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曉慧,吳敏范,江 敏,周 慧,解 輝,晏 林
(沈陽醫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學業成績是學生在學校教育中的主要成果,對學業成績的評價成為教育評價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只有運用科學的評價方法,才能真正了解學生學習的結果,才能使教師了解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并明確教學中可能存在的問題,以便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改進,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傳統的筆試考試在課程或一個教學周期結束時進行,通過一次筆試成績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評價。這種評價學生學業成績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1]:(1)傳統的考試方法注重“應知應會”知識的考核,命題拘泥于書本,單純記憶的題型多,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不透徹,應用能力差。因此,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性,只是死記硬背。(2)傳統的筆試單純地以檢驗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為標準,因此很多學生平時不學習,考試前突擊,從而無法打下扎實的基礎。(3)傳統的考試模式忽略了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檢驗,不能全面考查學生的真正素質,導致“高分低能”現象普遍。(4)傳統的考試周期太長,只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回顧式評價,不能適時地解決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因此,傳統的考試模式已經不適應現代醫學教育教學。
全過程考核評定方法體現了形成性評價的重要地位。形成性評價是針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全面測評,是對學生學習目標的階段性測試,是課程考核的重要組成部分。
形成性考核評定方法具有以下優點:(1)能有效監管整個教學過程。教育的關鍵是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尤其是大學本科教育,教學時數有限,很多內容安排學生自學,大學生應該具備學習主動性。一位稱職的教師,不但要教給學生知識,還要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強調學生學習能力的形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今后的文盲將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自學和學了知識不會應用的人。大學的學習方法和高中有很大不同,理論都是大班授課,學生可自由支配的時間較多,對學生的自律性、自我約束能力要求較高。大學教師和高中教師的職責、對學生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大學教師不像高中教師那樣叮囑學生學習并布置很多作業。大學期間,“教”與“學”在諸多方面是相對分離的。所以對大學生來說,形成性考核顯得尤為重要。規定和實施形成性考核,通過合理設計形成性考核的內容,實現“教”與“學”的貫通,反饋教學信息,提高教學針對性,達到因材施教、教學相長的目的[2]。(2)可以實現素質教育的要求。傳統的單憑期末一次考試成績來決定學生的學習成績,就必然導致“應試教學”,授課教師“應試而教”,學生“應試而學”,通過死記硬背來對付學習和考核,忽視學習過程,輕視學習過程中的各種練習、訓練,這改變了學習的本意,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以及綜合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雖然學生考試及格,卻沒有很好地掌握知識和技能,沒有形成良好的“會學”能力,這將是教育的悲哀。因此,利用形成性考核,通過對考核內容的及時調整,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的階段性效果,全面考核學生的學習能力、理解能力、運用能力以及創新能力,最終達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目的。
形成性考核包括出勤率、實驗、平時作業、課堂討論、自學等內容。通過形成性考核,可以全面了解、掌握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從而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監控,這對于體現“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的現代教育特征,實現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提高,全面實現素質教育具有重大意義[3]。
我校組織學與胚胎學教研室采取的具體考核方法如下:實驗課考核包括出勤率、課堂表現、作業和切片考試4個部分;理論課考核包括指導性自學情況、理論授課過程中一次開卷考試和最后期末閉卷考試3個部分。整個考核辦法既體現了定量評價,如作業、切片考試、開卷考試和閉卷考試,又有定性評價,如出勤率、課堂表現和指導性自學情況。
定量評價部分:作業40分(占20%),每次實驗課都有畫圖作業,共7次,每次5分,目的是督促學生重視實驗課,認真觀察顯微鏡下結構;討論題5分,主要是為了督促學生總結所學的知識和訓練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切片考試20分(占10%),結合組織學的形態學學科特點,我們在實驗課結束后,選擇20個微細結構讓學生回答結構名稱,每題1分。開卷考試40分(占20%),我們在理論課授課學時進行到一半時隨堂進行,由兩道綜合分析題組成,每題20分。期末閉卷考試100分(占50%),即傳統的筆試,由選擇題、名詞解釋題、簡答題和論述題構成,其中理解和綜合分析類題型占較大比例(>70%),記憶類題型所占比例較小(<10%)。以上定量評價的每一部分成績都要達到總成績的60%以上才視為及格。
定性評價部分包括出勤率、課堂表現和指導性自學情況。出勤率要求達到90%以上;學生的課堂表現可以反映學生的學習態度,對于表現較差的個別學生,教師要及時與其溝通,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督促其學習,以便在定量評價中取得較好的成績;指導性自學情況反映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只有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才更符合現代的教學理念。
形成性考核成績的評定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質量控制,建立健全有效的控制系統就必須首先設立科學合理的評定原則,這些原則不僅是形成性考核成績控制的依據,也是判定形成性考核成績真實性和權威性的標準[4]。
形成性考核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全面測評,其內容及成績的構成應能體現教育的特征,達到素質教育的要求。形成性考核是對學生學習目標的階段性測試,必須強調形成性考核內容完成的時間性,學生應在限定時間內完成相應的學習過程和學習內容,以保障考核的連續性。
形成性考核具有多樣性、多元化的特點,制訂的同時要考慮考核內容的導向性和系統性。因此,其內容囊括出勤率、平時作業、自主學習、平時測驗等,構成一個較完整的體系,以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形成性考核的各項內容必須有一個達標的標準,如作業完成率為100%,自主學習計劃落實率80%以上,討論參與率80%以上,出勤率90%以上等。對上述幾項大指標可根據其內容再次細分,逐項分解,明確且具體,以便操作。
真實性是考核工作和成績的生命,必須制訂嚴格的審查制度,如作業必須做在統一印發的作業材料上或專用作業本上,由學生親自完成,必須在作業標簽紙上注明姓名、學號、年級、專業、完成的時間等,答案雷同者應適當扣分。形成性評定方法無疑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也要求參加實行形成性考核的教師認真批改作業、記錄平時考試成績等,對于自主學習要有學前計劃和學生完成記錄。總之,各項考核評價都要有其真實性的依據。形成性考核內容的設計還應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和特點,在確定考核成績時對那些創造性解答問題、分析問題和研究解決問題的學生應有所獎勵,以鼓勵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提高其學習積極性。
目前,大學擴招,教學資源有限,同時隨著醫學教育教學新目標的提出,醫學教育教學模式的改變,提倡給予大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時間。在教學時數不斷縮減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形成性評價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力保障。因此,把形成性考核的完成情況同課程期末考試資格聯系起來,即規定不參加形成性考核者或形成性考核成績不及格者不能參加該課程的期末考試。只有這種強制性規定才能保證教學質量,保證素質教育要求的落實,避免出現為應付考試而學習,期末集中時間和精力進行突擊的情況。
[1]王小麗,費素定.改革考試模式 推動高職護理素質教育[J].護理研究,2010,24(10):2618-2620.
[2]褚志濤.開放教育形成性考核改革探索[J].現代企業教育,2013(22):260-261.
[3]黎永祥.形成性課程考核評價指標體系研究與實踐[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3(4):128-130.
[4]施勇軍.形成性考核管理系統建設的研究[J].文史博覽:理論,2013(8):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