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營銷策劃專家和品牌管理專家葉茂中著文:
20年前標致曾經在中國推出一款經濟型車——富康,可起早的鳥兒并非有蟲吃,富康被桑塔納和捷達爆的渣渣都不剩,原因就是,中國人天生鄙夷兩廂車。這樣的理念到現在仍在延續著,經典的307被強行加了個屁股,眾多車廠推出的各種加長型適應中國市場,連寶馬也未能免俗,以及現在SUV的熱賣,盡管誰都知道在售很多的越野車根本越不了野。
對于企業來說,更是如此。談到互聯網,人人總繞不開BAT(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說到傳統企業,就是格力、娃哈哈、海爾這樣永遠屹立在浪潮之巔的巨無霸,財富500強的名單最吸引眼球,而一個叫胡潤的外國友人甚至通過中國人對“大”的無窮的好奇心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成名了。
誰都想構建一個強勢品牌,誰都想做一個大品牌,可是在沒有任何基礎,任何背景的條件下談論“大”,是個極不負責任的行為。
做企業家固然要有大理想,但實際的情況是,實現大理想的空間越來越窄了。所以馬云的“小而美”和互聯網思維、大數據、扁平化等詞一起,成為2013年的熱門詞匯。
其實“小而美”的概念早在2012年就出現了,馬云在2012的網商大會和新加坡APEC大會上都提出了這一概念:“小而美”是未來電子商務的方向,今年的評選讓人們看到了草根的創造力。淘寶更是提出了打造100萬家100萬營業額網店的計劃。而接下來的一年里,“小而美”更是曝光率極高,從一個電商范疇的概念,成為了一個具有普世意義的好詞,也順利成章受到全社會的熱議和追捧。
何謂“小而美”?小有兩重含義,一是指項目不需要太多的人力物力就可以成功的啟動,拿APP來說,現在一個四五人的團隊就能拿出個像樣的產品,一個項目經理、一個做UI、一個做IOS、一個做安卓、最后加一個測試工程師,想想那些各行各業的巨頭們需要養活多少人才能保住競爭優勢?
其次是“市場”的小,或者說目標市場的精準細分,在這點不管是在線上還是線下,都是相通的道理,只有小才夠靈活。
“美”,則指的是用戶體驗的極致追求,將商業回歸至消費者的原點,無論是產品的打造,還是營銷和服務的個性化和雙向性,都體現出了擺脫粗糙,追求細致的方向。這是人性化的商業模式向規模化、標準化的工業化商業風格的挑戰。
真正能做到“小而美”的產品,會體現出各種大規模標準化模式所無法展現的優勢。比如上海街頭已非常成熟的24小時便利店模式,比起沃爾瑪、家樂福、大潤發這樣的大型KA系統,自然是一只小小麻雀,但在這個幾十平方的空間里,真正體現出了“便利之美”,消費者可以買到飲料、食品、生活應急品、煙酒這些常規物品,還可以收發快遞、交水電費、為手機充值、買到彩票、電影票、還信用卡、提現、享受便餐……而且這些服務項目還在不斷深化,不斷開發中。從時間和效率上、對目標人群的體驗友好性上,都深深打上了“小而美”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