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媛

一、霧霾天氣成因及危害
1.霧霾天氣的成因。霧霾是霧和霾的混合物,霧是浮游在空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組成的氣溶膠系統,形成條件要具備較高的水汽飽和因素,霧的出現屬自然天氣現象,雖然以灰塵作為凝結核,但總體無毒無害。霾的成分包括百種大氣顆粒物,其中對人體有害的主要是直徑小于或等于10微米的氣溶膠物質,尤其是PM2.5,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且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它粒徑小,能直接進入肺部,因而對人體健康和大氣環境質量的影響更大。霧霾天氣的形成是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共同結果。自然因素方面,不利的氣象條件下大氣擴散條件差,勢必會造成排放的污染物在低空不斷積累,同時加上空氣濕度較高,霧滴與細微顆粒物兩者相互作用,迅速推進污染形成。人為因素方面,伴隨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工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化工廠和電廠排放的廢氣,燃煤排放的煙塵,汽車排放的尾氣等化石能源的燃燒不斷加劇,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產生的漫天揚塵,以及農作物秸稈的燃燒等現象,都將直接導致并加劇環境的污染與霧霾的形成。
2.霧霾天氣的危害。①危害公眾身體健康。霧霾中的有害物質大部分可被人體吸入,長時間處于霧霾環境中會引起呼吸系統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甚至誘發肺癌。據統計,2010年北京、上海、廣州、西安四大城市因PM2.5污染造成的死亡人數分別2349人、2980人、1715人、726人,共計7770人,分別占當年死亡總人數的比例為1.9%、1.6%、2.2%、1.5%。②影響交通運輸。霧霾天氣發生時空氣混濁、視野模糊、室外能見度降低,導致交通運輸受阻,事故頻發。2013年1月12日,北京、河北、山東等多地PM2.5嚴重超標,從而引發交通臨時管制、航班延誤等連鎖反應。③經濟損失巨大。據統計,2011年GDP為47萬億元,因環境污染所致的經濟損失則高達2萬億元。以北京為例,每日由于擁堵會多排放二氧化碳1.67萬噸,氮氧化物、顆粒物和二氧化硫9.5噸,生態環境污染損失達45.2億元。
二、“霧霾”籠罩之下轉變陜西省經濟增長方式的必要性
1.霧霾肆虐,經濟轉型勢在必行。 陜西省環保廳提供的數據表明,2012年,關中地區每平方公里二氧化硫排放量位列全國第二,僅次于山東城市群;氮氧化物排放量位列全國第五,僅次于珠三角、長三角、山東城市群和京津冀地區。西安和關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強度均為全國平均值的3至5倍,甚至比“三區十群”的平均值還高。這一系列數據顯示,陜西若要使得“霧霾天氣”不再肆虐,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關鍵。
2.資源環境破壞嚴重,資源優勢變環境劣勢。陜西擁有煤炭、石油、礦產等資源優勢,以這些資源優勢形成的能源、冶金、化工等產業成為目前的支柱產業,部分地區在產業增長和區域經濟發展中盲目上項目,無序開發。然而過度開發必然帶來資源環境被嚴重破壞,空氣污染嚴重,環境治理的難度加大,對公眾帶來了巨大危害。因此,陜西省必需要依靠科技創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避免過度依賴高耗能、高污染的傳統行業來拉動GDP。
3.過度依賴能源化工產業,產業結構失衡。據統計,目前能源化工產業已經取代裝備制造業,成為陜西的首位產業,而現代服務業、金融業等第三產業所占比重則連年下降,產業結構明顯失衡。過度依賴能源化工產業必然會帶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從而引發霧霾天氣。而產業結構失衡將使得陜西未來的經濟發展缺乏后勁,因此,經濟轉型勢在必行。
4.低碳經濟訴求,推動經濟轉型。低碳經濟是指以低污染、低能耗為基礎的綠色生態經濟。陜西富藏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資源,其煤炭資源儲量在全國排第四位,豐富的煤炭資源導致陜西省在能源資源的生產和開發上,煤炭能源所占比重過高,天然氣、水電等所占比例偏低,“高碳”特征較為明顯。有數據顯示,陜西省“十一五”期間,原煤、原油、天然氣的構成為75.9:15.4:8.4,原煤、原油、天然氣產量及發電量分別達到2.8億噸、2370萬噸、103億立方米。“高碳”的現狀必然帶來霧霾問題,而要解決此問題,必須轉變現有的經濟模式,大力發展低碳經濟。
三、陜西省經濟結構調整思路
1.加快產業結構調整。2012年陜西省全省實現生產總值14453.68億元,比上年增長12.9%,其中第一產業1370.16億元,比上年增長6.0%,第二產業8073.87億元,比上年增長14.8%,第三產業5009.65億元,比上年增長11.6%,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目前陜西省的經濟結構處于失衡狀態,經濟的快速增長得益于第二產業的迅速發展,其中能源化工業位居陜西產業榜首,而能源化工業給陜西GDP帶來貢獻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霧霾天氣的主要成因就是化石能源以及以化石能源為驅動的生產生活模式,若是過度依賴能源化工將必然導致環境污染,從而產生更為嚴重的霧霾天氣。 陜西經濟必須盡快轉型,從原先的粗放式、資源消耗型向高新技術產業轉型,從過分依賴第二產業向代表產業結構升級方向的第三產業轉型,從而緩解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巨大壓力。尤其是在霧霾肆虐的今天,與工業的高碳排放相比,第三產業無疑成為一個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途徑。因此,陜西要減少霧霾的危害,實現低碳式經濟發展模式,就必須要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文化與旅游業、金融業等第三產業,提升第三產業的核心競爭力。陜西省“十二五”規劃中也指出,要著力從金融、財稅和用地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金融業等第三產業,力爭用3年左右的時間,將第三產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例提高到接近40%的水平。
2.改變能源消費結構。煤炭等化石能源的燃燒是產生霧霾的重要因素。陜西省是能源大省,擁有豐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氣、煤氣層等資源,其中煤炭資源儲量在全國排名第四位。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耗格局中一直占有較高的比重,陜西省的發展過度依靠煤炭、石油等資源。2012年,陜西省能源生產總量41908.36萬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12.8%,能源消費總量10625.71萬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8.9%,平均每天消費能源29.03萬噸標準煤,其中原煤45.20萬噸,原油6.2萬噸,天然氣1787萬立方米,電力29146萬千瓦時;2012年陜西省工業排放二氧化硫747071噸,氮氧化物排放量604470.02噸。面對如此大的能源消耗所帶來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及其所引起的霧霾現象,應該盡快轉變能源消費結構,減少煤炭用量,逐步實現天然氣化,同時進一步加快實現從化石能源向太陽能、風能、核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的轉化,提高天然氣、水電、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消費比重。陜西省擁有豐富的新能源,全省太陽總輻射量為4100~5600兆焦/平方米·年,太陽能資源總儲量約為2.71×106億千瓦時·年,屬太陽能資源高值區;全省天然氣預測資源量11.7萬億立方米,累計探明地質儲量1.2萬億立方米,居全國第三位;全省大部分地區屬于風能資源1級區,尤其是陜北定邊西部到靖邊東部沿長城一帶風力資源豐富,盛行風向穩定,有利于風電場風機的排布,適宜建設大型風力發電場;全省生物質能資源較為豐富,資源總量約折合3829萬噸標煤,常年可利用總量約折合2071萬噸標煤。目前,陜西省已將新材料、新能源汽車、新能源與節能環保列為“十二五”時期戰略性新興產業。優化能源結構,推動傳統能源的清潔高效利用,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是占領未來經濟新增長點的重要舉措。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對于改善能源結構,培育新的優勢產業具有戰略性意義。
3.大力發展公共交通事業。據陜西省統計年鑒數據,2007年至2012年,汽車產量由每年17.06萬輛增至每年54.46萬輛,陜西省私人汽車擁有量從88.13萬輛增長至261.53萬輛,增長率達到196.75%,截至2012年末全省民用汽車擁有量也達到318.84萬輛,汽車生產規模的擴大和越來越多的人擁有私家車,也必然會帶來交通擁堵、交通噪聲、大氣污染和溫室效應等一系列的環境污染。而機動車尾氣排放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煙塵、氮氧化物是造成霧霾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2012年,陜西省機動車氮氧化物排放量達到177206噸,機動車煙塵排放量22940噸,因此,要減少霧霾的危害必須大力發展公共交通,減少私家車的擁有量,提倡綠色出行,同時還可以適當提高私家車的使用成本,提高車用燃油品質,生產排量小、耗油少的節能汽車。
4.大力發展節能減排項目。霧霾之下,若要謀求經濟長遠發展必須取締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大力發展節能減排項目。目前,陜西將集中治理燃煤企業污染問題,59家企業將淘汰搬遷,更多企業將實行脫硝除塵改造。同時,開發推廣節能減排產品,從而從根本上控制污染源,提高環境質量。
5.科學規劃城市發展。鑒于霧霾天氣的影響,陜西應當在經濟發展中充分考慮優化城市規劃。若是城市規劃不合理,大氣擴散條件不好,工業區、生產區混雜,則不利于霧霾擴散。因此,應當適時調整城市用地規劃,加大園林和生態區建設,發展綠色環保產業。[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項目(項目編號:2013Jk0163):“霧霾天氣”與陜西省經濟結構調整的投入產出關系研究]
(作者單位:西安航空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