馬定松 向泰
摘 要:宗教信仰是人們在特定的宗教情境中產生的一種獨特情感,是一種特殊的社會心理行為。宗教信仰與心理健康關系密切,宗教作為一種心理需求滿足了人們內心的需要,是信教徒的精神寄托。通過分析,探討宗教信仰的心理功能。
關鍵詞:宗教信仰;心理功能;情感宣泄;社會支持
中圖分類號:B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3-0209-02
宗教信仰指個體對某種特定宗教和神圣對象由崇拜認同而產生的堅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提到宗教信仰人們不禁會將其與消極、逃避、虛幻等詞匯聯系在一起,弗洛伊德認為,人們之所以信仰宗教,源于孤獨、恐懼和無能為力之感,他認為宗教阻礙了人的理性能力的發展,宗教信仰者是逃避社會現實的心理不健全者[1]。然而榮格十分強調宗教在維持個人心理健康中的重要作用,他認為宗教具有心理治療的功能。宗教不僅能治療個體心靈的痛苦,而且能治療心靈痛苦引起的肉體疾病,宗教是個體心理健康必不可少的條件[1]。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宗教信仰與心理健康息息相關。阮冶等人研究發現一些宗教教義有利于少數民族的身心健康[2]。宋興川等人通過問卷調查表明精神信仰對心理健康具有一定作用[3]。宗教信仰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行為,必定有其心理機制和功能。本文將從三個方面對宗教信仰的心理功能進行分析。
一、情感宣泄功能
在日常生活中,來自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壓力迫使我們不斷壓抑自己,被壓抑的情緒和精神壓力是疾病產生的根源。宗教作為一個安全、可靠的載體為個人提供了情感宣泄的空間。
首先,信教徒通過在神靈面前虔誠的朝拜、祈禱、許愿等人神對話的方式盡情地宣泄內心的情緒及愿望,使自己內心的壓力和緊張情緒得以釋放,精神得以寄托,身心重新恢復平衡。其次,除日常的朝拜和誦經外,宗教活動和宗教節日也是信教徒皈依宗教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很多宗教儀式上,通過在神靈面前盡情地哭泣和傾訴,將自己內心的痛苦、憤怒、委屈甚至過錯、悔恨通過宣泄和懺悔等方式表達出來,因為他們深信神靈會理解、原諒、寬恕和幫助自己。現代研究表明,哭泣和傾訴能將不良情緒產生的化合物釋放出去,從而有利于身心健康[1]。再次,宗教節日中通過載歌載舞的狂歡,在娛樂神靈的同時,使其身心達到極度愉悅,節日中人們可以盡情地宣泄和釋放來自然、神靈和社會的各種被壓抑的情感,緩解其對生活的倦怠和壓力[4]。
二、社會支持功能
社會支持是指個體的社交網絡運用一定的物質和精神手段對其進行幫助的行為。社會支持包括物質上的直接援助行為和精神上的安慰、理解、尊重等體驗。研究表明良好的社會支持是個體“可利用的外部資源”,對健康具有保護作用,可以降低心身疾病的發生和促進疾病的康復[5]。宗教信仰的社會支持功能體現兩方面,首先,宗教的社會支持源于宗教團體,參加各種宗教活動加強了信教徒間的相互溝通和聯系,人與人之間的寬容、慈悲、正義、謙虛、善良等使個體在人際交往中獲得情感支持。此外宗教倡導人與人之間平等和睦的相處,大家互敬互愛,相互鼓勵和支持,處于溫暖而美好的宗教氛圍中,內心得到滿足的同時,隔離感、孤獨感、自卑感等消極情緒得以消除。其次,宗教的另一社會支持功能表現為心理慰籍。它是一種心靈的安慰,能排解宗教徒現實生活中的傷痛,它通過各種宗教觀念和宗教活動,在神靈的幫助下,喚起宗教徒內心積極的宗教體驗和宗教情感,使其心靈得到撫慰,情感得到升華,靈魂得以凈化,從而擺脫現實的困擾。神靈的無條件接納和陪伴滿足了信教徒歸屬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尊重和愛需要。此外,堅信神靈冥冥之中的保佑和庇護,以及對死亡和最終歸宿的美好解釋讓信教徒能夠超然地面對一切,內心獲得寧靜。
三、身心調節功能
宗教的心理調節作用,是指通過特定的宗教信念、宗教儀式把人們原來心態上的不平衡調節到相對平衡的狀態,并由此使人們在精神上、行為上和生理上達到有益的適度狀態,西方學者把這種心理的調節功能稱之為信仰治療[6]。通過虔誠的篤信神靈,并通過修道、修身、修心等形式進行人神對話,達到人神交融的境界。當個體心理失衡,深陷痛苦時通過尋找宗教今生和來世的福音獲得內心的平衡。此時宗教成為個體超脫世俗,消除煩惱的精神支柱,它改善了人們的消極情緒,使其變得樂觀豁達,起到心理調節的作用。
人的生理活動和心理活動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可通過修心達到修身,亦可通過修身進行修心。個體虔誠的篤信神靈,相信神靈定能助其排憂解難,甚至消除病痛,這是一種強烈的自我暗示。自我暗示可以通過個體的心理對軀體產生巨大的影響,不斷強化的積極自我暗示使個體具有良好的心態,良好的心態影響到生理,使神經、內分泌系統的功能得到改善,能夠增強免疫系統活力,可提高個體免疫力,并由此減輕甚至消除病痛之苦[7]。此外,虔誠的信仰宗教會減輕或消除個體的病痛,特別是宗教的修持佛法,通過清靜養心,往往能把修持這的心態調節到非凡的極佳狀態,能使人由修心達到修身強身的目的[6]。如“禪定”是佛教的一種修持佛法,其特點是“靜心”,最常見的方法就是靜坐。初級的靜心可以起到放松肌肉和神經的作用,高級的靜心則伴隨著注意和意識范圍的縮小,可以達到雜念全消、心境清澈透明的“涅磐境界”[8]。此外,佛教中的氣功也是調養身心的重要方法。中醫學認為氣功可以通過調神來達到氣機調暢,防治疾病的目的。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氣功是一種通過自我暗示來調整心身功能以防治疾病的自我鍛煉方法。
總之,宗教文化中蘊含了豐富的心理治療的思想,宗教信仰是一種特殊的心理治療方式,它體現了個體認知、情感、行為等方面的需求。宗教信仰滿足了個體情感宣泄、社會支持的需要,使個體達到心身和諧,恬淡從容的境界。因此,從心理學的視角對宗教文化和宗教信仰進行深入研究,把握方向,使其能更好地為民服務。
參考文獻:
[1] 董西彩.宗教信仰:一種心理的逃避還是超越[J].論壇,2004,(4):54.
[2] 阮冶等.宗教信仰對少數民族心理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6,(1):19-21.
[3] 宋興川,金盛華,李波.大學生精神信仰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18).
[4] 馬定松,秦竹,等.傣族潑水節心理調適作用及其心理機制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0).
[5] 楚更五,秦竹.醫學心理學[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6] 張敬懸,翁正,劉桂花.宗教文化與心理衛生[J].山東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1996,(1):14-16.
[7] 馬定松,秦竹,陳平,張奇.傣族、漢族群眾抑郁狀況比較研究及原因分析[J].云南中醫學院學報,2012,(2).
[8] 劉俊明.佛教文化中的心理衛生與心理健康思想初探[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7,(7).
[責任編輯 吳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