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志勇
摘 要:國外比較成功的養老保障模式可以分為:投保資助型養老保障模式、福利國家型養老保障模式、國家保險型的養老保障模式和強制儲蓄型養老保障模式。探討國外養老金籌集模式的歷史沿革,通過不同的養老金籌集模式分析比較,中國宜采用投保資助型的養老保障模式。在養老保險金的籌集上,應堅持多方籌資的原則。
關鍵詞:養老保障模式;國際比較;農村
中圖分類號:F8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3-0056-04
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中國的一項跨世紀的社會工程,它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息息相關。固然,中外國情差距很大,中國應立足國情建立有自己特色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但是,為在探索中少走彎路,借鑒國外的一些成功經驗還是十分必要的。
一、養老保障模式的國際比較
到1995年底,全世界實行社會保障制度的國家和地區中,已有165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養老保障制度。由于政治體制、經濟發展水平、歷史傳統等方面的差異,養老保障模式也不盡相同,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一)投保資助型養老保障模式
投保資助型養老保障模式起源于俾斯麥1889年通過的老年、傷殘、遺囑養老保險法。這種模式實施的前提條件是工業化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國家已有較雄厚的物質基礎,強調養老是個人的事,應以自保為主,國家予以補貼。以國家為主體,通過立法強制實施,強調雇主和雇員按既定的比例定期繳納養老社會保險費,形成社會保險金。當資金收入不夠支出時,國家財政給予補貼。財政資助具體表現在財政撥款、稅收和利率上給予支持等方面。雇主和雇員的負擔比例因國情不同有所區別。這種養老保障模式的特點有:(1)強調個人繳納保險費,企業為雇員繳納社會保險基金。公民只有在履行繳費義務后取得享受資格,才能領取保險金。這種養老保險模式不會給政府造成過重的負擔;(2)保險基金來源多元化。保險基金來源多元化,即雇主與雇員依法定期按比例繳納養老保險,形成保險基金。當收支不平衡時,國家財政給予資助,有效地加強了基金后盾,以確保被保險人享有保險待遇和養老保險長期正常的運轉;(3)實行多層次養老金。社會退休金的層次分普遍養老金、雇員退休金和企業補充退休金,其中雇員退休金起主導作用。享受保障的退休者待遇,其數量通常與工作業績、工資收入、繳納保險費的時間長短和多少掛鉤,具有較大的激勵作用。養老保險是建立在不同職業基礎上,實行行業組織管理或地區組織管理;該種養老保障模式歷史的存續時間較長,維護了老年人的權利,有力地保障了老年人生活和社會的穩定。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也逐漸顯露出一些問題:一是過分強調“選擇性原則”,共濟性較弱,不同群體之間的再分配難以實現;二是為了更好地體現公平,權利義務的一致,保險費收支平衡和保障職工生活,使養老保險費的交納標準和保險金的支付標準進行經常調整和規劃,使得計算變得更復雜化,不易被理解;三是采取現收現付制,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提高,會使社會負擔越來越重;四是從處理公平與效率的關系來看,更強調效率,公平性較差。
(二)福利國家型養老保障模式
福利國家型養老保障模式起源于1945年英國“貝弗里奇報告”,后為瑞典及北歐一些國家所仿效。采用此模式的前提條件是:勞動生產力水平必須高于國際平均水平,人均國民收入、國民素質和物質生活等方面都有較高的水平,并借助財政、稅收、金融等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以強大的社會福利刺激需求,推動經濟發展。這種養老保障模式的特點是:(1)強調養老保險待遇的普遍性和人道主義。這種養老保險模式的養老保險待遇平等程度較高,標準亦較高,使社會保障成為對國民收入再分配的有力工具;(2)基金來源于稅收。基金來源于一般稅收,基本上由國家和企業負擔,個人不繳納保險費或繳納低標準的養老保險費;(3)養老保險是建立在社會立法的基礎上的。養老保險作為社會保險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建立在社會立法的基礎上依法管理、依法監督執行,因而養老保險管理形成了法制化、制度化和社會化。這“三化”是其重要的特征;(4)高福利的保障水平也會產生副作用。這種養老保險模式過分強調了普遍性和福利化,即所謂“從搖籃到墳墓”的全盤保障,而且保險標準較高,忽略了權利與義務的統一,將加劇社會經濟的矛盾,最終結果可能會是為了公平而犧牲了效率。
(三)國家保險型的養老保障模式
國家保險型的養老保障模式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國家實施的一種養老保險模式。它是由國家統一籌集保險基金、統一管理、勞動者無需投保的一種強制性養老保險。它首創于解體前的蘇聯、東歐和改革前的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新西蘭、澳大利亞等資本主義國家也屬此種類型。這種養老保障模式的特征是:(1)勞動者失去勞動能力后一概享有國家法定的保險待遇。國家在憲法中明文規定公民享有“老有所養”的權利,養老保險費全部由企業和財政負擔,資金來源渠道單一,勞動者個人不繳納養老保險費,但失去勞動能力后一概享有國家法定的保險待遇;(2)國家設置專門的機構負責養老保險事業。養老保險事業統一由國家指定的機構負責辦理,工會組織參與決策和管理,勞動者除通過人民代表機構對養老保險管理施加影響外,從基層理事會到它的中央理事會,工人代表都直接或間接的參與它的實施和管理;(3)養老金的給付與工資水平掛鉤。在國家保險型的養老保障模式下,退休金給付單一,退休者一律享受全國統一規定的退休金。養老金的給付與職工的工資水平掛鉤;(4)國家保險型養老保險帶有濃厚的平均主義色彩。國家保險型養老保險在處理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時,與福利型養老保險有相同之處,助長了社會保障事業中的平均主義大鍋飯的傾向,是一種帶有“濃厚的平均主義色彩”和“超越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的保障模式。
(四)強制儲蓄型養老保障模式
強制儲蓄型養老保障模式是以東南亞發展中國家為主體所實行的一種養老制度。它的名稱是“中央公積金制”,首創于20世紀50年代。它的最大特色是不需要國家在財政上給予撥款,強調雇員和雇主同時投保,充分實現了自我保障的原則。其特征是:(1)強制其雇主為雇員儲蓄,雇員依法自我投保,以形成社會保險基金,并制定個人帳戶,記載個人繳納保險費情況。國家除了在銀行利息上給予優惠外,財政上不給予撥款,并且年年調整總保險費率;(2)公積金養老保險制度的功能開始比較單一,隨著公積金積累的增多而逐步擴大其功能;(3)養老金額與個人貢獻或勞動報酬緊密相連,更利于調動人的積極性;(4)這種養老保險模式缺乏社會互助性,不能在社會成員之間調劑使用;退休后一次發放給全部退休職工,如遇到不測事件,到時難以確保高齡者的基本生活。endprint
二、養老保障金籌集模式的國際比較
(一)國外養老金籌集模式的歷史沿革
回顧養老金的發展歷史,它是與市場經濟制度的深入對社會化養老所提出的客觀要求,但由于人的行為動機總是追求收益的最大化及人口結構的變動和經濟發展的不一致,致使各國的養老金收支狀況面臨著難題。如何建立適合本國國情的養老保障制度,不同國家都在進行探索,也都在醞釀著新一輪的養老金改革方案。從養老保障資金的籌集方面來看,西方發達國家走過了從現收現付制到基金制的轉變,得益于二戰以后西方發達國家長期的經濟增長,二戰以后形成的建立起以現收現付為主導的基金籌集制度;20世紀80年代西方國家輪流進入了滯脹階段,現收現付制度受到了挑戰,因此,各個國家發展了基金制的養老保險制度。開始時,基金制是作為現收現付制的一個重要補充,一是補充基本養老金的不足,二是提供一個基本的激勵機制,使個人養老金的繳納和待遇相掛鉤,三是企業之間對人才的競爭競相推出相應的年金作為補充。基金制逐漸取代了養老保障制度作為占主導的養老資金的籌集模式。現在由于老齡化的到來,各國對于老齡化社會到來及由于勞動力的減少所引起的經濟衰退互相影響的憂慮,使各國都有對養老基金的籌集模式進行改革的需要,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關于養老金籌集模式的辯論澄清了各種籌資模式的優缺點,對于基金制能夠應對老齡化危機的信心開始動搖。
沒有任何一國的養老基金的籌集模式是純粹的單一模式,它必然是以一種模式作為主導,其他模式進行補充的混合模式。基金制的發展正是在解決現收現付制供養水平較低等較多矛盾基礎上進行制度創新的結果,基金制也不能完全替代現收現付制,財政通過收入再分配的來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穩定社會秩序的功能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正在強化,這部分來源于稅收的資金正是現收現付。但一般說來,一個社會的一定時期,必定有占主導地位的資金籌集模式,這種占主導地位的模式所暴露出來的優點和缺點需要各個國家根據本國的國情進行取舍,選取型有利于本國的養老保障模式。
(二)不同的養老金籌集模式比較
在養老保障金籌資模式上,一般可以分為現收現付制(pay-as-you-go system)和基金制(fund system)兩種制度,現收現付制是通過代際之間的相互交換來解決養老問題的一種資金籌集制度。它通過當代的年輕人養活當前的老年人,而當代的年輕人在年老的時候又是通過未來的年輕人解決養老資金的來源,是通過財政系統或者是家庭系統平衡同時存在的兩代人的生活養老問題。而基金制是指通過平衡一個人一生的收入和消費,自己存錢養活自己的資金籌集模式。而現收現付制進而可以分為給付確定型的現收現付制和名義繳費確定型的現收現付制?,F收現付制下的繳費確定型的資金籌集模式是指每個人的繳費記入個人賬戶,但這個資金為當代的老年人所消費,這個空的賬戶只是一個繳費記錄和將來領取養老金數額的憑證,這個賬戶的增值份額是與經濟增長率或工資增長率掛鉤的名義回報率。目前瑞典實行這種養老保障資金的籌集模式。
三、國外養老保障模式對構建中國農村養老保障體系的啟示
通過對上述國外養老模式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養老保障模式除了和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傳統文化習俗緊密相聯外,在發展進程中,都表現出與人口數量、年齡結構以及素質的高低相適應的特征??v觀國外養老保障的發展,對于建設中國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可以得出如下幾方面的借鑒:
(一)養老保障模式的借鑒
在農村養老保障的模式選擇上,中國宜采用投保資助型的養老保障模式。原因在于:近幾年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特別是黨和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惠農政策的貫徹落實,農村經濟有了較快的發展,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改善,農民負擔大大減輕,農民的收入水平有了較大提高,相應地農民的負擔能力也大大加強,有了實行投保資助型養老保險模式的經濟條件和物質基礎。同時,在這種模式下,農民只有在履行了繳費義務后才能享有領取保險金的資格,體現了權利與義務的統一,在體現公平的同時,又兼顧了效率。
(二)養老資金籌集方式的借鑒
中國在養老保險金的籌集上,應堅持多方籌資的原則。這也是投保資助型養老保險模式的一個特點,但這種籌資模式在中國農村使用時會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具體實施中應因地制宜: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富裕地區,農民的經濟負擔能力較強,鄉鎮企業較發達,集體經濟實力也較強,這些地區養老保險金的籌集應堅持國家、集體、個人三方合理負擔,具體比例也要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在經濟發展水平一般的地區,養老保險金可以考慮由兩方負擔,要根據個人和集體的經濟實力而確定養老保險金是由國家和集體負擔還是由國家和個人負擔;在經濟欠發達的地區,集體和個人的負擔能力都比較差,這時農村養老保險金可以由國家負擔為主,集體和個人的負擔為輔,也就是基本依靠國家救助的方式。
從全球來看,不僅中國,美國、歐洲在未來都有養老金財務的壓力。中國從1998年開始,城鎮居民采取三個層次的養老保險制度,即政府提供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和個人補充。到2004年,政府統籌的養老金總額約是2 190億,由社保財政撥款、彩票收入以及部分國有股轉讓形成的社?;鸺s1 200億,兩者加在一起約3 400億。據測算,未來二十五年,中國養老金缺口將達到1.8萬億人民幣,赤字運行時間二十多年,年均缺口700多億,而且期待率只有58%左右(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障研究網絡版)。這個期待率并不是退休以后的勞動者的退休金,是指退休以后個人拿到的退休收入相當于當時社會平均工資的58%。根據慣例,一個人退休后,要想維持和退休前品質差不多的生活,大概需要退休前工資的70%。這就意味著中國養老金缺口的大量存在是不可避免的。
參考文獻:
[1] 王新梅.全球性公共養老保障制度改革與中國的選擇[J].世界經濟文匯,2005,(12).
[2] 李紹光.政府在社會保障中的責任[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2,(9).
[3] 李紹光.養老金:現收現付制和基金制[J].經濟研究,1998,(1).
[4] 黃乾.農村養老資源供給變化及其政策含義[J].人口與經濟,2005,(11).[責任編輯 陳丹丹]endprint
二、養老保障金籌集模式的國際比較
(一)國外養老金籌集模式的歷史沿革
回顧養老金的發展歷史,它是與市場經濟制度的深入對社會化養老所提出的客觀要求,但由于人的行為動機總是追求收益的最大化及人口結構的變動和經濟發展的不一致,致使各國的養老金收支狀況面臨著難題。如何建立適合本國國情的養老保障制度,不同國家都在進行探索,也都在醞釀著新一輪的養老金改革方案。從養老保障資金的籌集方面來看,西方發達國家走過了從現收現付制到基金制的轉變,得益于二戰以后西方發達國家長期的經濟增長,二戰以后形成的建立起以現收現付為主導的基金籌集制度;20世紀80年代西方國家輪流進入了滯脹階段,現收現付制度受到了挑戰,因此,各個國家發展了基金制的養老保險制度。開始時,基金制是作為現收現付制的一個重要補充,一是補充基本養老金的不足,二是提供一個基本的激勵機制,使個人養老金的繳納和待遇相掛鉤,三是企業之間對人才的競爭競相推出相應的年金作為補充。基金制逐漸取代了養老保障制度作為占主導的養老資金的籌集模式。現在由于老齡化的到來,各國對于老齡化社會到來及由于勞動力的減少所引起的經濟衰退互相影響的憂慮,使各國都有對養老基金的籌集模式進行改革的需要,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關于養老金籌集模式的辯論澄清了各種籌資模式的優缺點,對于基金制能夠應對老齡化危機的信心開始動搖。
沒有任何一國的養老基金的籌集模式是純粹的單一模式,它必然是以一種模式作為主導,其他模式進行補充的混合模式?;鹬频陌l展正是在解決現收現付制供養水平較低等較多矛盾基礎上進行制度創新的結果,基金制也不能完全替代現收現付制,財政通過收入再分配的來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穩定社會秩序的功能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正在強化,這部分來源于稅收的資金正是現收現付。但一般說來,一個社會的一定時期,必定有占主導地位的資金籌集模式,這種占主導地位的模式所暴露出來的優點和缺點需要各個國家根據本國的國情進行取舍,選取型有利于本國的養老保障模式。
(二)不同的養老金籌集模式比較
在養老保障金籌資模式上,一般可以分為現收現付制(pay-as-you-go system)和基金制(fund system)兩種制度,現收現付制是通過代際之間的相互交換來解決養老問題的一種資金籌集制度。它通過當代的年輕人養活當前的老年人,而當代的年輕人在年老的時候又是通過未來的年輕人解決養老資金的來源,是通過財政系統或者是家庭系統平衡同時存在的兩代人的生活養老問題。而基金制是指通過平衡一個人一生的收入和消費,自己存錢養活自己的資金籌集模式。而現收現付制進而可以分為給付確定型的現收現付制和名義繳費確定型的現收現付制?,F收現付制下的繳費確定型的資金籌集模式是指每個人的繳費記入個人賬戶,但這個資金為當代的老年人所消費,這個空的賬戶只是一個繳費記錄和將來領取養老金數額的憑證,這個賬戶的增值份額是與經濟增長率或工資增長率掛鉤的名義回報率。目前瑞典實行這種養老保障資金的籌集模式。
三、國外養老保障模式對構建中國農村養老保障體系的啟示
通過對上述國外養老模式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養老保障模式除了和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傳統文化習俗緊密相聯外,在發展進程中,都表現出與人口數量、年齡結構以及素質的高低相適應的特征??v觀國外養老保障的發展,對于建設中國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可以得出如下幾方面的借鑒:
(一)養老保障模式的借鑒
在農村養老保障的模式選擇上,中國宜采用投保資助型的養老保障模式。原因在于:近幾年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特別是黨和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惠農政策的貫徹落實,農村經濟有了較快的發展,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改善,農民負擔大大減輕,農民的收入水平有了較大提高,相應地農民的負擔能力也大大加強,有了實行投保資助型養老保險模式的經濟條件和物質基礎。同時,在這種模式下,農民只有在履行了繳費義務后才能享有領取保險金的資格,體現了權利與義務的統一,在體現公平的同時,又兼顧了效率。
(二)養老資金籌集方式的借鑒
中國在養老保險金的籌集上,應堅持多方籌資的原則。這也是投保資助型養老保險模式的一個特點,但這種籌資模式在中國農村使用時會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具體實施中應因地制宜: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富裕地區,農民的經濟負擔能力較強,鄉鎮企業較發達,集體經濟實力也較強,這些地區養老保險金的籌集應堅持國家、集體、個人三方合理負擔,具體比例也要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在經濟發展水平一般的地區,養老保險金可以考慮由兩方負擔,要根據個人和集體的經濟實力而確定養老保險金是由國家和集體負擔還是由國家和個人負擔;在經濟欠發達的地區,集體和個人的負擔能力都比較差,這時農村養老保險金可以由國家負擔為主,集體和個人的負擔為輔,也就是基本依靠國家救助的方式。
從全球來看,不僅中國,美國、歐洲在未來都有養老金財務的壓力。中國從1998年開始,城鎮居民采取三個層次的養老保險制度,即政府提供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和個人補充。到2004年,政府統籌的養老金總額約是2 190億,由社保財政撥款、彩票收入以及部分國有股轉讓形成的社保基金約1 200億,兩者加在一起約3 400億。據測算,未來二十五年,中國養老金缺口將達到1.8萬億人民幣,赤字運行時間二十多年,年均缺口700多億,而且期待率只有58%左右(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障研究網絡版)。這個期待率并不是退休以后的勞動者的退休金,是指退休以后個人拿到的退休收入相當于當時社會平均工資的58%。根據慣例,一個人退休后,要想維持和退休前品質差不多的生活,大概需要退休前工資的70%。這就意味著中國養老金缺口的大量存在是不可避免的。
參考文獻:
[1] 王新梅.全球性公共養老保障制度改革與中國的選擇[J].世界經濟文匯,2005,(12).
[2] 李紹光.政府在社會保障中的責任[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2,(9).
[3] 李紹光.養老金:現收現付制和基金制[J].經濟研究,1998,(1).
[4] 黃乾.農村養老資源供給變化及其政策含義[J].人口與經濟,2005,(11).[責任編輯 陳丹丹]endprint
二、養老保障金籌集模式的國際比較
(一)國外養老金籌集模式的歷史沿革
回顧養老金的發展歷史,它是與市場經濟制度的深入對社會化養老所提出的客觀要求,但由于人的行為動機總是追求收益的最大化及人口結構的變動和經濟發展的不一致,致使各國的養老金收支狀況面臨著難題。如何建立適合本國國情的養老保障制度,不同國家都在進行探索,也都在醞釀著新一輪的養老金改革方案。從養老保障資金的籌集方面來看,西方發達國家走過了從現收現付制到基金制的轉變,得益于二戰以后西方發達國家長期的經濟增長,二戰以后形成的建立起以現收現付為主導的基金籌集制度;20世紀80年代西方國家輪流進入了滯脹階段,現收現付制度受到了挑戰,因此,各個國家發展了基金制的養老保險制度。開始時,基金制是作為現收現付制的一個重要補充,一是補充基本養老金的不足,二是提供一個基本的激勵機制,使個人養老金的繳納和待遇相掛鉤,三是企業之間對人才的競爭競相推出相應的年金作為補充。基金制逐漸取代了養老保障制度作為占主導的養老資金的籌集模式。現在由于老齡化的到來,各國對于老齡化社會到來及由于勞動力的減少所引起的經濟衰退互相影響的憂慮,使各國都有對養老基金的籌集模式進行改革的需要,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關于養老金籌集模式的辯論澄清了各種籌資模式的優缺點,對于基金制能夠應對老齡化危機的信心開始動搖。
沒有任何一國的養老基金的籌集模式是純粹的單一模式,它必然是以一種模式作為主導,其他模式進行補充的混合模式。基金制的發展正是在解決現收現付制供養水平較低等較多矛盾基礎上進行制度創新的結果,基金制也不能完全替代現收現付制,財政通過收入再分配的來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穩定社會秩序的功能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正在強化,這部分來源于稅收的資金正是現收現付。但一般說來,一個社會的一定時期,必定有占主導地位的資金籌集模式,這種占主導地位的模式所暴露出來的優點和缺點需要各個國家根據本國的國情進行取舍,選取型有利于本國的養老保障模式。
(二)不同的養老金籌集模式比較
在養老保障金籌資模式上,一般可以分為現收現付制(pay-as-you-go system)和基金制(fund system)兩種制度,現收現付制是通過代際之間的相互交換來解決養老問題的一種資金籌集制度。它通過當代的年輕人養活當前的老年人,而當代的年輕人在年老的時候又是通過未來的年輕人解決養老資金的來源,是通過財政系統或者是家庭系統平衡同時存在的兩代人的生活養老問題。而基金制是指通過平衡一個人一生的收入和消費,自己存錢養活自己的資金籌集模式。而現收現付制進而可以分為給付確定型的現收現付制和名義繳費確定型的現收現付制?,F收現付制下的繳費確定型的資金籌集模式是指每個人的繳費記入個人賬戶,但這個資金為當代的老年人所消費,這個空的賬戶只是一個繳費記錄和將來領取養老金數額的憑證,這個賬戶的增值份額是與經濟增長率或工資增長率掛鉤的名義回報率。目前瑞典實行這種養老保障資金的籌集模式。
三、國外養老保障模式對構建中國農村養老保障體系的啟示
通過對上述國外養老模式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養老保障模式除了和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傳統文化習俗緊密相聯外,在發展進程中,都表現出與人口數量、年齡結構以及素質的高低相適應的特征??v觀國外養老保障的發展,對于建設中國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可以得出如下幾方面的借鑒:
(一)養老保障模式的借鑒
在農村養老保障的模式選擇上,中國宜采用投保資助型的養老保障模式。原因在于:近幾年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特別是黨和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惠農政策的貫徹落實,農村經濟有了較快的發展,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改善,農民負擔大大減輕,農民的收入水平有了較大提高,相應地農民的負擔能力也大大加強,有了實行投保資助型養老保險模式的經濟條件和物質基礎。同時,在這種模式下,農民只有在履行了繳費義務后才能享有領取保險金的資格,體現了權利與義務的統一,在體現公平的同時,又兼顧了效率。
(二)養老資金籌集方式的借鑒
中國在養老保險金的籌集上,應堅持多方籌資的原則。這也是投保資助型養老保險模式的一個特點,但這種籌資模式在中國農村使用時會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具體實施中應因地制宜: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富裕地區,農民的經濟負擔能力較強,鄉鎮企業較發達,集體經濟實力也較強,這些地區養老保險金的籌集應堅持國家、集體、個人三方合理負擔,具體比例也要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在經濟發展水平一般的地區,養老保險金可以考慮由兩方負擔,要根據個人和集體的經濟實力而確定養老保險金是由國家和集體負擔還是由國家和個人負擔;在經濟欠發達的地區,集體和個人的負擔能力都比較差,這時農村養老保險金可以由國家負擔為主,集體和個人的負擔為輔,也就是基本依靠國家救助的方式。
從全球來看,不僅中國,美國、歐洲在未來都有養老金財務的壓力。中國從1998年開始,城鎮居民采取三個層次的養老保險制度,即政府提供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和個人補充。到2004年,政府統籌的養老金總額約是2 190億,由社保財政撥款、彩票收入以及部分國有股轉讓形成的社?;鸺s1 200億,兩者加在一起約3 400億。據測算,未來二十五年,中國養老金缺口將達到1.8萬億人民幣,赤字運行時間二十多年,年均缺口700多億,而且期待率只有58%左右(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障研究網絡版)。這個期待率并不是退休以后的勞動者的退休金,是指退休以后個人拿到的退休收入相當于當時社會平均工資的58%。根據慣例,一個人退休后,要想維持和退休前品質差不多的生活,大概需要退休前工資的70%。這就意味著中國養老金缺口的大量存在是不可避免的。
參考文獻:
[1] 王新梅.全球性公共養老保障制度改革與中國的選擇[J].世界經濟文匯,2005,(12).
[2] 李紹光.政府在社會保障中的責任[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2,(9).
[3] 李紹光.養老金:現收現付制和基金制[J].經濟研究,1998,(1).
[4] 黃乾.農村養老資源供給變化及其政策含義[J].人口與經濟,2005,(11).[責任編輯 陳丹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