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倩
(陽江市衛生學校,廣東 陽江 529500)
教學是師生雙向交流、共同進步的互動過程,互動教學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獲取知識與終身學習的能力。我們通過故事啟發、案例分析、生活例證、病例討論、實驗設計和實踐參與等互動教學法,改變了傳統被動的“灌輸型”教學模式,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啟迪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科研能力,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互動教學形成了良性循環,達到了知識與能力雙贏的效果[1]。
生理學是一門實驗學科,每個知識點的研究與進展,都要經歷科學家精密而周全的實驗驗證。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適時引用為生理學研究做出杰出貢獻的科學家的故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如:1936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德國科學家Loewi用蛙心灌流實驗顯示迷走神經末梢釋放遞質使心臟抑制的故事;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科學家巴里·馬歇爾發現幽門螺桿菌的故事;Furchgott發現一氧化氮的故事;還有促胰液素的發現、神經遞質去甲腎上腺素的發現等故事。通過故事啟發,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信心,提高互動教學效果。
結合教學內容,巧妙選擇案例,組織學生分析案例,以增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記憶。例如在講解血型時,為了增強學生對輸血原則的理解記憶,筆者列舉了以下案例:某醫務人員由于工作疏忽在鑒定時搞錯了血型,將患者本來的A型血錯判成了B型血,結果造成患者在輸血過程中出現生命危險。又如在講解紅細胞運輸氧時,通過對一氧化碳中毒案例的分析,增強學生對一氧化碳中毒機理的理解記憶,從而深化教學內容。案例分析教學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樂于學習,活躍了課堂氣氛。
靈活聯系生活實例,分析知識要點,深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記憶,開闊知識視野,促進理論聯系實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完善互動教學環節[2]。例如,在講授胃酸分泌調節時,告訴學生迷走神經興奮會引起胃酸分泌增加,易誘發消化性潰瘍,過度的緊張與壓力會增加消化性潰瘍的發病率;在講解胃排空和胰液分泌時,教育學生避免暴飲暴食和酗酒,以免急性胃炎和胰腺炎的發生。又如,在講授膽汁功能時,告訴學生膽汁過度濃縮易形成膽結石,定時定量飲食,按時吃早餐,使膽囊保持規律收縮與舒張,能有效預防膽結石,而飲食不規律或控制飲食減肥,經常不吃早餐或午餐則會增加膽石癥的發病率。再如,在講解紅細胞造血原料與貧血時,教育學生飲食要多樣化,不要挑食,合理搭配飲食,均衡營養,可以科學避免貧血;在講授紅細胞的生成及調節時,教育學生適量獻血有益于身體健康。
根據教學需要,教師精心選擇臨床病例,設計合理的問題,于課堂討論兩周前發放給學生,要求學生預先通過自學、網絡學習、查閱文獻資料,寫好發言提綱,交給教師檢查,為課堂討論做好充分準備。如在講授影響動脈血壓的因素前,引入病例:某男,60歲,在與同事爭吵后出現頭暈、頭痛,測血壓為180/95 mmHg。提出相應問題:對這樣的患者,我們應如何正確診治?結合病例布置課前作業:(1)如何正確理解動脈血壓的概念?(2)哪些因素可以影響及怎樣影響動脈血壓?(3)高血壓的臨床癥狀有哪些?(4)高血壓的發病機制是什么?(5)高血壓的治療原則是什么?(6)根據血壓形成原理,如何正確選擇降壓藥物?課前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學,通過搜集資料,學會歸納總結,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開展病例討論,使知識點融會貫通,提高了學生臨床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病例討論教學法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變被動的“要我學”為主動的“我要學”,形成良好的互動教學局面[3]。
實驗是生理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進一步促進師生互動教學,提高學生實驗與科研能力,我們開放實驗室,為學生開展設計性和探究性實驗,讓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方案,獨立操作實驗,積極探究實驗問題,正確分析實驗過程,客觀評價實驗結果,合理安排實驗考核。實驗設計教學法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啟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了學生的科研能力[4]。
“興趣來源于實踐”。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實踐教學,使之與課堂理論教學相互滲透、相互促進[1]。我們主動帶領學生參與社區體檢服務,如檢查社區居民的體溫、脈搏、呼吸、血壓、視力、聽力等;在社區舉辦健康教育知識講座,如“青少年應如何愛護眼睛與保護視力”、“中老年人應如何預防高血壓”、“吸煙對健康的危害”、“如何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碘化食鹽的科學應用”等。實踐參與教學法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學以致用的價值所在,在實踐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使學生愿學、愛學、樂學,培養了專業實踐技能的同時促進了理論聯系實際,提高了學生臨床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1]陳光倩,林麗雅,劉甘泉. 互動教學在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 衛生職業教育,2008,26(1):56-57.
[2]陳光倩,劉甘泉.生理學教學技巧探討[J].衛生職業教育,2007,25(16):65-67.
[3]陳光倩. 病例分析教學法對生理學教學效果的影響[J].衛生職業教育,2011,29(9):67-68.
[4]陳光倩,劉甘泉. 生理學實驗教學策略[J].衛生職業教育,2007,25(17):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