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錫健
當今世界,隨著知識經濟和經濟全球化的縱深發展,知識產權日益演變成為國家發展的戰略和國際競爭力的核心,成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支撐和把握發展主動權的關鍵。
前不久,美國在推行全球戰略的同時,又突然宣布調整國內生產總值的統計方式,即將“研發投入和娛樂、文學藝術原創支出”等所謂“21世紀的組成部分”,納入了國家與地方的統計范疇,由此知識產權產品將作為國家資產加以管理,并納入經濟核算體系。按照新的GDP計算,美國GDP將新增近3%,結合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的經濟貢獻,知識產權在美國GDP的比重將達到 40%,其貢獻率,幾乎占據了美國經濟的半壁江山;這一調整,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諸多國家,特別是新興經濟體與創新型國家將會產生重要影響。
作為當今世界發展的兩個最大經濟體,中美兩國經濟發展戰略全球矚目,但是在凸現國家“軟實力”的知識產權角逐中,兩國“落差”明顯,對標美國前10年的2003年,知識產權的增加值為19萬多億美元,占美國的GDP17.3%,對GDP的貢獻率為32.8%,而2011年中國內地知識產權產業的增加值為8898.3億元人民幣,僅占中國內地GDP的8.95%,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14.39%;
與此同時,再對照2012年《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知識經濟指數排名》,我國在146個國家中,知識經濟指數僅僅排名84位,處于中下游水平。綜觀我國同發達國家與地區,在知識產權上的“反差”映顯在五個方面:
其一,我國高新科技與知識產權產業的成果轉讓率甚低,往往是高投入,低產出;
其二,我國的專利實施率水準較低,一般僅為10%左右,與歐美發達國家20%-30%的實施率相比,差距明顯;
其三,我國相當部分的發明專利與市場供需不對稱,脫節現象普遍且嚴重;
其四,我國知識產權中介、評估、交易等服務,專業化水平低,服務質量不高,規范化運作機制更是大大滯后于社會化、市場化乃至國際化需求;
其五,我國相關法律、法規不夠完善,缺乏一套鼓勵創新與技術營銷交易的法律、法規與實施規則。
綜上所述,一言以蔽之:從根本上來說,在我國還缺乏國際化、市場化、規范化的知識產權綜合運作的環境、氛圍與機制,更缺失能為知識產權擔綱或提供創新服務、集成服務、解決方案服務的高端服務綜合體,這顯然與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主體目標訴求不相匹配。
正是有基于上述,近年來一直關注與探究我國知識產權產業化發展的中國發展研究院和上海的有關專家,主動作為,就構建“上海國際知識產權服務綜合體”,主動向上海市政府主管部門,乃至國家有關部委建言獻策,建議讓上海“先行先試”,在上海率先創建面向國內外知識產權業界與受眾的“上海國際知識產權服務綜合體”。
中國發展研究院專家和社會有識之士認為,在上海率先構建“國際知識產權服務綜合體”,至少具有6個方面的現實有利條件:
(1)黨和國家對上海的發展寄予厚望,希望上海立足全局,突出重點,當好全國改革開放的排隊兵、科學發展的先行者;
(2)上海作為國際化的大都市,擁有構建“國際知識產權服務綜合體”得天獨厚的國際背景、人文元素、氛圍環境,以及豐沛的通路資源;
(3)上海作為建設國內外四個“中心”、“國家自由貿易區”和知識產權發展的國內示范城市,有著雄厚的經濟、金融和科技實力與基礎,在國家產業升級,創新轉型的新一輪戰略時期,擁有突出的比較優勢;
(4)《國家知識產權局與上海政府新一輪部市合作框架協議》,已確立合力在上海“建設亞洲太平洋地區知識產權中心城市”。現任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田力普明確提出:“把推動知識產權要素資源在上海集聚,作為上海市建設亞太知識產權中心城市的關鍵環節”;
(5)上海作為國內探索知識產權制度運行機制、交易模式、市場化道路先行先試的城市,多年來已取得了具有示范性的成果,彰顯“上海經驗”的知識產權服務體系全國矚目;
(6)上海作為“長三角”的龍頭,率先構建“國際知識產權服務綜合體”,對“長三角16個城市乃至全國各大城市,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同時,對上海履行“服務長三角、服務長江流域、服務全國”的擔當,將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為。
中國發展研究院與上海的專家們,通過資源集成與廣泛調研,且在進行SWOT綜合分析的基礎上,對構建“上海國際識知識產權服務綜合體”項目,進行了精心設計,并提出了如下整體解決方案:
一、“上海知識產權服務綜合體”創意建立的總體思路
1)以傾力打造中國首家集“專業技術輸出服務、投融資配套支撐服務、產業孵化/加速”服務,以及衍生產品推介應用服務為一體,具有指標意義的知識產權服務示范區為立項基準;
2)以率先構建國內乃至國際的知識產權交易所,集聚境內外知識產權研發機構、服務機構以及交易機構的總部集聚區為主體訴求;
3)以知識產權運營、維護服務為手段,通過構建資本與科技相結合、市場與通用相結合的市場創新體系,在投資、發明、人才、信息和營銷交易等市場機制方面進行交互聯動與集成創新,以期打造國內首創的科技金融服務平臺,培育孵化及加速科技型、創新型企業集群的綜合解決方案中心為承載基地;
4)以全面凸現與彰顯上海在知識產權綜合營運與服務領域,“服務長三角、服務長江流域、服務全國”的服務功能形象為示范窗口;
5)以建立承接國內外技術轉移和資本流動的橋頭堡和運營載體,提供與實現“技術+資本+應用”的市場全程解決方案服務為預期目標。
二、“上海知識產權服務綜合體”創建開發的綜合定位
1. 主體定位
以“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為指針;以落實 《國家知識產權局與上海政府新一輪部市合作框架協議》為目的;以培育我國科技型、創新型企業集群,促進高端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的發展為目標;以知識產權服務為核心,聚合專業技術服務、投融資服務、產業孵化服務等功能及其資源,借鑒國內外相關成功經驗和教訓,努力探索知識產權服務經濟發展的創新機制,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的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的市場創新運營模式,重點將聚焦以下五個決定科技創新的知識產權關鍵領域作出探索:
1)建立承接國內外技術轉移和資本流動的橋頭堡;
2)建立承接國內外技術轉移和資本流動的運營載體;
3)解決技術資本市場的效率問題,即交易成本與標準化問題;
4)創新知識產權成果交易、轉化、衍生、產業化的商業模式;
5)以“技術+資本”的市場一條龍服務方式,孵化科技型、創新型企業.
2. 功能定位
為填補我國缺乏專利、商標、版權等統一的知識產權交易、運營、普化服務平臺的空白,促進智力成果權利化、商用化、產業化,構建完善的知識產權服務體系,擬建的“上海知識產權服務綜合體”,將根據黨中央、國務院和我國科技、經濟發展的要求,建設成為一個國家級、國際性的服務完備、管理規范、運營科學,集專利、商標、版權等于一體的,擁有“知識產權成果交易、市場化運營、企業化孵化、產業化拓展,以及人才交流、金融服務、科技服務”等復合功能兼具的知識產權綜合服務大平臺載體,最終建成為一個國家級國際性的知識產權服務集聚區,以加強與加快我國知識產權的創新、集成、運營、保護、管理和產業化。
三、“上海知識產權服務綜合體”的冠名與建設營運主體
1. “上海知識產權服務綜合體”的冠名
1)上海國際知識產權商務集成港,
2)國際知識產權(上海)商務集成港,
3)上海國際知識產權服務綜合體。
2. “上海知識產權港”開發建設主體
考慮到“上海知識產權港”功能形態訴求的特殊性和特質性,以及主體營運訴求彰顯的專業性和權威性,因此,專家們特別建議:“上海知識產權港”項目的整體營運主體,擬設置“項目營運支持單位”和“項目主體營運單位”兩個層面較為合適。它們的組合構架分別是:
“上海知識產權服務綜合體”項目營運支持單位
包括: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專利技術展示交易中心、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上海市知識產權局、上海市發明創造協會,以及上海市生物醫藥、計算機、通信、集成電路、新材料、光電子、汽車和信息家電行業協會,還包括現有的上海生物醫藥、信息技術、能源環保、紡織專利、現代農業專利展示交易中心,以及國際知識產權相關組織機構(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屬下的相關組織機構、國際或地區知識產權事務協調機構)等。
“上海知識產權服務綜合體”項目營運主體單位
中國發展研究院與上海的專家們,專門推薦了有志于“上海知識產權服務綜合體”發展與建設,且頗具大型商業化運行載體開發建設經驗與實力的上海東億投資有限公司,作為項目實體建設與投資營運的主體單位,即主體營運機構,并單列注冊組建一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營運機構。
四、“上海知識產權服務綜合體”的主體功能區域
專家們認為:“上海知識產權服務綜合體”項目的主體營運功能載體,擬整合國內外資源,著力構建八大功能區域(塊):
1. 知識產權主體交易區域
知識產權主體交易功能載體與綜合交易類平臺;
2. 知識產權金融服務區域
為知識產權交易與產業化轉換,以及衍生服務提供金融服務支撐;
3. 知識產權會展商貿區服務區域
承擔“知識產權港”國內外會展會議/商務商貿功能;
4. 知識產權高端人才培訓交流區域
擔綱“知識產權高端/專業人才”培訓交流、“知識產權高端/專業人才儲備集聚”等功能;
5. 知識產權專業機構集聚區域
國內外知識產權總部機構地區辦事機構與派出機構集聚區;
6. 國家知識產權產業化創新服務綜合體。
由知識產權產業化相關聯的“孵化器”、“加速器”企業,以及“政產學研銀商/生態聯盟”組合集成;
7. 知識產權衍生服務專業平臺區域
為知識產權的衍生服務、中介服務、增值服務等各種配套服務,提供綜合解決方案;
8. 知識產權商務集成港公共服務平臺。
為確保“知識產權服務綜合體”正常運營,提供各類商務集成服務和配套保障服務。
五、對本項目創建與發展的特別提示
中國發展研究院與上海的專家,對建言創建“上海知識產權服務綜合體”特別給出了四點提示:
提示之一:借助國家落地上海,創建“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區”戰略機遇,驅動“上海知識產權服務綜合體”加快立項建設,以形成“自由貿易區”與“知識產權綜合體”互動發展的格局,共同為打造上海乃至中國經濟“升級版”,雙輪驅動。
提示之二:“上海知識產權服務綜合體”的率先創建,將對上海及全國知識產權市場服務體系的體制、機制創新具有突破性的貢獻,其中包括:知識產權投資機制的創新、知識產權發明機制的創新、知識產權金融服務的創新、知識產權營銷機制的創新、知識產權交易運營模式的創新,以及知識產權人才機制的創新等。
提示之三:“上海知識產權服務綜合體”的創建與營運,不僅填補了國內知識產權業界的一大空白;同時,對知識產業相關聯企業機構帶來了重大利好,而對項目載體落地區域帶來的商機,紅利與貢獻度同樣不可估量。根據初步預測,項目建成后,將入駐各類知識產權服務和高科技企業1000家以上,集聚各類知識產權服務和高科技人才10000多名;提供就業崗位20000多個;每年培養、培訓各類知識產權服務人才5000多名等。按照2011年全國高技術產業的平均經濟效益,預計每年將給項目所在地,帶來200億元以上的科技投資,750億元以上的總產值,以及50億元以上的稅收。
提示之四:構建“國際知識產權服務綜合體”的矚目概念,已引起了從中央主管部門到國內前沿城市的高度關注。國家知識產權局對京滬專家關于“率先構建國際知識產權服務綜合體”的建言,高度認可并表示積極支持;國內深圳市、蘇州市、寧波市,以及天津濱海新區、重慶兩江新區、西安國家高新區等前沿城市與新區,相繼從國家有關主管部門獲悉京滬專家的建言后,皆通過各種渠道,與中國發展研究院取得聯系,以表示予以合作與作為之意向。上海也有多個區有意成為“上海國際知識產權服務綜合體”項目的首選承載地區。專家們認為,面對“前有標兵,后有追兵,中間有空降兵”的區域經濟競合時代,作為創新驅動與改革開放前沿城市的上海,理應主動擔當,率先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