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瑋莉
摘 要:為了引領帶動中國高等農業教育上水平上臺階,加快涉農高校機制體制改革,轉變創新模式,實現資源有效整合,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帶動涉農高校協同創新能力的提升勢在必行。結合國內外協同創新的進展,從中國協同創新面臨的主要機制體制問題出發,提出中國涉農高校開展協同創新的必要性,并探討協同創新機制改革方式。
關鍵詞:協同創新;涉農高校;機制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3-0272-02
涉農高校作為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的重要主體,要根據現代農業發展的新需求,發揮多學科綜合優勢,緊密結合三農實際,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構建以知識創新為核心、研發為重點、應用為目標的高校科技創新體系,“2011計劃”的實施,為涉農高校的科技創新提供了機遇,促進中國高等農業教育又好又快的發展[1]。
一、國內外協同創新進展
目前,世界各國農業科研體系形式各異,但大體上均由政府獨立的研究機構、高等院校的研究機構和民間的研究機構三大部分構成。縱觀發達國家農業科研與推廣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以日本為代表的協會主導模式。即先行的農業科研體系是由農林水產省、都道府縣、大學和民間企業的農林水產科研機構組成,其科技推廣主要以農協為紐帶的推廣模式。
以美國為代表的學院主導模式。即以州立大學農學院為主體的科研、教育、推廣三結合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其中,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局設立的四大研究中心和56個州農業實驗站,承擔國家重大農業科研項目和科研經濟管理工作,負責40%左右的全國公共研究任務,構成了美國農業科研體系的主體[2]。
以荷蘭為代表的公私合作主導模式,即農業科研、教育和推廣服務被稱之為農業生產“三大支柱”,這三部分的聯接以及與農民的合作,構成了荷蘭農業生產的基礎模式,增強了荷蘭農業技術推廣的競爭性,提高了農業研究成果的轉化率。
以法國為代表的企業主導模式,公立的研究機構分別隸屬于政府各部委,私立的研究機構隸屬于大型企業集團或合作社,私營企業和農業合作社都把推廣農業科學技術放在重要地位。法國的大型企業集團或合作社等私立機構已成為農業科研及推廣的重要力量。
以色列為代表的政府主導模式,即采取由全國農業科技管理委員會統一管理的科研體制,政府作為農業科研和推廣的主要執行者和融資方,在農業科研與推廣中占主體地位,并采取“自上而下”運作方式,從而帶動該國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體系的高效運轉。
縱觀發達國家創新發展的一條重要成功經驗,就是依據本國國情,建立了協調聯動機制,資金籌措機制,合作研發機制,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和風險保障機制等一系列配套運作機制,打破了領域、區域和國別的界限,保障了農業科技研發體系高效健康運轉,形成了有利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全新組織模式,從而增強了國家和地區的創新能力和綜合國力。
二、涉農高校開展協同創新的迫切性
1.開展協同創新是實現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迫切需要。目前,中國糧食供需雖然實現了總量基本平衡,但由于耕地、淡水等資源對糧食生產的剛性約束進一步加劇,依靠大量消耗資源的傳統生產方式推進農業發展已難以為繼;大量青壯年農村勞動力轉移進城務工,造成農業勞動力的素質呈結構性下降,依靠低成本勞動力支撐糧食生產發展的空間越來越小;農業生產基礎薄弱,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差,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持續上漲,種糧效益長期偏低,農民增收的難度越來越大。因此,建立區域糧食科技協同創新中心是實現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迫切需要。
2.開展協同創新是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迫切需要。目前,中國農業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速轉變的關鍵時期,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是中國當前和未來的重點發展領域。近年來,由于糧食生產主要以個體農戶為基本單元,田塊分散,經營規模小,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差,抗風險能力弱,糧食生產的現代化水平低。要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合作與協同創新,盡快突破農業生產中的重大技術瓶頸,加快發展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和智能化為標志的新型糧食生產現代化,建立“高產、高效、低耗、持續”的農業發展模式;加快現代農業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生物質能源和資源環境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與產業化,力爭占據農業科技和產業發展制高點,從而實現現代農業跨越式發展的戰略任務。
3.開展協同創新是涉農高校內涵發展、增強服務能力的迫切需要。作為農業發展與創新的主體力量,涉農高校要從根本上解決科研力量小而分散,科研方式重復、競爭,科研組織學科化、低成本化,科研管理個體化、自由化和科研效益低下、產學研用脫節、人才培養不能適應社會需求的問題,就必須以學科為基礎,以體制機制改革為重點,以科研為支撐和引領,以提高創新能力為根本,堅持走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建立健全協同創新的長效機制,多出創新型成果,多培養創新型人才,使涉農高校在服務和解決國家和區域重大需求中形成沖擊全國一流大學的新優勢與新平臺。因此,協同創新既是“高校與國家民族同呼吸共命運”的具體要求,也是“政產學研用”合作創新的內在要求;既是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涉農高校內涵發展,增強自主創新和服務區域經濟社會能力的必由之路。
4.開展協同創新是實現創新要素有機融合的迫切需要。長期以來,由于條塊分割、管理體制不順、運行機制不活、無序競爭、資源浪費,實質性的協同創新體系缺乏。迫切需要組建協同創新中心,創新體制機制,突破制約涉農高校創新能力提升的內部機制障礙,打破涉農高校與其他創新主體間的體制壁壘,加快創新力量和資源整合與重組,廣泛匯聚社會多方資源,促進政產學研用緊密融合,提升協同單位的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服務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創新能力,為創新型國家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三、開展協同創新面臨的主要機制體制問題
長期以來,中國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的政產學研用各部門、各單位間因條塊分割,存在諸多與國家或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不相適應的體制與機制問題,主要表現在:
1.管理體制松散,深度融合不夠。以糧食產業為例,目前,主管糧食產業生產、科研、教育、加工、收儲、流通各部門之間存在條塊分割、多頭管理現象,且人員固化、相互分離,運行管理體制不順,政產學研用各部門、各單位間相互脫節,難以實現深度融合。
2.產業鏈條相互脫節,銜接不緊密。產業鏈條脫節,資源分散,各成體系,不能形成合力。雖然有一些合作,但都是以項目為載體,項目結束合作隨之終止,不可持續。
3.作物間、學科間相互分離,制約協同創新出大成果。高等學校雖然都在強調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但學科建設常常是各自封閉、孤立運行的,學科間難以有機整體形成合力,致使跟蹤式、模仿式,甚至低水平重復式研究較多,關鍵領域的實質性、突破性重大成果相對較少;單項技術研究成果較多,圍繞產業鏈與產業需求高度融合的成果較少,開展持續穩定的跨學科、跨領域、跨行業戰略合作和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發展的協同創新合作明顯不足。
4.運行機制不靈活,缺乏活力、難以持續。由于各單位之間的評價制度不健全、評價體系不完善,評價方法不規范等問題,缺乏剛性約束,評價主體單一,且存在較大隨意性和導向誤區等,導致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的科技人員難以有效合作,形不成穩定的創新團隊和持久的創新氛圍,致使許多課題變成了“單干戶”、“夫妻店”,重論文輕貢獻的現象比較普遍,單位和人員之間協同沒活力,且不可持續,影響了科技人員作用的充分發揮和培養人才質量的提高。
四、探索協同創新機制改革,助推高等農業教育改革與發展
1.完善激勵機制。協同創新中心的建立,實現了資源的有效整合,促進了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帶動了高校協同創新能力的極大提升。要進一步完善考核評價制度,對于入選省級和國家級的協同創新中心按照實際需要進行支持,對于在服務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做出重要貢獻的農業院校授予相關榮譽稱號,在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設置、農業部重點開放實驗室和農業部重點野外科學觀測實驗站設置、農業公益性行業科技專項安排等方面給予傾斜,實行“貢獻主導、雙向考核、業績同認、成果共享”的人才綜合評價激勵機制[3]。
2.構筑協作機制。構建協同分工、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創新體系。協同創新中心在特色上下功夫,在融合中促發展,在協同中共推進,集聚農業創新資源,提升創新能力,要走校企合作、校產合作、產學研合作道路,進一步拓寬涉農高校與行業、企業、社會協同培養農業人才的渠道。
3.加強保障機制。構建“目標一致、資源整合、產業銜接、運轉高效”的協同創新組織管理新體制,打破單位間、部門間、學科間、行業間的體制壁壘;實行“按需設崗、以崗聘人、優勞優酬、有序流動”的新型人事管理制度和“貢獻主導、雙向考核、業績同認、成果共享”的人才綜合評價激勵機制;實施“有機整合、全面開放、產權不變、共享共用”的資源匯聚利用機制;建立“指標單列、導師互聘、學分互認、資源共享、協同培養”的特區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有利于協同創新中心發展的“動態、多元、融合、持續”和充滿活力的新體制與新機制,全面促進高校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提升高校人才、學科、科技、社會服務四位一體綜合能力,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持續的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撐。
參考文獻:
[1] 胡錦濤.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的講話[Z].2012-07-06.
[2] 施標.上海都市農業科技創新芻議[J].上海農業科學,2013,(2):68-71
[3] 張強.對中國科技創新的特點和挑戰及如何突破障礙的初步思考[J].China Science&Technology Overview,2013,(5):174-177.
[責任編輯 魏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