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德年
(黃岡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黃岡 438000)
現代醫學模式逐漸由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人們的醫療衛生服務也從單純的醫療技術服務擴大到預防保健社區服務,從生理服務擴大到心理服務,因此,培養高素質技能型醫學人才已成為社會發展的需要。為適應新形勢下醫學人才培養的要求,早期接觸臨床成為世界高等醫學教育課程改革的趨勢。不少研究者認為,早期接觸臨床可以改善醫學教育理論和實踐脫節的現狀,實現理論聯系實際,讓醫學生在實踐中增加感性認識,增強責任感,鍛煉醫學生與患者交流的能力,激發學習興趣,促使醫學生主動獲取臨床知識和技能[1]。
在醫學教育中,早期接觸臨床的作用并不以學生醫療技術的學習和掌握為目標,而是提前培養學生的患者意識、社會意識、服務意識以及認識醫生對患者、社會健康的責任[2]。早期接觸臨床有利于醫學生認知事物,尤其是對醫院和將來從事職業的認知。徐翀等[3]通過現場觀察和實地訪談發現,早期接觸臨床一方面能強化醫學生對醫院的認知,讓醫學生通過了解醫院運行方式、直觀感受醫院環境等方式,加深醫學生對所在醫院院史和醫院文化的了解,明確醫院的設施布局是以方便患者為主要目的的;另一方面能強化醫學生對將來從事職業的認知,加深醫學生對醫生、護士職業的理解,使醫學生對醫學工作有更直觀的體驗,形成了對醫生所需能力的直接認識,產生了一定的職業認同感。
早期接觸臨床可以有效提高醫學生的學習能力、臨床思維能力、醫患溝通能力、臨床職業能力,醫學生在早期接觸臨床過程中,能更早地認識并適應臨床,更好地將理論與實踐融會貫通,更扎實地掌握專業知識。張鳳等[4]研究認為:(1)早期接觸臨床可以提高醫學生的學習能力。早期接觸臨床可以讓醫學生在真實的醫療環境中切身體會到自己角色的轉換,通過直接接觸臨床病例,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臨床實際相結合;通過親身接觸患者,參與患者病史的采集、體檢以及診療等一系列過程,再結合課堂理論學習和專業技能實訓,可以極大地提高醫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積極性。(2)早期接觸臨床可以促進醫學生建立臨床思維和提高臨床能力。早期接觸臨床能夠教會醫學生如何將所學理論知識融入臨床實踐,幫助醫學生建立臨床思維模式,便于他們更深刻直觀地學習臨床操作技能。(3)早期接觸臨床可以增強醫學生的醫患溝通能力。早期接觸臨床使醫學生認識到了醫生與患者之間的關系,能在早期幫助醫學生培養醫患溝通能力。
早期接觸臨床主要是為醫學生學習醫學理論知識服務,為其臨床實踐打基礎。在接觸臨床之前,醫學生主要學習的是一些比較枯燥乏味的基礎課程,導致部分醫學生學習興趣不高。通過開展早期接觸臨床活動,可以讓醫學生對醫療環境以及將來要從事的職業有一個直觀的認識,通過接觸臨床來加深對理論知識的印象,從而激發了醫學生的學習熱情。
臨床醫學導論課是課程體系中早期開設的臨床綜合性課程[5],主要針對剛接觸臨床專業知識的醫學生。通過學習可以使醫學生對將要接觸的醫學課程、醫學工作等有初步的了解。通過舉辦座談會、組織去醫院科室參觀等途徑實現訓練醫學生的溝通能力、使其了解疾病的基本診療過程以及建立早期臨床思維的目的。
組織醫學生在技能實訓室利用人體模型、虛擬現實技術等練習查體、護理操作等,從而強化技能訓練,提高醫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體現尊重、理解和關懷患者的人文關懷理念[6]。
組織醫學生在進入臨床實習前進行綜合技能強化訓練,建立客觀結構化臨床考核(OSCE)達標機制。OSCE是目前國際上能較為全面、客觀地考核醫學生實際臨床技能的標準[7],它包括問診、體檢、基本技能(X線片和心電圖閱讀)、技術操作(胸穿、腹穿、腰穿、切口縫合等)、口試、病史書寫等多方面內容。通過建立考核機制,增強對醫學生臨床實踐技能的培養。
利用周末、寒暑假等時間組織學生到社區、醫院開展醫療實踐活動。通過在社區量血壓、開展醫療咨詢、對社區中的慢性病患者進行日常護理以及到醫院當門診導醫等醫療實踐服務活動,增加醫學生與患者之間的溝通,加強醫學生對疾病的理解,鍛煉醫學生對不同疾病的鑒別能力,見習對疾病的診治和護理過程[4]。
包括觀摩教學、周末見習、晚間見習和假期見習等形式。觀摩教學是在理論課結束后,帶領醫學生到病房探訪相關患者,使其在教師指導下收集資料,獲得對抽象理論的感性認識[8]。竺靜等[9]組織醫學生于第3、4學期每周六上午上班前30分鐘進入病區見習。醫學生先在帶教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晨間護理,然后聽晨會交班,再在帶教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輸液、注射操作和口腔護理、褥瘡護理以及測體溫、心率、呼吸、血壓等基礎護理工作。基礎護理工作基本完成后,深入病房與患者交談,掌握患者心理,對患者進行心理安慰和衛生知識宣教,觀察病情和輸液情況,了解患者需要,為患者提供生活服務。此外,還包括接待新患者入院、護送患者進行各項檢查、幫助患者辦理出院手續、協助護理人員開飯、給重病患者喂飯等工作。馮小君等[10]于第2學期結束(暑假期間)安排學生到臨床進行4周的臨床見習。在見習前充分準備,對醫學生進行見習前動員;加強見習期間的管理,每周檢查醫學生的見習日記、周目標、見習計劃及見習總結完成情況。不管是周末見習,還是假期見習,都要讓醫學生在見習期間參與簡單的臨床診治、護理工作,使醫學生的各項能力得到顯著提高。
醫學工學結合是利用學校與醫院兩種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開展產學合作、聯合育人,醫學生在校學習和崗位工作交替進行,使醫學生的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有機結合。姚蘇寧等[11]對高職護理專業學生從第3學期起每周安排2天臨床實踐、3天理論教學,第4學期起每周安排3天臨床實踐、2天理論教學,歷時1年。學生4~6人組建一個學習小組,赴三級醫院相關科室參與臨床實踐。臨床相關科室指定兼職教師指導學生的臨床實踐,學院專職教師定人、定時、定任務到學生中間,指導強化學生的溝通能力、自學能力、基本操作技能、分析與處理問題能力。研究表明,循序漸進接觸臨床能有效提高護理教學質量,激發醫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醫學生的知識技能得到同步強化。
在開展早期接觸臨床活動前,應加強與醫院的溝通和聯系,取得醫院的支持和配合。組織召開醫教協調會議,校院雙方明確活動的目標和要求,制訂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確定帶教教師。同時,在早期接觸臨床活動開展期間,校院定期召開座談會,收集各方面意見,總結階段實施情況,針對存在的問題,共同研究解決方案,并對下一步的工作提出具體要求。另外,保持學校與醫院、學生與臨床教師和專業教師間的有效溝通,檢查實踐教學效果,不斷改進工作方式,提高早期接觸臨床的教學質量。
優秀的醫院帶教教師是早期接觸臨床活動取得成效的關鍵。醫院應通過科室推薦、實習生反饋、醫教科考核、綜合評價等措施,選拔責任心強、業務精湛、溝通能力強、具有中級職稱的醫護人員擔任帶教教師,協助學校建立規范的臨床帶教教師選拔機制。組織開展臨床帶教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培訓,培養優秀的帶教教師,使其在帶教過程中通過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道德。
過程監控和及時評估是促進早期接觸臨床活動持續開展的動力。專業教師要堅持每周到醫院巡回指導,發現問題并及時解決。對出現的共性問題集中解答或引導學生討論,專業問題或直接給答案或指導學生查資料尋找答案,代表性的問題可集中授課進行講解,建議和要求可向醫教科反饋并予以解決。
及時檢查學生的見習日記,了解學生見習的內容、體會和收獲等。每周召開一次小型總結會,對前一段的早期接觸臨床活動進行階段性總結和講評,對活動效果進行評估,對優秀學生和事例進行宣講和表揚,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早期接觸臨床活動健康有序地開展。
建立科學的早期接觸臨床組織保障體系和運行機制,同時建立學院實習教學管理與督導、實習教學質量監控、實習單位評價等實習教學質量評價、監督管理和運行機制。通過制訂實習教學管理方案,設計相對固定的實習教學流程,構建實習教學評價體系,促使學校和醫院建立良好的合作機制,加強實習的過程管理,確保實習活動的順利實施和實習教學質量的提高。
早期接觸臨床不僅能夠激發醫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而且能有效提高醫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因此,在不影響醫院正常診療秩序的情況下,醫學院校要充分利用周末、寒暑假時間讓醫學生早期接觸臨床,以提高醫學生的綜合素質。
[1]劉進忠,喻望云,汪說之.論面向21 世紀的高等醫學教育改革[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0,16(9):546.
[2]施衛星,李魯.醫學生職業倫理道德的貫穿教育[J].中國醫學倫理學,1996(6):52.
[3]徐翀,吳昊崢.早期接觸臨床對醫學生認知的影響[J].南方醫學教育,2012(2):41-42.
[4]張鳳,喬宇琪,邵莉,等.醫學生早期接觸臨床的意義與方法[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2(12):71-72.
[5]萬學紅,楊彥春.臨床醫學導論課的實施和學生對該課程的評價[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0(1):43-45.
[6]王哲敏,李國芳,張連輝.護生早期接觸臨床現狀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11,29(19):87-88.
[7]Hanlen R M,Gleeson F A. Assessment of clinical competence using an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J].Med Educ,1979,13(1):41-54.
[8]歐維琳,朱春紅,李雄.早期接觸臨床在醫學教育中的應用[J].華夏醫學,2008,21(6):1201-1203.
[9]竺靜,吳偉建.護生早期接觸臨床效果初探[J].衛生職業教育,2002,20(3):23-24.
[10]馮小君,姚蘊伍,周菊芝.高職護生提前臨床教學見習的實施方法與體會[J].南方護理學報,2005,12(3):74-76.
[11]姚蘇寧,嚴小惠,周菊芝.高職護理臨床課工學結合教學改革的探索[J].護理學報,2009(5):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