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承波
“政產學研用資”是一種創新系統生態工程,是生產、學習、科研、應用的系統合作,是技術創新上、中、下游及創新環境與最終用戶的對接與耦合,是對產學研結合在認識上、實踐上的的不斷提升與深化。
“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是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技術創新引領經濟發展已成了各階層的共識。說到技術創新馬上就會想到“產學研”,產學研在以往的技術創新體系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隨著信息技術發展和知識社會的到來,面向知識社會的創新凸顯了政府在開放創新平臺搭建和政策引導中的作用以及用戶在創新進程中的主體地位,“政”和“用”的地位更得到重視,推動技術創新從“產學研”向“政產學研用”協同發展的轉變。
與創新形影不離的還有一個投入的問題,隨著政府融入了產學研,政府撥款、稅收優惠政策等,解決了部分資金問題,但高端技術的研究和獨創技術的開發及產業化過程都需要有大量的資金投入,是一個“燒錢”的創新,力度遠遠不夠。要把資本、知識、生產有機結合,必須要吸收金融機構的參加,這就誕生了“政產學研用資”的創新體系。從國外發達國家的實踐來看,資本公司不僅是高新技術孵化資本的提供者,而且還是整個“政產學研用資”的管理服務提供者。他們在合作體系內特別是生產企業出現問題時,可以憑借自己豐富的經驗,提供戰略指導、運營咨詢,協助各單位搞好合作關系。
“政產學研用資”合作就是充分利用學校與企業、科研單位等多種不同環境和資源以及在人才方面的各自優勢,把技術創新活動與政府融合、與資本整合、與用戶結合,并在社會資源和社會環境的更廣泛的認同和支持中發揮更大的系統能量,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
“政產學研用資”是一種創新系統生態工程,是生產、學習、科研、應用的系統合作,是技術創新上、中、下游及創新環境與最終用戶的對接與耦合,是對產學研結合在認識上、實踐上的的不斷提升與深化。
一、政產學研用資的概念簡釋
政(政府以及創新政策的制定)
由政府牽頭推動開放創新平臺搭建并出臺相關政策來推動系統創新生態工程的推進與發展,在強有力的政策保證下使產學研用資合作圍繞應用轉化和創新價值實現得到快速發展。制訂規則,標準引領,信息共享,提高效率,加強監管,政策支持,搭建平臺,共贏發展。財政入股,政府采購,PPP,第三方運營等創新模式的出現將更好地發揮政府在創新系統中的指導作用和引領作用。
產(生產企業以及創新產品的生產)
在市場經濟的前提下企業尋找更加適合企業發展的合作方式,以科研機構、高校的人才、研究成果輸出作為企業發展的原動力。同時也為高校、研究機構提供研究和人才開發的利用資源。在此基礎上,為市場和用戶提供產品、服務以及相關價值消費。BT、BOT、BO、BOO、PPP、第三方運營等合作模式的探索有利于生產企業更好地與用戶合作,為社會提供創新產品和價值服務。
學(高校以及人才培養與基礎理論研究)
高校的人才培養能更加適應社會企業的需求,以高素質的專業人才來完成對行業內的轉型需求。同時在人才產出的同時引進社會專業人才對高校的人才庫進行充實。并以學校的基礎理論研究為產業應用研究提供基礎實驗支持和理論方向保障。
研(科研機構以及科技應用研究)
借助社會企業的良好平臺及資源,科研機構在技術開發的同時完成對研究方向的規劃,以單純的技術型研究機構轉型成技術、方向性兼顧的研究結構,同時研究成果將推動企業以及行業的整體發展。這是一個中繼站,一個成果庫,一座創新成果變為社會價值的堅實的橋梁。要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推動創新研發的價值回歸,落實高科技高風險高收益的市場運作機制。
用(用戶以及科技創新的應用推廣)
知識社會以及創新民主化的進程使得生活、工作在社會中的用戶、大眾成為創新的主體,傳統意義的實驗室的邊界以及創新活動的邊界也隨之“融化”。知識社會重新定義了創新中用戶的角色、應用的價值、協同的內涵和大眾的力量。以生產者為中心的創新模式正在向以用戶為中心的創新模式轉變,以用戶為中心、社會為舞臺的面向知識社會、以人為本的創新模式正逐步顯現,用戶創新成為科技創新活動的重要戰場。在現階段更強調用戶參與創新,協同創新,委托創新,并逐步提升自主創新等。
資(資金以及資本方對創新的資金投入和資源整合)
在傳統金融模式基礎上,通過向企業提供并購貸款、融資擔保、風投引導等,為各類企業提供多元化融資渠道;將創投基金、產業基金、綠色銀行等引入產學研合作項目,加速推進科技型企業科研成果產業化。除此之外,資金以及資本方還有另一層面的責任或優勢,那就是資源整合以及為創新提供管理助推和服務保障。這一點越來越重要,并且隨著商業模式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在這方面正釋放著越來越不可估量的能量和價值。
二、產學研創新體系的發展與局限
(一)、產學研創新體系的發展歷程
我國的創新體系的發展是一個從片面到全面,從單一到綜合,從逐步到完善的過程。最早的創新體系即“產學研”體系,它是由產業、學校、科研機構等相互配合,發揮各自優勢,形成的研究、開發、生產一體化的系統。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企業與大學、科研院所圍繞新技術開發和應用的橫向交易大量增加,產學研結合的規模與勢頭不斷擴大,但由于觀念不同、利益分配、信任危機等問題的存在,許多結合體間的合作出現問題。隨即“政”、“用”、“資”逐漸融入到這個合作體系當中,逐漸形成了以政府為指導,企業為主體,資本為助推,以用戶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突出了知識社會環境下以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協同創新為特點的“政產學研用資”體系,自此許多由政府提倡甚至出面牽頭的高新科技園區、產業聯盟、資源整合等大量涌現。
(二)、產學研創新體系的問題與局限性
1、體系的合作觀念存在差異
企業、大學、科研院所,是三種完全不同類型的組織,它們的目的目標截然不同。大學、科研院所立項研發的目的多是以學術目的,出人才,出成果,出論著,出技術,而企業則需要是有明確市場需求的項目,而且在沒有其他力量介入、扶持前提下,許多有較好市場背景的項目往往被忽視,而學校、科研院所又往往存在忽略成本導致項目存在轉化困難等問題。現在各類展會、科技洽談會,常常存在中看不中用的問題,參展廠商、項目玲瑯滿目,能開花結果的卻不是很多。
2、體系的信任、利益分配問題
創新體系“產學研”間的合作其實也是一種買賣技術的交易行為,既是交易自然存在信任與利益分配等問題,企業無視大學、科研院所的投入未能給予相應的利益,成果成功應用市場后又過河拆橋;大學、科研院所將合作成果轉讓他人后,成果又拒不交付企業,自己單干等。合同履行困難,利益分配不均,這些商品交易中會出現的問題,自然也會在“產學研”體系中出現。
3、資金投入的問題
“產學研”體系中另一個問題是資金缺乏。學校、科研院所自不必說,本身的科研資金就不會太多,而我國的大多數急需發展的中小企業多存在現金短缺的問題,我國的大企業相比國外也存在科研經費投入不足的問題。國外大企業,如三星電子在成為全球出貨量最大的智能機廠商后,為加速擺脫山寨印跡,努力改善創新基因,把每年大約6%的營收投入到研發之中,其市場表現自然也卓爾不群,現在的三星智能手機市場占有率將近是蘋果的2倍。蘋果在2012年財年的營業額為1750.39億美元,研發投入34億美元,研發投入銷售占比也就是2%的樣子,也就是三星的三分之一,其市場表現不如三星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回過頭再看國內,我們與國外這些企業在研發投入上的差距還是非常明顯的。
4、合作的長效機制缺乏
重大技術創新需要形成一個長期、穩定的產學研合作機制。大學與科研院所的團隊流動性太強,合作周期很短,企業與大學、科研院所合作關系比較松散,比如,一些地方的產學研合作仍然停留在單純的技術轉讓及項目合作階段,圍繞解決影響該產業發展的這種復雜重大技術問題研究還比較少。目前,企業與大學、科研院所在如何建立長效的合作發展戰略,人才交流與培養,項目開發及平臺如何搭建等方面還需進一步探索。
5、政府的自我定位
對于我國的創新體系來說,政府在其中擔當了主導作用,政府各部門各盡所能,有力的促進了產學研結合工作的開展。但又都希望保護自己所屬基層單位的利益。另一方面經貿系統、科技系統、教育系統各自運行機制不盡相同,政府對產學研合作的機制如管理機構、管理程序、管理制度和政策等都不盡完善。我國雖然在《科技成果轉化法》中對成果轉化中科技人員的獎勵辦法有了明確規定,但是政府任期問題至重大項目沒有長時有效的支持,在實踐中很難落實,特別是股權獎勵更加困難,成為國有單位進行科研成果轉化的普遍問題。政府如何實現定位轉變——如何從以前的居高臨下指導者向現在的服務者轉變,漸成為現階段我國創新體系急需解決的問題。
6、社會創新環境的培育和認同
創新意識的培育,創新成果的保護,知識產權的價值評定,創新風險的認識,創新過程的支持,創新價值的認同,這些還跟不上形勢發展的需要。法律、財稅、中介等創新服務保障體系機制還不夠健全。最需要創新的企業自身創新意識也遠遠跟不上市場發展的需要,有一種說法:規模以上企業90%都缺少研發活動,更不用說對研發業態的研究和實踐,以及如何提高研發效率和研發效益。
三、產學研創新體系的提升與深化
我們國家的經濟已經從短缺經濟進入了過剩經濟時期。短缺經濟是賣方市場,過剩經濟是買方市場;短缺經濟是解決有無問題,過剩經濟要解決好壞問題,短缺經濟可以通過擴大規模獲取效益,過剩經濟則要能人所不能,追求稀缺性效益;短缺經濟比速度、比規模,過剩經濟則要比質量、技術、服務、效益等等。
在這樣的市場背景下,要支持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必須從過去的技術追趕促進經濟發展的方式轉變到技術創新引領經濟發展的方式,技術創新已是國家強盛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沒有創新就沒有未來。
近年來,我國加大了創新力度,較前幾年有一定的改善,但因為行業的協同創新,成果轉化的“二次創新”能力不夠,影響了整個產業的提高。一些實驗成功的項目,在投入批量生產時失敗。人們往往容易把失敗的原因歸于研發方技術成果的不成熟,而較少關注“二次創新”對企業產學研成果轉化的瓶頸問題。如,我國每年至少有70%的行業利潤要被進口零部件吃掉。特變電工沈陽變壓器集團有限公司在高端產品方面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形成了自主知識產權,具備了獨立的設計能力,但是產品的零部件多數是從國外進口的,國內無法進行配套,尤其是一些通用件,包括紙板、套管、硅鋼片等都需從國外進口,而國外往往在這些基礎件上要高價,甚至不賣給我國的企業。我國一些高技術企業雖然具有較強的制造能力,但是核心裝備和原材料都來自于進口。比如深圳瑞聲科技聲學有限公司,在手機配件的細分市場上占據了較大的份額,但是生產設備和原材料也基本上來自于進口。我國在產業高端技術取得點的突破后,迫切要求通過政產學研用資結合開展產業鏈的協同創新實現成果轉化,提高產業的整體效率、效益和持久競爭力。
企業通過對市場的調查、反饋或遇到產業發展瓶頸產生創新需求,或政府為了解決產業發展瓶頸,重大科技瓶頸而將任務委托給企業,企業為了解決問題而搜集訊息,找到現有技術專利或學校、科研院所立題開始研發階段,研發創新期間找到用戶進行試中參與,用戶的參與對未來成果轉化、市場推廣都有決定性的作用。創新試驗成功后便進入到成果轉化階段,投入市場技術應用。再通過企業的管理渠道搜集反饋信息,進行成果的提升。在這個過程期間政府與資本方負責協調、監督,助增利益,規避風險。
政產學研用資協同創新即實現技術互補,信息共享,人才交流,資本互通的深度合作,協調資源或個體進行多方位交流,多樣化合作。在創新體系中政府給錢不如給政策,給政策不如給訂單;企業自主研發不如和用戶合作研發,如基礎件生產企業可以與主機廠商結成創新聯盟,傳統的制造企業要轉向以研發為基礎的制造,實驗室單環節研發要轉向產業鏈協同合作的工廠化研發,等等。
政產學研用資的創新體系必將推動技術創新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體系保障。
(作者系上海西重所重型機械成套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