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鳳艷
摘 要:高考問題是各地人民關注的熱點問題,高考關系到各地區的經濟發展以及考生的自身發展等方面。從財政學的角度探討異地高考存在的原因并給出幾點建議。高等教育資源作為準公共產品主要依靠各地政府的支持。從教育資源的分配以及政府的財政投入等方面對異地高考的成因進行探討并給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異地高考”;高等教育資源;財政支持
中圖分類號:F8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3-0274-02
一、問題來源
在2012年8月30日《關于做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意見的通知》出臺后,使異地高考成為可能,并且引發各方更為激烈的討論。2012年9月,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發布會中,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曾提出,“異地高考”需要在學生、家長以及城市三個方面符合條件才能實施。各個省份逐步出臺有關“異地高考”的新政策。
各界學者專家從不同的角度對“異地高考”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孫志遠(2013)從政策過程的視角,對“異地高考”的問題進行探討研究。徐金海、朱思鶴(2012)從平等受教育權出發,對實行異地高考的必要性以及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翟月玲(2012)從國家政策方面對產生異地高考的根源進行探究,成因主要是優質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省際間高考錄取分數各不相同。武宸、洪成文(2012)從新制度主義的角度對異地高考的現狀、成因以及解決對策進行研究。認為異地高考現象的出現既有現實必然性,也有因為制度設計不合理等原因而誘導的偶然性。本文將利用公共財政學的一些理論對“異地高考”的成因以及政策建議進行研究。
二、理論基礎
財政學主要研究國家的經濟行為,主要包括政府的經濟職能、政府收支以及公共選擇等方面。公共產品理論是公共選擇中的一個重要理論。
1.公共產品理論。公共物品理論是判定是否公用品的理論依據,也是甄別人類生存發展所需各種物品屬性的基本原則。
按照薩繆爾森在1955年給出的定義,公共產品是指任何一個人對其消費都不會減少別人對其消費的物品,具有公用受益或聯合消費的特點,個人消費等于集體消費。私人產品是指只有獲得某種物品的人才能消費這種物品的產品,其消費的總量等于所有個人消費額的總和。準公共產品同時具有公共產品以及私人產品的特征。
準公共產品具有競爭性但是不具有排他性,集體共同消費,有“擁擠點”現象,擁擠點前后屬性有差異,∞>外部性>內部性>0。其由私人部門或公共部門提供,市場或國家預算分配,向享用者收取一定的費用。高等教育資源從其性質上分,屬于準公共產品,其主要是有政府提供,個人以及企業負擔一部分。
2.教育的外部性。教育不僅受教育者受益,而且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也至關重要,平等的教育還有利于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公平,許多國際法將受教育權確認為是一項基本人權。(1)教育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教育支出是一種人力資本投資,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全要素生產率是人們衡量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一個常用的指標。經濟增長方程為:dY/Y=dA/A+αdK/K+(1-α)dL/L。經濟增長可以用資本投入的增長、勞動投入的增長和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來解釋,而影響全要素生產率因素有技術進步、勞動力技巧等。(2)教育有助于人們解決很多社會問題。教育的外部性不僅表現在促進經濟發展的一方面,還有助于解決很多嚴峻的社會問題。例如,改善收入分配狀況,控制人口過快增長,提高人們健康水平,降低犯罪率等。
一個人接受高等教育后,不但可以使他個人受益,同時也可使全社會受益,這種利益不可被分割,也不能排他,這表現出教育產品公共屬性的一面;與此同時,教育的消費又具有極大的競爭性。一部分人接受了高等教育,另一部分人就不能接受,這又表現出高等教育產品私人屬性的一面。由此可見,高等教育是一種典型的準公共產品。
三、“異地高考”的財政學原因
1.高等教育資源有限且分配不均。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相對而言教育資源比較匱乏。優質的高等教育資源更是稀缺,并且由于經濟、政治、歷史等原因導致中國的教育資源的分布極度不均衡。
本科高校數量、高考學生報考數量等是影響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在各省配置的重要指標。按照該指標把全國各省分成三類地區:高等教育資源豐富的第一類地區,高等教育資源有限的第二類地區以及高等教育資源貧乏的第三類地區。高等教育資源豐富地區以北京、上海、天津為例;高等教育資源有限地區以山東、河南、安徽為例;高等教育資源貧乏地區以海南、西藏、青海為例。
中國優質的教育資源以國家211、985類學校為例,北京、上海、天津就有39所,占全國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33%左右。在三類地區,海南、西藏、青海三省一共有兩所211學校,在二類地區的五省一共有11所。
從表1可以得出,一、二類地區的學校數比例是1∶2,但是報考人數比是1∶10。并且,最優的教育資源(211、985類院校)還是主要集中在京津滬等地。
綜上所述,中國的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優質的教育資源還是主要集中在比較發達的北京、上海等地區。在偏遠地區教育資源極度匱乏,在一些人口眾多的省份,教育資源相對不足。相比之下,北京上海等地區的學生能夠更多地享用優質的高等教育資源。
2.經濟發展不均衡,財政支持力度不一致。由高等教育的產品屬性以及外部性特征可知其經費來源主要依靠政府提供。而在中國教育經費主要來源于地方政府的財政支持其占比一般都在90%以上,中央政府的投資比重非常低。中國對教育的財政支出由2004年的2 937.34億元增長到2011年的16 497.33億元,增長了五倍多,而地方的財政投入2004年的2 697.14億元增長到2011年的15 498.28億元,占財政總投入的比重由91.82%增加到93.94%。
由此可知,中國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在逐年增加,不斷地加大對教育資金投入,且投入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擔,在政府對教育財政投入的占比也逐年增長。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主要依賴于地方政府的財力支持,這就造成了教育的發展會過分依賴于當地經濟的發展,對于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教育的發展也是比較落后。
四、對“異地高考”的幾點建議
1.重新分配優質教育資源。中國人口眾多,教育資源相對匱乏是產生異地高考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經濟發展不均衡,造成主要的優質教育資源主要集中在經濟發達的地區。由以上分析得出三類地區的人口以及教育資源配比嚴重失衡。
由表1可得地區間的報考人數之比接近2∶20∶1,而學校數量之比為7∶14∶1,重新分配高等教育資源,在教育資源不足的情況下根據人口比例重新調整各地的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對于二類地區的情況,可以通過建立高等院校的分校等方法,逐漸轉移聚集在少數地區的優等教育資源。適當地將投入到北京、上海等地區的資金轉移到比較落后貧困的地區,并且建立督查小組或是其他監察組織,以保證資金的有效利用。
2.國家中央政府加大教育投入,減小地方政府財政投入比重。高等教育院校中的學生來自于全國各地,完成受教育之后將會分散到不同的地區,將會在不同的地區對國家和社會做貢獻。但是目前中國高等教育的經費主要來源于地方政府的財政支持,這就造成教育的投資與成效的不匹配。
國家中央政府加大教育投入,按照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或是教育資源的需求程度對各個地區的投入量進行調整。在保證資源豐富地區的優勢的情況下,加大對弱勢地區的財政支持。
異地高考的問題的解決是一個長遠而艱巨的過程,現如今部分地區已經開始實施試點,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在全國范圍內實行。高考問題關系到國家未來的發展進步,是關系國家命運的大事,因而在進行高考改革的時候要相當地重視,不能一蹴而就。
參考文獻:
[1] 孫志遠.“異地高考”前瞻:政策過程的視角[J].高考探索,2013,(1).
[2] 徐金海,朱思鶴.從異地高考談平等受教育權的實現[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2,(7):52-53.
[3] 翟月玲.“異地高考”的根源、理念探究與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12,(7).
[4] 伍宸,洪成文.中國異地高考問題、原因及解決對策——基于新制度主義的分析[J].中國教育學刊,2012,(11):22-26.
[5] Samuelson,P.A.Diagrammatic Exposition of a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5,37:350-356.
[6] 劉志民.教育經濟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3.
[7] 閆建璋,張欣.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的必要性與可行性[J].現代教育管理,2011,(6):13-16.
[8] 中國統計年鑒[K].
[9] 魏陸,呂守軍.公共經濟學[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120-121.
[責任編輯 魏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