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剛
摘 要:導游員一直被視為是“旅游業的靈魂”。《旅游法》的實施從短期內可能對導游員的收入、帶團數量產生消極影響,但長期則必將推進中國導游員的職業化進程,全面提升導游員的素質和社會地位。因此,導游員要努力適應《旅游法》實施帶來的影響,調適自己的角色,通過正視壓力、主動減壓、重新審視導游工作以及超越職業自我等方式來進行自我調整,進而找到從事導游工作的自豪感和職業榮譽感。
關鍵詞:《旅游法》;導游員;自我調適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3-0300-02
導游員在中國一直被認為是“旅游業的靈魂”和“旅游行業最具代表性的工作人員”。然而,這個曾經光鮮的職業,卻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和旅游市場的亂象叢生,逐步演變成了旅游業問題和矛盾的聚焦點和集中爆發點,備受社會的詬病。2013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以下簡稱《旅游法》)的正式實施,給身處職業漩渦中的導游員帶來了很大的影響。這些影響短期看可能使導游員的職業收入出現程度不同的下降;長期的作用則必將為推進中國導游員的職業化進程,全面提升導游員的素質和社會地位,為促進中國旅游業又好又快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旅游法》實施給導游員帶來的影響
在《旅游法》共計10章112個條款中,明確提及“導游”的條款多達14項,占到了12.5%的比例,從中可以看出導游工作在旅游活動和旅游業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和特殊地位。14項條款對導游員的準入條件、工資收入、與旅行社的利益分配以及導游工作中的權利和應承擔的法律責任等方面都做了明確的規定。從實施一個多月來的調查結果看,《旅游法》的頒布實施確實給導游員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許多實實在在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
1.導游員有了更強的法律保障
《旅游法》第四章第37條將導游證的申請條件界定為“參加導游資格考試成績合格,與旅行社訂立勞動合同或者在相關旅游行業組織注冊的人員,可以申請取得導游證。”
與1999年實行的《導游人員管理條例》相比,《旅游法》用“相關旅游行業組織”代替了《導游人員管理條例》中一直使用的“導游服務公司”。因為在實際的運行中,“導游服務公司”存在一些制度上的缺陷:一是“導游服務公司”自身法律地位不明晰,與掛靠導游員無法簽訂勞動合同以及在導游活動中發生法律糾紛時無法有效承擔責任;二是一些“導游服務公司”對于掛靠的導游員實行只收費不服務或只管理不保護的政策,致使導游員的權益受到很大的傷害。《旅游法》的實施理順了導游管理與《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的法理關系,把導游員的職業活動置于國家的法律保障之下,使導游員的各項權利得到了堅強的法律保護。
2.導游員的收入有了固定的渠道
《旅游法》從源頭上保證了各類導游都有固定的收入渠道。第38條通過區分兩類導游不同收入來源的方式規范了旅行社與導游員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對于旅行社聘任的專職導游,《旅游法》要求旅行社必須“依法定立勞動合同,支付勞動報酬,繳納社會保險費用”,專職導游作為旅行社正式員工所擁有的合法利益就此得到了維護;而對于大量存在的、由旅行社臨時聘用的各類社會導游和兼職導游,則要求“旅行社應當全額向導游支付本法第60條第3款規定的導游服務費用”(即在包價旅游合同中載明的導游服務費用)。這一條款的意義在于通過法律形式保障了各類臨時導游在提供導游服務時所能獲得的固定的收入來源。這樣的法律規定就扭轉了大部分導游只能通過增加自費項目、帶團進店購物及逃票等手段來獲取“灰色”收入的收入分配機制,一方面會增強導游的職業榮譽感,另一方面會融洽導游和游客之間的關系,進而提高導游服務的質量。
3.明確了導游員和旅行社經各自應該承擔的法律責任
《旅游法》第九章“法律責任”中的第96條、100條、101條、102條以及103條等條款對導游員在導游活動過程中的表現及相關利益關系作出了詳細具體的處罰規定,把導游服務置于法律監督之下,必將規范導游的執業行為。同時,這些法律條款還對旅行社的違規行為列出了明確的懲罰措施,比如第96條就對旅行社“未按照規定為出境或者入境團隊旅游安排領隊或者導游全程陪同的、安排未取得導游證或者領隊證的人員提供導游或者領隊服務的、未向臨時聘用的導游支付導游服務費的以及要求導游員墊付或者向導游收取費用的”等四種情形作出了罰款、停業整頓或吊銷旅行社業務經營許可證的處罰。這不僅改變了《旅游法》實施前在處理旅游糾紛和投訴時導游員作為弱勢群體缺乏職業保障的窘境,也減少了導游在導游活動中的經濟負擔,還有助于合理規范旅行社的法律責任,引導旅行社主動加強與導游員的合作,共同提高旅游服務的質量,為包價旅游市場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消極”影響
1.收入銳減
《旅游法》第35條規定“旅行社不得指定具體購物場所,不得安排另行付費旅游項目。與游客協商一致或應游客要求,旅行社也可以選擇旅游目的地、主要面向當地社會公眾服務的商業區,安排旅游者購物,但不得通過這些活動獲取回扣等不正當利益。” 這一規定帶來的直接影響是導游不再有游客購物、參加自費項目的傭金,而這是《旅游法》實施前導游員最主要的收入來源。雖然《旅游法》第38條規定導游有權要求旅行社依法支付勞動報酬,即“導游服務費”。導游服務費一般包括在游客所交的團費中,但由于各家旅行社報價的差異,給導游員的“導游服務費”也不盡相同,目前各地旅游市場上的旅行社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導游服務費支付標準。在大理,有些旅行社的導游服務費是每天400元,但大部分旅行社是按每天150元~300元的標準來支付。但與過往靠游客購物、參加自費項目所得的收入相比,對于絕大部分導游來說,收入大幅減少卻是不爭的事實。在參與調查的從業十年以上的大理導游中,70%的導游承認他們的收入減少了80%,22%的承認他們的收入減少了50%以上,只有8%的導游承認他們的收入和原來差不多或略微減少。
2.無團可帶
除了沒有購物、自費項目的傭金外,《旅游法》的實施給導游員帶來的另一個沖擊就是旅游團數量減少,許多導游陷入了無團可帶的尷尬處境。《旅游法》實施后,各條旅游線路的價格普遍上漲了30%~40%,有的更是上調了50%以上,許多游客一聽價格漲了那么多,還不如自助游,就不參團了。根據大理數字旅游平臺的統計,今年十一黃金周,大理共接待旅游團隊2 986個,同比減少11%;接待團隊游客人數4.3萬人,同比減少18%;主要景區的團隊游客數量較去年同期下降約21%。這樣的情況造成了不是導游員不想或不愿帶團,而是很多導游根本就無團可帶。盡管《旅游法》實施才一個多月,卻已經有許多導游開始考慮轉行。
二、《旅游法》實施背景下導游員的自我調整策略
(一)正視壓力
在現代社會,工作生活壓力大是一種普遍現象,而不是僅僅存在于導游工作及旅游行業中。壓力既能產生積極的效果,也能產生消極的后果。導游在面對帶團量和收入雙減少的情況時,應該主動解壓,變壓力為動力,努力調適自己的角色,適應《旅游法》實施后導游工作面臨的新局面。當導游在生活、工作中感到壓力太大時,應當學會主動疏導發泄,把在工作中的各種體驗講給身邊的親人、同學、朋友,或從事一些體育娛樂活動,讓郁悶釋放出來,讓自己覺得身心舒暢。接待完一個旅游團隊后,導游都應當積極地總結工作,把中間遇到的困難、問題及由此帶來的壓力及時解決和釋放出來,避免帶到下次導游工作中去。
(二)重新審視工作和評價自己
重新界定工作可以讓導游員在收入下降的情況下保持對導游工作的熱情。導游要把每一次的帶團工作看作是一個系統性的任務,統籌安排,精心準備。要對工作的流程和每一個細節處理都成竹在胸,信心百倍;組織高效的共事者團隊,即有明確的分工,也要把彼此的任務結合起來,互相協調,共同決定如何來順利完成這個工作;努力工作,讓游客對自己和自己的工作感到滿意甚至是贊許,從而提高自己的成就感和自豪感;開辟流暢的信息交流和反饋渠道,了解旅行社、同事及共事者對自己的期望和對自己工作的評價,并把自己對工作的看法、意見和建議及時反饋給他們,建立相互信任的機制。
(三)超越職業自我
導游工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重復性和枯燥感以及收入的大幅下降,使導游員在工作、生活中失去了自豪感、親切感和新鮮感。因此,導游員要在工作結束之后逃離工作,尋找導游工作之外生活的新田地,發現自己的樂趣,拉近與親人、朋友的心理距離,展示許多工作中沒有機會展示的潛能,獲得某種程度的心理滿足及工作中失去的精神補償。不要只把收入的多少看成是衡量導游工作的唯一標準。如果把成功的感覺也系于工作之外,在導游工作中受挫時,就容易保持一種積極的態度。
三、結語
《旅游法》的實施對導游員來說無疑是一種外部約束力量,對于解決導游員所面臨的工作環境壓力大、職業收入沒有保障、導游工作社會評價低以及工作團體間的利益沖突等問題和遏制導游員的種種不規范行為將產生重要影響。導游員只有加強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技能和素質,為游客提供高質量的導游服務,適應《旅游法》實施后旅游市場的新變化和新趨勢,才能成為《旅游法》實施的受益者,使自身的利益受到法律的全面保護。
[責任編輯 魏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