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楊
O2O是啥?
一位賣燒餅的大媽,在微信上開通預定業務后,生意紅火了許多。這就是O2O,線上與線下結合的魅力。
互聯網對傳統產業的滲透、改變乃至顛覆,似乎是無處不在、無孔不入,催生了O2O的產生;智能手機的爆發、社交媒體的盛行,加快了O2O使用場景的快速擴張。
O2O掘金戰
當下,無論是雄心壯志的移動互聯網創業者,還是家大業大的老牌互聯網公司、如火如荼的電子商務企業,或者傳統商業巨頭,以及電信、銀行、餐飲、娛樂等為代表的各個行業,都在進軍O2O。
新的商業模式已經誕生,O2O掘金戰的集結號正在吹響!
在人人都是互聯網、人人都是自媒體的信息化時代,電子商務迅猛發展,人們的消費方式正在發生改變,一種極富創新的商業模式——O2O應運而生。
O2O,即Online To Offline,將線下商務的機會與互聯網結合在一起,讓互聯網成為線下交易的前臺。O2O模式,使信息和實物、線上和線下緊密結合,這是互聯網經濟向縱深發展的全新業態。
消費者熟知的團購,就是O2O概念,如今O2O已擴延到服裝、家居、餐飲、食品、運動健身、文化休閑等越來越多的領域,讓消費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經濟快捷,也讓眾多創業者和企業看到了一個新的掘金平臺。
去年7月,電商大鱷阿里集團在天貓啟動家裝O2O項目;9月,支付寶POS機正式投放使用。雖然“雙十一”遭遇19家家居賣場抵制,但是阿里集團豈會放棄O2O計劃,11月支付寶與銀泰達成戰略合作,在銀泰全國29家門店推出手機“當面付”,下一步還會與全國其他知名百貨商場合作。
另一互聯網巨頭騰訊,去年8月在微信5.0上添加了支付功能,現在已經支持掃碼支付,并且將騰訊地圖和微信打通,O2O基本環節已經暢通。目前,易迅、當當、優酷、大眾點評等企業先后接入。微信雖小,但威力巨大,因為現在國人的智能手機幾乎都安裝了這款APP。
騰訊、阿里等電商已在O2O集兵布營,埋鍋造飯。無疑,O2O是電商的未來形態之一。
對于傳統企業,出于自愿也好,還是被迫也罷,都紛紛進軍O2O。2013年6月8日,蘇寧線上線下同價,為自己打上了深深的O2O烙印。步步高、海寧皮城、王府井、南京中商、友阿股份、天虹商場、紅旗連鎖、中百集團、杭州解百、銀泰商業、徐家匯等商業巨頭也紛紛涉足這一商業模式。
試水O2O,傳統商業希望與電商巨頭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這些企業通過建立網上商城、與網絡強勢平臺合作,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探索和踐行著O2O。
實體巨頭、網絡大鱷,一場爭奪消費者的拉鋸戰正在上演!
傳統企業“觸電”謀變
在2013中國年度經濟人物頒獎盛典上,格力董事長董明珠放出豪言:“假如我和馬云合作的話,那不是天下都是格力的嗎?”
這雖然是一句戲言,但對實體巨頭和電商大鱷強強聯姻所產生巨大效應的評述,卻一點也不夸張。
其實,傳統商業大佬“觸電”早已不乏先例。去年“雙十一”,電器巨頭蘇寧開辦首屆O2O購物節,而當前,友阿股份、紅旗連鎖、銀泰百貨、天虹商場等傳統百貨巨頭紛紛華麗轉身,率先試水微信O2O,成為行業在當前消費需求疲弱、受到電商等新業態沖擊的大環境下“求生”的一個縮影。
對于傳統企業而言,線下商圈的地域性難敵線上商圈的“馬太效應”。傳統商業的競爭優勢是選址,是店鋪,而客流量是其生意保障。有人的地方才會有生意,線下零售一直強調地理位置,說的就是商圈的概念。而線上的互聯網世界,客戶群高度透明寬泛,流動性強,理論上講所有喜歡網購的網友都有可能是你的客戶。借助網絡傳播的速度和跨區域吸引用戶的能力,電商能夠用較短的時間實現線下品牌十幾年才能聚積的能量。
在流量是第一生產力的互聯網世界里,贏者通吃的“馬太效應”使得互聯網行業的市場結構趨于寡頭壟斷,這是傳統商業難以企及的。
有鑒于此,傳統商業企業紛紛“觸電”謀變,上線求財。就連王健林這樣的商業地產大亨也宣布進軍電子商務;傳統零售巨頭如沃爾瑪全資收購1號店,將流量已達每天近2000萬人次的購物網站攬入懷中;蘇寧更是大力布局電子商務,并更名為蘇寧云商集團。
為什么要“觸電”?很多傳統企業是基于兩點:一是如果不做電商,企業未來危險;二是為了增加銷售。
傳統企業“觸電”應實現五大價值:增加和顧客互動交流、在線品牌拓展、增加服務價值、降低成本、增加銷售。如果讓銷售一葉障目,就極易陷入開網店、出更多產品、打價格戰的怪圈之中。
O2O對很多傳統企業來說,也許是一個“金礦”,但并不意味著家家都可以淘到金子,有時恐怕挖到的是沙子。比如自力更生獨立建造網上商城,自創商圈,需要投入大量的市場費用,幾千萬扔下去可能打水漂。這種模式投入大,風險也高,雖說一旦成功回報率很大,但未必每家傳統企業都能下這個決心,都有這個能耐。
正是運營門檻很高,讓不少傳統企業“一只腳在門里,一只腳在門外”,有些企業扛不住,就撤回伸進去的那只腿,依舊抱著傳統渠道茍延殘喘。傳統行業高企的庫存,一方面是其傳統渠道不斷“壓貨”的弊端,另一方面也是網絡渠道不斷增長的必然。網絡渠道不會因為你是行業巨頭而等著你,市場就是這樣,搶先者為王。
眼下,O2O已經從概念走向實踐,各個行業紛紛布局。但目前國外并無傳統商業成熟的O2O先例可供借鑒,即便像沃爾瑪這樣的零售超級大佬,也處于初級試水階段。現在國內百貨公司的嘗試,主要通過微信等平臺進行推廣來吸引消費者,聚集人氣,尚處于初創時期,還只是“看上去很美”。
傳統企業做電子商務,如何平衡渠道、如何管理品牌、如何找到那些既懂電子商務又懂業務的人?傳統商業全渠道銷售O2O能否走遠,一切還在摸索中。
O2O去哪兒
中國電子商務發展至今經歷三波浪潮:先期,以B2B為主導的電子商務模式主要為中小制造業企業提供觸網機會;旋即,C2C、B2C、C2B等網上零售電子商務模式出現,為傳統零售企業提供觸網機會;現今,伴隨著前兩波浪潮,O2O這一模式的出現,為傳統服務業及更多行業提供了互聯網化的機遇,使網絡變成傳統企業線下交易的前臺,通過實現消費信息的可追蹤性幫助企業精準營銷。
從用戶體驗的角度來看,O2O更具交互性,為用戶及商家提供了面對面接觸與交流的機會,打破了實物網上零售時用戶與商家通過冰冷的物流維系關系的現狀。而這種關系的維系,也確實不是一個“親”字就可以替代的。
從現狀來看,O2O與其他電子商務形式并行,借其他模式電商先期教育用戶之力,具有龐大的用戶群體。當中國O2O與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電子商務產生緊密聯系之時,O2O市場發展的巨大潛力也就不言自明了。
但O2O不是可以急于求成的,它的本質上是一種思想,是如何應用互聯網工具為傳統商業服務的方式。
對于電商企業和傳統企業,在O2O的征途中,有各自的優劣勢。
生在互聯網這個快速發展的扁平的競爭環境里,電商更適應快速更迭的消費者和競爭對手,對于數據的挖掘和理解可以說是與生俱來,且充分掌握國內外流行的技術趨勢、應用和商業模式,更密切地和自己的用戶多方位、多渠道溝通。他們能在全國快速發展,運營總部在北京,銷售渠道管理在杭州,生產廠家在廣州,跨省市管理對于他們并沒有太大的風險和難度,內部形成的流程和制度能夠很好地管理跨區運作。
以上這些優勢,傳統企業許多才剛剛起步,甚至根本沒有建立起來,這也是這兩年傳統企業進軍電子商務的成功率較低,而線上的品牌進軍線下開連鎖店卻做得風生水起的主要原因。
但是,O2O革命只由互聯網企業引領是不大可能的,互聯網公司對線下實務并不了解,缺乏土壤做模式的驗證,不能得到快速的產品反饋并迭代,不能提供線下服務的場所,這或許是電商最為頭痛的部分。而線下的傳統企業能夠第一時間試驗模式,不斷迭代并找到屬于自己的工具和方法。
無可置疑,電子商務對于眾多傳統企業來說,最主要的認知不過是個渠道。簡單點說,就是增加了賣貨的路子。欣欣向榮的電商潛力,讓傳統企業都紛紛涌向網絡去淘金,但是卻發現,自己就像趴在窗戶上的蒼蠅,玻璃窗外的景色很美好,但就是飛不過去。
知名度高的實體企業,總是在糾結線上和線下價格的沖突、賣貨與營銷之間的徘徊、投入與產出之間的矛盾。知名度不高的實體企業,發現汪洋大海的網絡市場,自己舀一瓢飲都不是那么容易,做品牌和溢價,簡直是癡人說夢。
傳統企業如何做好線上和線下的結合?說白點就是:如何讓兩個渠道都給自己賺錢,同時又將風險和矛盾化解到最低。
O2O模式下的平臺是一個營銷平臺,更是一個銷售平臺。把網頁瀏覽量變成客流量,最后變成銷量;將實體經濟充分數字化,并以數字化的手段提高營銷效果,最終達成銷售——這是移動互聯網技術對整個銷售與市場體系的一個重大變革。同時,與消費者的互動可以幫助企業實現精準的數字營銷,也讓消費者找到了更優惠、更適合自己的個性化產品。在這個平臺上,實體經營者可以實現線上流量向到店客流的轉化,而消費者可以享受在線獲取、到店享用的便利和實惠,其實現過程是全程的、可計量的數字化營銷。
O2O本質上是一種模式,通過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結合,衍生出更多新的商業模式和消費方式。Online與Offline的結合,帶來了新商業革命。有線上資源的在艱難落地,有門店資源的在盡力上網,幾乎所有的行業都在往O2O路線發展,O2O似乎是誰都想做,但目前誰也沒能一枝獨秀,正因如此,未來充滿各種可能。
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移動終端的快速普及,4G網絡的建設鋪開,O2O對于大部分行業,既不是幻想,也不是夢想,而將是越來越常見的一種模式。
從B2B到B2C,再到O2O,這是一個伴隨互聯網用戶增加到互聯網消費文化成熟,再到互聯網商業業態共同繁榮的過程。眾多領域O2O經營模式風起云涌,展現一片良好的“錢景”,O2O巨幅畫卷正逐漸掀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