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華音
(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355)
藥用植物學是高等中醫藥院校中藥學和藥學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其基礎理論和基本實驗技能為學生進一步學習生藥學、中藥鑒定學、中藥學等專業課程奠定基礎。實驗教學是藥用植物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驗證和鞏固藥用植物學理論知識,提高學生實驗技能和素養,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啟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
在以往的藥用植物學實驗教學中,教學模式單一,教學內容陳舊,多是一些驗證性和基本操作實驗。這些弊端造成學生主觀能動性發揮不夠,影響了學生對實驗課的興趣和學習熱情,缺乏對學生綜合實驗能力的培養,不利于創新性人才的培養。近年來,我校積極實施改革計劃,推進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實驗教學改革,對藥用植物學實驗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與實踐。
實驗準備是藥用植物學實驗課前的一項重要工作,不可或缺。為了保證實驗教學效果,教研室要求教師做好每次實驗的預備實驗,做到心中有數,以正確而有序地指導學生開展實驗。同時,為保證教學質量,對課程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也提出了實驗課前預習的要求。要求其做好實驗預習并復習與實驗內容相關的理論知識。在實驗課時通過隨機提問、學生講解等方式,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以引起其思想上的重視,提高學生做實驗的主動性。由于加強了實驗準備工作,藥用植物學實驗中絕大部分學生能有的放矢,減少了不必要的失誤,提高了實驗教學效果。
藥用植物學實驗主要包括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其中驗證性實驗是藥用植物學實驗教學的主要內容,其目的是通過觀察常見藥用植物的外部、內部組織構造,驗證課堂理論知識,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但是以往過多的驗證性實驗抑制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實驗能力,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實驗教學內容安排中降低驗證性實驗所占比例,將驗證性實驗的某些項目進行合并,適當提高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比例。例如,將藥用植物的組織部分實驗合并在根、莖、葉的解剖結構實驗中,使之轉變為綜合性實驗。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和探索,不僅可以有效降低驗證性實驗的比例,減少弊端,而且有利于學生對組織在器官中的分布、特征和功能的理解與掌握,增強學生的藥用植物學整體意識和對結構與功能關系的理解。
同時,為進一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操作技能,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教師應將校園內現有的藥用植物資源作為實驗材料,開設一些設計性實驗。比如在顯微結構、形態、分類這3 部分內容中增加設計性實驗,學生可根據給定的實驗任務自行設計方案,獨立進行操作并得出結果,實現從被動灌輸式學習方式向主動尋知求學式學習方式的轉變。例如,在實驗課中,教師帶領學生在校園內觀察常見的藥用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等器官的外部形態特征,對于根類藥材必要時可挖出地下部分進行觀察,從多方位、多角度了解藥用植物。指導學生認識重要藥用植物適宜的生態環境的特點,外部形態特征觀察完畢后,再教導學生如何進行標本采集和壓制,并采集一些植物作為實驗材料帶到實驗室進行顯微觀察和理化鑒別。如可采用徒手切片法制作臨時水裝片,以觀察莖、葉及根的內部構造,進行顯微鑒別,必要時也可進行理化鑒別,確定其內部主要化學成分。在進行不同科屬植物的識別教學時,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觀察、比較、描述不同科屬植物的特征并加以總結。鼓勵學生查閱文獻,對于感興趣的藥用植物采集實驗材料,設計一些創新性的實驗,培養其綜合能力和多向思維能力,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由感性階段提升到理性階段。
數碼顯微投影系統和多媒體教學手段的結合應用集圖、文、動畫及靈活互動為一體,為藥用植物學實驗教學提供了清晰的顯微圖像和豐富的交互手段,是多媒體技術與顯微鏡技術的完美結合,克服了藥用植物學實驗教學的局限性,開創了藥用植物學實驗教學新模式[2],使我校藥用植物學實驗教學模式發生了歷史性改變,同時對提高藥用植物學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實驗教學時,教師可利用數碼顯微鏡投影系統和多媒體進行示教,對于一些重點和難點內容,可利用數碼顯微鏡成像系統將形態組織結構傳輸到投影儀上,如細胞內含物中的石細胞、晶體以及在輸導組織中各種導管類型的形態等。相同的結構,由于制作切片時取材的部位、角度、厚度、制片方法不同而導致平面圖像不完全相同。比如觀察植物中花粉粒的形態時,有的可以看到萌發管,有的則看不到,有的看到的數目也不同。教師通過數碼顯微鏡投影系統展示給學生,可以讓學生看到其他學生鏡下的圖像,從而掌握典型結構和了解一些特殊的或相異的結構。此外,利用數碼顯微鏡的成像拍照功能,可將學生觀察到的有代表性的顯微圖像自動存儲在計算機的獨立存儲空間中,既可制成實驗教學的顯微圖像冊,也可作為今后的教學資料[3]。
長期以來,藥用植物學實驗成績僅僅根據學生實驗報告進行評定,這種考核方法很難檢查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對實驗方法的理解與掌握程度。為了能較客觀地反映教與學情況,全面評估學生實際水平,合理評定學生成績,我們從3 方面對學生進行考核。一是將實驗過程中的紀律、操作能力及實驗報告完成情況作為平時實驗成績,占30%。實驗報告評定的重點是實驗繪圖是否規范,顯微繪圖是否與所觀察實驗材料相一致,顯微構造的各部分結構標注是否準確,顯微圖的各部分比例是否恰當等。二是將實驗操作技能知識考試和顯微繪圖技能測試作為考試成績,占50%。操作技能考核,教師讓學生動手制作一些臨時水裝片或透化片,或采用徒手切片法制作一些實驗材料,然后進行觀察,教師根據學生制片及顯微鏡操作技術是否規范等進行現場評分。三是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實驗預習等方面的評價,占20%。實踐表明,這種考核方法能比較全面、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對理論知識及實踐技能的掌握程度,既保證了實驗成績評定的客觀性和準確性,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實驗教學質量,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藥用植物學實驗教學改革和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項長期、艱巨的工程,我們要轉變教學理念,不斷深化實驗教學模式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實驗技能。
[1]師學珍,王靜.《植物學》實驗課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3,11(3):92-93,167.
[2]吳曉霞,金英善,崔月花,等.顯微互動教學系統在植物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22):71-73.
[3]朱蕓,王翔飛,王琪,等.加強實驗教學改革 提高教學質量[J].衛生職業教育,2009,27(10):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