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
中小企業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是繁榮經濟、增加就業、改善民生、推動創新的重要載體。日前,政府發布《中國中小企業社會責任指南》,對促進中小企業發展,乃至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都具有重要意義。
上海中小企業理應順勢而為、趨利避害地加快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成功邁向一個后工業化、產業高端化、就業高端化和產品高附加值化的發展階段,漸進化解市場擠出效應的影響,擺脫對資源要素的高度依賴,立足上海、躋身全國、面向世界。但真正告別中小企業“成長煩惱”還得重視幾個關鍵詞。
關鍵詞一:政府扶持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推出《2014年上海中小企業服務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如果您是一名中小企業主,是一名創業者,是一名來滬投資者;如果您想了解上海中小企業服務環境,想獲取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產品,想尋找各類專業服務資源,《指南》將竭誠為您服務。全市17個區縣設立了中小企業服務機構,推出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系列產品。在技術創新和質量、創業人才和培訓、投融資市場和開拓、管理咨詢和法律等方面,將集聚專業服務資源,為中小企業健康持續發展提供 “找得到、用得起、有保證”的各類公益性和專業服務。如果您有任何企業發展中的問題、困難和訴求,都可以聯系市、區縣中小企業服務中心和專業服務機構,或登錄www.ssme.gov.cn,或撥打12345服務熱線,將獲得資訊和服務導航。
近期國家出臺的《中國中小企業社會責任指南》,旨在立足于中小企業現狀和發展規律,遵循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原則,以提升中小企業社會責任意識和能力水平為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希望中小企業通過持續改進社會責任管理,從而有效提升中小企業在尊重人權、關愛員工、保護環境、維護市場秩序、促進社區發展等領域的績效,使這些積極因素轉化為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核心元素,提升自身和本地區、本行業的競爭力。
關鍵詞二:品牌意識
有識人士稱,在政策的層面已經為中小企業創造了非常良好的、前所未有的發展環境下,企業沒有創新,就是等死。因為,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既會受到外部大環境的影響,也會受制于內部因素。而相對外部困境,企業內部問題是根本問題。一個企業不能盲目發展,而應堅持創新,培育核心競爭力。今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業已成為十八屆三中全會一大亮點,就是鼓勵發展非公資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既可以完善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又有利于建立激勵機制與約束機制。同時,可以增強中小企業的活力,民間資本進入更寬的領域。尤其,市場準入實行負面清單管理,這就大幅度地收縮了政府審批的行列,減少了相應的尋租行為或者是低效率。
上海的中小企業不能盲目發展,也不能“等死”。那就要有創新意識,要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管理創新,培育核心競爭力,“專精特新”就是一個較好的選擇,在細處逢生,以小博大,要避免聲勢浩大的硬仗,瞅準機會,才能四兩撥千斤。
隨著品牌知識的普及,中小企業逐漸開始意識到,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轉型必要性,也意識到品牌對于產品銷量和利潤的重要作用。品牌塑造,影響一個企業的壯大速度和生長周期。馬云曾在一篇“小而美”的演講中說到:幾年前我去日本,看到一個很小的店,門口掛了一個牌子說本店成立147年。我就很好奇,跑進去一看,是一個賣糕點的小店。老太太說我們這店開了147年了,就是夫妻倆、一個孩子。日本天王也買過我們的糕點。老太太的嘴角邊洋溢著特別幸福的微笑。其實,企業做得好比做得大更幸福,做小企業更有味道。
小企業實力小,應該將有限的力量,守正出奇,才能真正的絕處逢生。從小處著眼,打造“專精特新”的小產品,縱向深挖,以塑造出具有不可替代性的頂級爆款。同時,善用整合,做到小投入大收益。假如沒有傳播推廣,再好的策劃設計,也恐怕“待字閨中”而少人問津。打造品牌,既是提升企業品牌形象、內生競爭力和成長潛力的有效途徑,也是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穩固基石,對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三:金融支持
在金融全球化、貿易全球化的時代,中小型企業物力維艱,而這些中小型企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對它們的扶持是必須的,必要的。政府加大對中小企業金融支持力度既是鼓勵中小企業做大做強,不要因為金融危機而放慢發展的腳步;更是為了穩定廣大人民的生活。讓企業可以更容易的貸到資金,也是一定程度上的拉動內需。
引導和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加大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力度,初步形成了以財務管理、績效考核、業務規范、資金支持等為主要內容的財政金融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體系。許多企業曾經面臨“不借等死,借錢找死”的兩難境地。企業要苦練內功,利用市場淘汰機制的倒逼壓力,變被動為主動,通過轉型實現突圍。銀行及金融機構要積極開展差異化的小微金融服務,努力實現企業授信額度與經濟貢獻相匹配、融資規模與融資需求相適應、小微企業信貸增速與全部貸款增速相一致。從政策層面看,“營改增”已在全國推開,對小微企業的免稅將惠及600萬戶企業。政府要進一步在資源占有、要素使用、市場準入以及財產權保護等方面對中小微企業給予平等待遇和適當傾斜。
對于中小企業的貸款,借款人發生財務困難無力及時足額償還貸款本息的,在確保重組和減免后能如期償還剩余債務的條件下,允許金融機構對債務進行展期或延期,減免表外利息后,進一步減免本金和表內利息。放寬中小企業呆賬核銷條件,鼓勵金融機構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全國已組建939家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同比增長19.47%,貸款余額2347億元,其中近一半為小企業貸款,成為金融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新生力量。同時,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形成了“鯰魚效應”,促使傳統農村金融機構提升服務水平和質量。
關鍵詞四:典型案例
中小企業的“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培育與建設,篳路藍縷地走過三個年頭,上海業已有1008家“專精特新”企業脫穎而出。他們有的是傳統企業,有的是新型業態,有的轉制而來。這里舉例一二,旨在表明它們雖屬不同領域,卻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始終堅持在“專精特新”上開拓進取、銳意創新,而被譽為上海中小企業的成功案例,堪稱各自細分領域的一個“隱形冠軍”,成為眾多發展中企業的一處標桿而見賢思齊。
案例1——那個蘇州河岸邊的“骨瓷坊”,位于上海南蘇州路1305號。一座1933年的老房子——時事滄桑,曾經是杜月笙糧倉,瑪戈隆特骨瓷的設計營銷總部和中國陶瓷藝術家協會就坐落在這里。將創新融入“中國制造”——我們無法改變“中國制造”工業文明時期的歷程,卻可用對品質的認真態度和努力創新的力量,以縮短歷史進程,讓“中國制造”的精神里蘊含強大的中國創新力量。
緣此,瑪戈隆特骨瓷從全國1000多家公司中脫穎而出,其“青花宴·印象世博”花瓶,驚艷世人,而走向全球,一舉榮獲中國國禮創新品牌“世博特許產品最高榮譽金獎”。其圖案以傳統青花為筆觸,在潔白如玉的瓷瓶上,向人們展現極富詩情畫意的美麗圖卷:盛開的白玉蘭如云如雪般競相綻放,給人以蓬勃向上之感,卻又不失含蓄清雅之美;沉醉于玉蘭花香中隔江遠眺,浦東陸家嘴金融中心建筑群拔地而起,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等主要場館倚江而立;瓶口寫意的中國館寓意著“中國歡迎您,上海歡迎您!”
瑪戈隆特不是賣“產品”,而是賣“設計”。雖說,瑪戈隆特不是最早進入骨瓷行業的公司,可有志于做引導這個行業發展的風向標。她將“量身定制”的概念引進骨瓷市場,即由設計師根據客戶需求進行創意設計,不僅為品牌注入新意,也讓每件瓷器都擁有自己的獨特靈魂。產品主要銷往俄羅斯、德國、法國、西班牙、英國、日本、中國臺灣、意大利、巴西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因為其在高端宴會餐具市場的優秀表現,還被媒體譽為“中國骨瓷國宴餐具第一品牌”。其原料是食草動物的骨粉,其含量可高達45%左右。這不但使產品包含了為人體有益的磷酸三鈣,同時減少了45%左右的礦石開采,也減少了廢棄骨頭的自然污染,使瑪戈隆特的產品成為了環保的綠色餐具。公司老總趙春陽情有獨鐘地說,公司創新理念體現在多方面的人文理念里面,并將這些理念與設計融合起來即:創新、設計、引領和環保。
案例2—— “聯芯科技”十余年,較好地完成了向市場化、產業化的深度轉型,走過“無芯”到“有芯”的艱苦創業歷程,實現了公司的跨越式發展。那就是將技術創新轉化為市場創新。自2001年起專注于TD-SCDMA終端核心技術的開發,從開始的與人合作到后來的自主研發。公司董事長孫玉望說,“一個市場的開創,技術上的創新是先驅力量,而如何將技術創新轉化為市場創新,如何以企業成功推動產業共贏,這是更值得企業思考的問題,尤其是我們上游芯片企業。”因為,半導體行業有著完全不同的游戲規則,冗長的設計周期、高昂的開發成本和流片費用,如果企業不能快速實現盈利,那么很有可能因為資金鏈斷裂無以為繼。
今天,智能手機時代飛速到來,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間接改變了移動通信芯片的游戲規則,產品迭代周期由PC 時代的18個月(摩爾定律)縮減至6個月,芯片技術、工藝快速升級,而產品生命周期卻急劇縮短。在這種背景下,許多大鱷亦應接不暇,曾經一流的手機廠商在尋找復興之路,一度領先的手機處理器大佬決定退出。在產業格局快速重塑的過程中,能否跟得上發展的節奏,成為博弈的關鍵。動作快就有機會脫穎而出,反應慢領先者也難逃邊緣化的命運。
我國芯片產業也從2G時代的“無芯”,到3G時代“有芯”,并在4G時代努力實現“強芯”的飛躍。“LTE看上去很美,實則有諸多進入壁壘,比如多模多頻”。從“有芯”到“強芯”,成就聯芯科技從“立足”,到“強身”。做一個基業常青的企業是非常之難,但一個企業如果沒有做一個基業常青企業的欲望,那么至少在眼下還不能算作一個優秀的企業。一個積跬步以至千里的聯芯科技,定在4G的市場上成為一個強有力的競爭者——那就是專注“芯”“心”相印,打造自己的藍海……
鏈接
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2011)
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和《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36號),制定本規定。
二、中小企業劃分為中型、小型、微型三種類型,具體標準根據企業從業人員、營業收入、資產總額等指標,結合行業特點制定。
三、本規定適用的行業包括:農、林、牧、漁業,工業(包括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建筑業,批發業,零售業,交通運輸業(不含鐵路運輸業),倉儲業,郵政業,住宿業,餐飲業,信息傳輸業(包括電信、互聯網和相關服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房地產開發經營,物業管理,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其他未列明行業(包括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社會工作,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等)。
四、各行業劃型標準為:
(一)農、林、牧、漁業。營業收入20000萬元以下的為中小微型企業。其中,營業收入500萬元及以上的為中型企業,營業收入50萬元及以上的為小型企業,營業收入50萬元以下的為微型企業。
(二)工業。從業人員1000人以下或營業收入40000萬元以下的為中小微型企業。其中,從業人員300人及以上,且營業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為中型企業;從業人員20人及以上,且營業收入300萬元及以上的為小型企業;從業人員20人以下或營業收入300萬元以下的為微型企業。
(三)建筑業。營業收入80000萬元以下或資產總額80000萬元以下的為中小微型企業。其中,營業收入6000萬元及以上,且資產總額5000萬元及以上的為中型企業;營業收入300萬元及以上,且資產總額300萬元及以上的為小型企業;營業收入300萬元以下或資產總額300萬元以下的為微型企業。
(四)批發業。從業人員200人以下或營業收入40000萬元以下的為中小微型企業。其中,從業人員20人及以上,且營業收入5000萬元及以上的為中型企業;從業人員5人及以上,且營業收入1000萬元及以上的為小型企業;從業人員5人以下或營業收入1000萬元以下的為微型企業。
(五)零售業。從業人員300人以下或營業收入20000萬元以下的為中小微型企業。其中,從業人員50人及以上,且營業收入500萬元及以上的為中型企業;從業人員10人及以上,且營業收入100萬元及以上的為小型企業;從業人員10人以下或營業收入100萬元以下的為微型企業。
(六)交通運輸業。從業人員1000人以下或營業收入30000萬元以下的為中小微型企業。其中,從業人員300人及以上,且營業收入3000萬元及以上的為中型企業;從業人員20人及以上,且營業收入200萬元及以上的為小型企業;從業人員20人以下或營業收入200萬元以下的為微型企業。
(七)倉儲業。從業人員200人以下或營業收入30000萬元以下的為中小微型企業。其中,從業人員100人及以上,且營業收入1000萬元及以上的為中型企業;從業人員20人及以上,且營業收入100萬元及以上的為小型企業;從業人員20人以下或營業收入100萬元以下的為微型企業。
(八)郵政業。從業人員1000人以下或營業收入30000萬元以下的為中小微型企業。其中,從業人員300人及以上,且營業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為中型企業;從業人員20人及以上,且營業收入100萬元及以上的為小型企業;從業人員20人以下或營業收入100萬元以下的為微型企業。
(九)住宿業。從業人員300人以下或營業收入10000萬元以下的為中小微型企業。其中,從業人員100人及以上,且營業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為中型企業;從業人員10人及以上,且營業收入100萬元及以上的為小型企業;從業人員10人以下或營業收入100萬元以下的為微型企業。
(十)餐飲業。從業人員300人以下或營業收入10000萬元以下的為中小微型企業。其中,從業人員100人及以上,且營業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為中型企業;從業人員10人及以上,且營業收入100萬元及以上的為小型企業;從業人員10人以下或營業收入100萬元以下的為微型企業。
(十一)信息傳輸業。從業人員2000人以下或營業收入100000萬元以下的為中小微型企業。其中,從業人員100人及以上,且營業收入1000萬元及以上的為中型企業;從業人員10人及以上,且營業收入100萬元及以上的為小型企業;從業人員10人以下或營業收入100萬元以下的為微型企業。
(十二)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從業人員300人以下或營業收入10000萬元以下的為中小微型企業。其中,從業人員100人及以上,且營業收入1000萬元及以上的為中型企業;從業人員10人及以上,且營業收入50萬元及以上的為小型企業;從業人員10人以下或營業收入50萬元以下的為微型企業。
(十三)房地產開發經營。營業收入200000萬元以下或資產總額10000萬元以下的為中小微型企業。其中,營業收入1000萬元及以上,且資產總額5000萬元及以上的為中型企業;營業收入100萬元及以上,且資產總額2000萬元及以上的為小型企業;營業收入100萬元以下或資產總額2000萬元以下的為微型企業。
(十四)物業管理。從業人員1000人以下或營業收入5000萬元以下的為中小微型企業。其中,從業人員300人及以上,且營業收入1000萬元及以上的為中型企業;從業人員100人及以上,且營業收入500萬元及以上的為小型企業;從業人員100人以下或營業收入500萬元以下的為微型企業。
(十五)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從業人員300人以下或資產總額120000萬元以下的為中小微型企業。其中,從業人員100人及以上,且資產總額8000萬元及以上的為中型企業;從業人員10人及以上,且資產總額100萬元及以上的為小型企業;從業人員10人以下或資產總額100萬元以下的為微型企業。
(十六)其他未列明行業。從業人員300人以下的為中小微型企業。其中,從業人員100人及以上的為中型企業;從業人員10人及以上的為小型企業;從業人員10人以下的為微型企業。
五、企業類型的劃分以統計部門的統計數據為依據。
六、本規定適用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依法設立的各類所有制和各種組織形式的企業。個體工商戶和本規定以外的行業,參照本規定進行劃型。
七、本規定的中型企業標準上限即為大型企業標準的下限,國家統計部門據此制定大中小微型企業的統計分類。國務院有關部門據此進行相關數據分析,不得制定與本規定不一致的企業劃型標準。
八、本規定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統計局會同有關部門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修訂情況和企業發展變化情況適時修訂。
九、本規定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統計局會同有關部門負責解釋。
十、本規定自發布之日起執行,原國家經貿委、原國家計委、財政部和國家統計局2003年頒布的《中小企業標準暫行規定》同時廢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