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鶴幸
一個雨霧時日,筆者走馬觀花般領略了海天一色的洋山深水港,那里巨輪如聚、塔吊林立、箱花遍地,勾畫出井然有序的現代化集裝箱碼頭的繁忙場景。繼而,參觀了電腦、視屏一字排開的碼頭控制中心,感受到這里的氣氛是如此的指揮若定。在茶語茗香中筆者開始了對蔣工圣總經理的采訪。蔣總非常爽朗健談,他溫文爾雅,出語鏗鏘,手勢有力,言語間傳遞著一位“盛東領軍人”篳路藍縷的強企強港強國之夢而令人心生感佩。
正如“央視”所報道的“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最前沿、5.6公里綿長岸線的洋山深水港區繁忙的生產作業現場和盛東員工的精神風貌。”畫面上展示的是,上海勞模、橋吊司機張彥和市操作能手謝志欽“為強港奉獻”,多次地打破集裝箱裝卸作業效率世界紀錄的特寫鏡頭,顯現出“盛東人”的無限風采。
勞工神圣:
從“裝卸工”到“領軍人物”
盛東公司蔣工圣總經理,出身于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其名字是他父親起的,出處就是蔡元培“勞工神圣”,意在開啟國人民智,“出勞力以造成有益社會之事物,無論所出為體力,為腦力,皆所謂勞工。故農、工、教育家、著述家,皆勞工也。”工圣,就是父親希望兒子將來成為個優秀的工人。“我很感激他們。即使現在干管理、做領導了,但是本質上我覺得自己還是像個工人,喜歡在碼頭上拼命工作。”蔣總如是說。
據介紹,蔣總自1975年中學畢業進入上海港務局工作,從最基層的裝卸工做起,一直沒有離開港口碼頭,已整整35個年頭了。黃浦江是最初孕育他事業成長的搖籃,并由長江繼而走向東海,從中繪制著他的人生藍圖。2005年蔣總不辱使命承擔起洋山深水港一、二期碼頭的經營重任,這是一個國家戰略工程,是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核心項目,作為世界上唯一建在外海島嶼上離岸式、全球規模最大的現代化集裝箱單體碼頭之一,洋山保稅港區自然受到世界矚目——可以說,蔣總是與上海港一起成長,是上海港口跨越發展的見證人。
勞動最光榮,這一本質的精神永遠不會變——蔣總是這樣說,更是這樣身體力行而成長為新時代的全國勞模。有緣的是,他的妻子也是勞模,正是在這個上海市工人中等文化學校總工會“勞模班”上,他們同學而碰出火花,締結“秦晉之好”,現在他們有一個事業有成的女兒。蔣總歉意地說,盛東創建的2005年,正逢女兒高考,當時我經常住島上,沒有辦法關心她。后來,女兒來電:“爸爸,我要上島來探親了”。對此,蔣總覺得有些愧對女兒,但是,洋山是他的使命,是他安身立命之所。
那年,蔣總懷抱打造“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集裝箱現代化碼頭的宏大志向,肩負起洋山開港的千鈞重任。雖然洋山是一座海上小島,困難很多,但為了確保如期開港,蔣總硬是“跨江入海”帶上他剛成立的盛東公司籌備組成員在島上邊建設邊籌備,成為中國建港史上的首創。蔣總回憶起當年初創開港的日日夜夜,他憑著在集裝箱碼頭多年的管理工作經驗,以及海外就讀有關專業的知識積累,一心撲在開港籌備工作中,夜以繼日,并將眼前接踵而來的問題一一剖析、調研與梳理,制定出10大類925項具體預案細則,并將其分解落實到責任人,制定實施了15個大類176項規章制度。
難忘的是,2005年7月蔣總右腳板骨折,他仍雙手柱著拐杖,一蹶一拐地來到會場,為黨員作先進性教育動員報告,全體黨員驚訝、鼓掌、敬意,那是一幅“高山流水”圖,那是一種不辱使命的責任意識和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那是一名共產黨員的高大形象,那是一名勞模的精神風采,更成為一種激勵盛東員工奮發向上的感召力。
從無到有的創新,于驚濤間見精神。2006年開港當年,蔣總就以完成323.6萬標準箱的經營業績而創造了世界建港史上的一個奇跡。而后短短的8年多的斗轉星移,蔣總帶領員工用實干及汗水將洋山一、二期碼頭這座新崛起的集裝箱碼頭企業建設成全球矚目的東方大港--- 2013年完成集裝箱吞吐量760.14萬標準箱,占整個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的22.6%,水水中轉比例為50.6%,高于上海港5.2個百分點。更令人驚奇的是,洋山開港8年來,公司連續7次刷新集裝箱裝卸世界紀錄,實現利潤累計超過50億元,被授予“中國港口前十強碼頭”等數項榮譽。而蔣工圣以其卓越的企業經營業績和特殊貢獻,成功當選為浦東新區人大代表、市總工會第十三屆委員會委員,先后被授予“中國經濟百名杰出人物”、“全國勞動模范”“市勞動模范”、“中國卓越企業家”、“市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今年第二屆浦東年度經濟人物評選網絡投票中,蔣總已躋身16強——那是名至實歸!
跨江入海:
從“外高橋”到“洋山深水港”
蔣總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我是個從浦江岸畔走出來的祖國的兒子,我的視野和才干隨著水域的擴大也在不斷增長。走入盛東,對于我是個契機,洋山深水港是上海服務全國、提升城市發展能級的戰略平臺。我能夠在這樣的平臺上構筑我人生的制高點,這是我的榮幸,我萬分珍惜。黨中央、國務院的戰略部署,把上海盛東國際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與構建洋山偉業、建設強港的使命緊密相連,這是我們的藍海戰略和強港夢想,也是我肩負的重任。藍色的航程還剛剛開始,我的人生之舟必將和強港建設緊緊相連。”
當年,上港集箱外高橋碼頭分公司在蔣工圣的帶領下,上海港碼頭工人用智慧與信念,汗水與心血共同寫出了一串令世人驚嘆的數字:自2000年7月正式營運以來,2001年集裝箱吞吐量突破145萬標準箱,2002年完成284萬標準箱,2003年為361萬標準箱,2004年達到431萬標準箱,讓外高橋碼頭分公司成為同行中的佼佼者。
如果說,2001年,44歲的蔣總始任上港集箱外高橋碼頭分公司負責人一職,是他人生中的一次“跨江”年代;那么,5年后,蔣總帶著集團領導的囑托,肩負著神圣的使命,開赴洋山深水港創業,則是他人生中的又一次重要的“入海”之旅。
創新是盛東快速發展的一把利器。蔣總很神奇,就是每當企業發展的關鍵時期,他都能做出常人難以想象的具有前瞻性的決策,比如,2005年開港初期,他依靠科技進步,打破傳統的裝卸模式,積極推行“以控制為中心”向 “以計劃為中心”的陸海聯運生產組織系統,成功投入以雙四十英尺雙起升橋吊為代表的生產管理系統,使洋山開港第一個月就“滿月便成人”,完成了21萬標準箱。開港第一年就像劉翔跨欄,跨越式前進,累計完成集裝箱吞吐量323.6萬標準箱,超過碼頭設計能力47.1%,裝卸效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2008年底,外貿依存度極高的洋山港,面對世界金融危機導致港口生產從順風順水轉為逆水行舟,員工隊伍開始出現情緒波動,公司面臨著很大的壓力。蔣總提出“不等不靠、主動作為”應對決策,打破了以往碼頭坐等客戶上門的“朝南坐”形象,推出碼頭代表制、“七項服務承諾”等一攬子為客戶提供服務計劃,并帶領全體員工經過齊心打拼,共克時艱,2009年公司完成集裝箱吞吐量463.8萬標準箱,其中,完成國際中轉箱量50.65萬標準箱,水水中轉比例高達51.88%,創歷史新高。
洋山深水港經過多年跨越式發展,年進出港船舶數量由開港初期的4102艘上升到13400余艘,已成為東北亞航線最密集深水港。為挖掘洋山主航道航運潛能,增加船舶靠離的窗口時間,全面提升洋山深水港港口功能,蔣工圣憑借豐富的碼頭管理經驗和學識,提出了碼頭前沿回旋水域套泊技術的總體設計思路,并聯合洋山海事局、海事大學共同研發和試驗,使洋山深水港成功實現了船舶雙向通航和套泊作業,該項創新既減少了船舶靠離泊作業時間,提升了經濟效益和服務能力,又降低了船舶和機械能耗及排放對環境的污染和影響。據統計,洋山深水港2013年1-9月份實施套泊作業507艘次,實施單套泊作業358次,雙套泊作業129艘次,創造2100余萬元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再如,水水中轉已成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亮點,尤其是自貿試驗區運行以來,洋山保稅港區的水水中轉功能愈發顯現。為提升洋山深水港的服務能級,迎接全球最大3E級集裝箱船靠泊洋山碼頭,助推國際中轉業務的發展,2013年,蔣總牽頭協助交通部、港口局及集團等主管部門在提升碼頭結構及“信息化、精益化、系統化”三化建設上做足文章。一是投資4400多萬元,帶領他的團隊經過9個月的精心施工和分段推進,完成了碼頭結構加固改造和3臺橋吊升高工程,使洋山碼頭能全天候靠泊并接卸全球最大的3E級18000TEU集裝箱船了,迄今為止公司共接卸12艘3E級全球最大的集裝箱船,進一步彰顯了洋山港區的服務能級。二是投資1200萬元,瞄準世界航運界先進水平,帶領他的團隊借助第三方力量,經過近一年的科技攻關和系統調試,于2013年初在集團率先成功實現了TOPS5.0系統(碼頭生產操作系統)上線運行,領先TOPS5.0系統不僅使上海貨自動放關速率從原來的1000票/30分鐘縮短至1000票/5分鐘,還減少了機械資源投入。同時,他的團隊在TOPS5.0系統基礎上,研究實施雙吊具邊裝邊卸工藝,有效提升了雙吊具作業的綜合生產效率,有效提升了洋山深水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這種神奇的背后,是蔣總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和黨的十八大精神在國企改革發展實踐中的運用,也是盛東這些年推進科學發展的具體體現。他還驕傲地說,盛東公司還是上海港首個集裝箱碼頭勞務用工機制進行大膽探索和創新的試點單位,去年10月,我們在上海港率先實施單船業務項目承包,形成發包方與承包方雙贏格局,對全國港口勞動力市場資源配置和使用將產生重大影響。
蔣總表示,面對自貿區帶來的明顯變化,上港集團及盛東公司已經做好了充分準備,特別是客戶服務和信息系統的改進提高。企業享受改革帶來的紅利,同時要為國家的經濟建設作出自己的貢獻。
強企強港:
創造多個“第一”追求更好發展
在當今激烈的航運經濟競爭中,沒有自我加壓,就無法進取。在盛東,自我加壓來源于強烈的責任感、緊迫感和危機感。公司上下,皆知蔣總有句口頭禪就是“今日事、今日畢”。軍令狀前無戲言,蔣總帶領員工圍繞建設全球卓越的集裝箱碼頭經營公司的目標,追求一流管理、一流服務、一流效益,打造“質量、服務、效益”盛東品牌,抓住集裝箱班輪集中抵港的黃金作業時機,“一個一個箱子爭攬、一個一個客戶維護、一個一個難關攻克,一次又一次地朝著更高的高度攀登。正是憑著這種老碼頭人的那股子韌勁,這些年,蔣總帶領團隊實施多項科技創新及節能技改項目,獲得多項國際及全國發明展覽會金獎和銀獎,公司被評為“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市文明單位”等稱號。2010年,經過三年多的不懈努力,公司還順利通過了世衛組織、國家質檢總局專家組實地測評,成為上海港首家“國際衛生港口”,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增添了推力。
愛才的蔣總為年輕人創造條件、搭建舞臺,通過掛職、輪崗、師徒帶教等手段,讓年輕優秀干部及員工脫穎而出,有多名年輕干部或被集團選派到其他單位任職務,或被公司提升到高級管理人員崗位上,向母公司輸送人才。比如,市委選取13人送去世界五百強掛職,就有一名盛東公司輸送的人才。他說,“作為一名從事港口集裝箱裝卸的管理者、領導者,在自己職業生涯中,他能帶領員工破本行業的世界紀錄,就像教練帶領運動員奪得奧運金牌一樣,這種自豪的心情無法用語言來表達。”
而這類例子比比皆是,在上港集箱外高橋碼頭,在一艘受臺風影響脫班的巴拿馬籍“地中海露依莎”集裝箱班輪上,蔣總帶領大家以最快的速度裝卸,使該輪在一個潮水之內開船,為地中海航運公司贏得了寶貴時間,連連刷新了臺時量、船時量等三項世界紀錄;2007年5月在洋山碼頭,在中海“澤布呂赫號”集裝箱班輪上,蔣總帶領大家以每小時裝卸690.93個自然箱,再次舉刷新了每小時545.41自然箱船時量的原世界紀錄,同時最高橋吊臺時量也達到97自然箱,創造一項世界新紀錄,使盛東公司向“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目標邁出了實質性的第一步。2008年1月蔣總又將破紀錄鎖定在“伊迪絲馬士基”輪,該輪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型的集裝箱船舶之一,也是迄今為止靠泊洋山最大的船舶之一。
蔣總說起在盛東九年“難忘戰斗”臉上露出自豪。他說洋山是我成功的海港,盛東是我事業的福祉。如果有金牌,金牌上閃耀的光芒也是全體盛東員工智慧和汗水的凝聚!堪稱“天時地利人和”的洋山,成就他人生、也是盛東成長史上的多個第一。2009年4月,在對中遠“騰河”輪的裝卸作業中,公司827橋吊僅用5.17小時,就完成了663自然箱的裝船作業,橋吊單機效率達到每小時128個自然箱,大大超過了青島港的“許振超效率”,再次刷新了由盛東公司員工創造并保持的橋吊單機作業效率的世界紀錄,使洋山港的名頭在國際同行中越發響亮。如今,盛東先后七次刷新集裝箱裝卸世界紀錄,最高橋吊臺時量達到196.78自然箱,船時量達到850.53自然箱/小時,為上海港集裝箱裝卸效率達到世界級水平起到了領頭羊的作用,聲譽漸隆,提高了上海港的形象。
從中誕生了屢破世界紀錄、被譽“橋吊狀元”的張彥。他的“張彥橋吊操作法”如今已成為公司培訓橋輪吊司機的“口袋書”,他從最初每小時97.7個自然箱,到2011年的196個自然箱,四次刷新橋吊單機作業的世界紀錄。同時,運籌帷幄的蔣總,還帶領團隊不斷自主開發適應生產經營的軟件系統,推動企業持續發展。通過實施“集卡GPS自動引導系統”、“輪胎吊發動機降頻改造”等項目,大幅度地提高了作業效率,降低了能源消耗,致力于綠色港口建設。蔣總還充分利用公司的集體智慧最大化,成功開發集卡“GPS自動引導”系統,開發輪吊“RPS自動調度”系統,自主開發了“電子門崗”、“指紋考勤”系統提高了港區安保能力;自主開發了“安全管理”系統,搭建了安全學習平臺,并具有實時安全提示功能;自主開發了“績效考核”系統,理順了管理流程,實現了實時管理數據共享,為管理決策提供實時詳實準確科學的依據。
在此基礎上公司還研制開發“橋吊司機換班作業自動控制”系統,通過科技手段合理安排橋吊司機生產作業時間,確保作業安全;研制開發“KPI指標體系”,為公司級管理人員提供碼頭經營、生產效率、市場動態等全局信息,為部門級管理人員提供員工技能、效率、能耗等方面詳實信息;通過“KPI指標體系”實現對標管理,為船公司客戶提供個性化服務,提供其箱量變化狀況、分類箱堆存周期、進出量的變化趨勢等指標狀況,為船公司全球調控提供實際的數據依據。把靜態數據融入動態管理中,為公司科學管理、創優服務發揮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蔣總始終堅持“發展自身、回報社會”的企業發展宗旨,帶領員工組織形式多樣的捐助和獻愛心活動,并在他的倡導下,公司成立了一個擁有150萬元的幫困基金, 連續8年堅持兌現“認領百名勞務承包隊家鄉貧困學生助學”承諾。作為洋山港的領軍人物,他深知肩負的歷史使命:著力打造世界卓越的集裝箱碼頭經營企業,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作出突出貢獻。“誓當強港先鋒、創業先鋒”的盛東公司領導,做到思想意識上領先、政治素質上過硬。要樹立大局意識,始終把對公司發展的考量鎖定在集團的大目標上,有奉獻意識,奉獻意味著不計個人得失,對企業的忠誠,對大局的認同,這就要求具有忘我工作的奉獻意識,以島為家,舍小家為大家,艱苦創業。
蔣總說,盛東公司員工來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讓員工感覺公司是個和諧溫暖的家庭,這很重要。在食堂蔣總向一位員工征求意見,員工說,在食堂就餐能吃得蠻好的,但吃現場送的飯就感覺不太好了。第二天現場辦公會上,蔣總即對后勤保障負責人說,要想盡辦法,把精力集中在不斷改善伙食質量上,現場送飯要挑最好的菜,要讓一線員工不僅吃得飽,還要吃得好,吃得滿意,超額的費用公司愿意支出。蔣總特別注重企業文化及和諧企業建設。通過一系列的文化藝術節,職工運動會,周周有活動、月月有比賽,通過“洋山”期刊、黨群特刊、“黨旗飄飄”網等,把企業的價值觀、企業準則、企業精神等向員工滲透,“事業為先”的公司核心價值觀,成為盛東員工的共同理念。
結束精彩的采訪,俯視這宏偉龐大的洋山深水港,我默默祝愿:明天盛東人的目標將會更高 ,前景將更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