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斌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附屬衛生學校,湖北 武漢 430030)
淺談護理技能大賽前學生的心理調適
顧 斌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附屬衛生學校,湖北 武漢 430030)
護理技能大賽不僅是參賽學生技術、戰術、技能的競爭,也是心理狀態的較量。本文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參賽學生心理障礙產生的原因及其對策。
護理技能大賽;賽前;心理調適
賽前心理狀態是運動員參賽前內心產生的情緒狀態,這些情緒狀態使他們的身體機能發生條件反射性變化,這一系列變化是由于運動員對競賽的認識所產生的情緒體驗,將對競賽成績產生重要的影響[1]。
人類在面對環境壓力時,產生各種反應,以對個體或群體有利的變化來應對這種壓力,使得個體或群體有更好的生存的能力,稱作心理調適。
賽前焦慮又稱競賽焦慮,是和比賽有關的焦慮狀態。2012年在南京舉辦的護理技能大賽中我校5位選手中有4人不同程度地出現了賽前焦慮,表現為精神和身體癥狀。后者主要是植物神經活動發生變化,表現為心率加快、呼吸深快、肌肉緊張、失眠、尿頻等。這些癥狀通常出現在賽前24小時。初起,心率加快可能是主要表現。賽前長時間的緊張和焦慮將波及神經、內分泌、免疫、消化、呼吸、心血管和泌尿等多系統,導致比賽時肌肉緊張、注意力不集中、臨場應變能力減弱。
恐懼心理在參加護理技能大賽的學生中表現為對有一定難度的動作產生畏難情緒,認為自己的體能或完成護理技術動作的能力與比賽要求甚遠,擔心自己會在比賽中出紕漏,不敢比賽或匆忙完成比賽規定動作或按自己以為較為安全、保險的方法去參賽。
(1)參賽學生在比賽前幾天就進入了競賽狀態,表現為情緒高漲,總想去比賽場地,恨不得馬上參加比賽,致使最佳競賽狀態過早出現、過多消耗能量,到真正比賽時筋疲力盡,力不從心。
(2)參賽學生在賽前頭腦發熱、動作慌亂、坐立不安、呼吸和心率明顯加快,注意力不夠集中等,比賽時動作變形,不能完全發揮自己的水平。賽前過度興奮如果得不到及時緩解,勢必會出現“應激現象”,使得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功能紊亂[2]。
影響學生賽前心理狀態的因素多種多樣。因此,針對學生賽前心理狀態的調整也必須全面考慮,抓住重點,綜合調適。
通過賽前動員和對比賽情況進行分析,使參賽學生充分認識到競賽的意義和自身的有利條件,樹立信心。一般要求與參賽學生談話的教師具有一定的權威性,談話內容要具有針對性,論據充足可信,符合實際,以起到很好的激勵作用。
增強信心的自我訓練是一種借助學生自身內部力量樹立信心的方法,該方法可使學生在訓練過程中修正或重建自身形象。學生處于自然放松狀態,在恢復身心力量的基礎上回憶最佳比賽情景,使其在回憶中重新認識對自身有利的各方因素,找出自己的潛在優勢,使那些被暫時失利而壓抑的內心力量煥發出來,從而提高參賽欲望,增強比賽信心。
通過講座使參賽學生知曉一些相關的比賽心理知識,從而積極面對比賽和競爭,明白全力克服各種不利因素獲得良好的比賽結果就是比賽的過程。適度的緊張和焦慮是賽前正常的心理反應,有利于參賽者在堅強意志支配下水平的正常發揮[3]。
實戰訓練是模擬正式比賽的時間、強度進行訓練的方法,旨在提高參賽學生對比賽的適應能力,特別是讓參賽學生對容易引起精神過度緊張和動作失調的各種刺激逐步產生適應性,提高其應對比賽的心理素質,形成良好的比賽定勢。
訓練結束后,讓學生靜坐或靜躺,仔細回想當天訓練的每一個細節,盡可能多地喚起參與訓練或比賽時的各種感覺。這樣不僅可使參賽學生的訓練或比賽過程得到反饋,有助護理操作項目動作定型,而且還能使參賽學生自我意識加深,增強信心。該法適用于對水平不高、信心不足或初次參賽學生的心理訓練。
(1)對待賽前不良心理的調整不能臨時抱佛腳。日常訓練時,不僅要重視心理訓練,而且要把恰當的心理訓練同身體訓練、技術訓練有機結合起來并貫穿于訓練的始終,力爭使參賽學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調節方法并實施有效調節,為其更好地參加訓練和比賽,獲得優異成績做好心理準備。
(2)心理訓練時,要根據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采用不同訓練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賽前心理調適訓練是消除參賽學生不良心理的有效措施,也是提高護理技能操作水平的有效途徑。它能使參賽學生在比賽中臨危不亂,適應各種變化,充分發揮自己的水平。我們可以將參賽學生心理訓練的經驗遷移到普通護生護理技能教學中,提高教學效能,將全國護理技能大賽與學校教學有機結合,以賽促學。
[1]吳者健.舉重運動員賽前心理障礙及對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1(5):418-419.
[2]賽前運動員心理狀態及其調整方法[EB/OL].http://www.northedu.com.cn,2012-08-23.
[3]張曉鐵.對中學生田徑運動員賽前心理狀態調整的研究[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df99810979563c1ec5da7120.htm,2011-09-07.■
G424.28
A
1671-1246(2014)07-00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