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以混合所有制、國資資本化、市場化等為標志的新一輪國有經濟改革的大潮即將來臨
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中國進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階段,也為企業轉型發展開啟了千載難逢的機遇期,讓各類企業有了明確的改革發展預期。
其一,是政府加大轉變職能、簡政放權力度的機遇。這是進一步“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重大舉措。本屆政府上任以來,就將其作為第一件大事。同時這也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是發展市場經濟、法治經濟和進一步增強社會活力的保障。降低企業注冊登記門檻、上海自貿區負面清單管理、推進股票發行由核準制過渡到注冊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受到廣泛好評。今年1月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繼續把簡政放權作為新年伊始第一件事,讓所有人感受到了改革攻堅的決心。
其二,非公有制經濟面臨著健康發展的機遇。據統計,目前我國非公有制經濟稅收貢獻超過50%,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超過60%,解決了城鎮就業的80%和新增就業的90%。全會《決定》提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這既是對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內涵的豐富和發展,也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實踐中非公有制經濟地位與作用的高度肯定。廢除對非公有制經濟各種形式的不合理規定,消除各種隱性壁壘,制定“非公有制企業進入特許經營領域具體辦法”;“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鼓勵發展非公有資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等重大政策必將推動它們健康發展。
其三,對公有制經濟來說,以市場化、國資資本化、混合所有制等為標志的新一輪國有經濟改革的大潮即將來臨。全會《決定》不僅提出“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也提出將國有經濟改革從“管企業”深化到“以管資本為主”。此外,還明確提出國有企業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方向的市場化改革,如市場化選聘職業經理人等。
此外,隨著企業作為創新的主體地位進一步加強,創新的政策和法治環境進一步改善,大、中、小各類企業必將煥發出新的勃勃生機。企業作為市場主體,直接參與市場競爭,對產業、產品、技術和商業模式的創新最為敏感。只有由企業主導技術研發和創新,才能更為有效地整合產學研力量,加快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應用。創新活動方面,大型企業有其優勢,中小企業更有創新活力,美國硅谷如此,中國中關村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