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家選,唐年亞
(南陽醫學高等??茖W校,河南 南陽 473000)
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的外科實踐教學改革探討
方家選,唐年亞
(南陽醫學高等??茖W校,河南 南陽 473000)
目的 探索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的外科實踐教學模式。方法 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自2009年起實施外科實踐教學改革,明確了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的外科實踐教學定位,進行遞進式課程設計,設置了合理緊湊的教學環節,采用內外結合式教學形式,教、學、做一體化式教學方法,多站式外科實踐教學考核方法。結果 學生外科實踐能力提高明顯,就業率提升,崗位適應力增強,獲得用人單位好評。結論 以“崗位需求”為導向實施外科實踐教學改革,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滿足了崗位對醫學人才的新要求。
外科;實踐教學;崗位需求
伴隨2l世紀科技的飛速發展和醫療服務質量的提高,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創新型醫學人才已成為醫學院校的共同目標。作為培養醫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的最有效的實踐教學,逐漸引起國內外教育界的關注。我國高等醫學教育正處于新舊培養模式的過渡階段,目前多數院校仍采用基礎—臨床—實習的階梯式教學模式,客觀上造成理論與實踐、基礎與臨床、學校教育與社會需要脫節,嚴重影響了學生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南陽醫學高等??茖W校自2009年起積極開展外科實踐教學改革,旨在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下實踐教學從屬于理論教學的狀況,以“崗位需求”為導向,圍繞崗位需求,構建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素質提高為一體的相對獨立的臨床外科實踐教學體系,以滿足崗位對醫學人才的新要求。
近年來,外科實踐教學模式改革雖然初見成效,但其局限性、單一性和主要弊端尚未徹底根除,實踐教學從屬于理論教學,為理論教學服務的觀念仍占主導地位,且實踐教學課時少、內容層次較低等問題日益凸顯,從而導致實踐教學高投入、低收益[1]。為此,我們迫切需要改變實踐教學過分依附理論教學的狀況,構建相對獨立的外科實踐教學體系。增加外科實踐教學在教學計劃中的比重,改革實踐教學內容,融入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的最新成果,形成基本實踐能力與操作技能、專業技術應用能力與專業技能、綜合實踐能力與綜合技能有機結合的外科實踐教學體系。
注: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2013]-JKGHB-0099)
2.1 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的外科實踐教學定位
高等醫學專科學校定位為主要培養面向基層、農村和社區的高素質醫療衛生人才[2]。因此,我校構建了以基層衛生服務體系崗位需求為導向,以外科助理醫師工作內容為主線,以崗位技能為核心,注重外科實踐教學的實用性、綜合性與時效性,培養醫學生外科知識和崗位技能相結合的專業技術能力、社會適應力與創新力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實踐教學體系。
2.2 遞進式課程設計
我校修改了臨床醫學專業實踐教學培養方案,將外科實踐教學從外科學中分離出來,重新制定課程標準,形成相對獨立的“專業基礎技術、臨床基本技能和臨床綜合技能”三大模塊遞進式課程設計。通過直觀認知、基本操作、綜合分析,形成基本技能、應用技能、綜合技能三層逐層遞進模式,注重實踐訓練的漸進性和穩定性。
2.3 教學環節合理緊湊
針對我校學生在校兩年、實習一年的“短時”限制,設置合理、緊湊的“入學—課中—課間(后)—假期—實習前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入學時,進行專業教育和醫院參觀,結合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初步接觸崗位;自習或周末組織學生到醫院見習,加深對崗位的了解;寒暑假期間帶領學生參與醫療下鄉實踐活動,進行崗位體驗性認知。在外科實踐教學中,注意職業素質教育與基本技能相融合,為崗位能力培養奠定基礎;組建興趣小組,通過課間課后訓練與見習,驗證理論,增強感性認知;實習前兩周在虛擬外科手術室進行外科臨床技能強化訓練,在鞏固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為臨床實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2.4 課內外結合式教學形式
我校在以往課內、校內外科實踐教學的基礎上,增加課外、校外實踐活動,提升學生外科實踐能力。完善課內、校內外科實訓、見習和實習制度,拓展課外外科實踐活動。如定期進行外科技能講座,組織外科臨床技能競賽,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開展醫療衛生咨詢和服務,進行社區醫療衛生普及和宣傳,開展“義診”活動,與企業結合進行外科急救知識培訓等。豐富的教學形式促進了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調動了學生掌握外科技能的積極性,為適應崗位、適應社會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2.5 教、學、做一體化式教學方法
我校更新教學觀念,實施“以學生為中心,以實踐為手段,以臨床為目的,以崗位為導向”的教、學、做一體化式教學方法。外科實踐教學方法由以前“課堂教師講授—教師示教”的單向模式轉變為融入專業引導、項目主導、任務驅動的行動導向式教學模式。結合主題討論、病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教學和社會調研等方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大膽創新,勇于實踐。教師采用多媒體教學,將課件、直接示教、虛擬手術、實時網絡資源等多種教學信息優化組合,形成“立體化教材”,使實踐教學與臨床更直觀地結合,使更多的臨床資料用于實踐教學,提高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臨床實踐的吻合度,實現了外科實踐教學與臨床醫療的無縫對接。在外科實踐教學中,注重“以生為本”,采用PBL、CBL、分組討論等交互式教學方法,結合標準化病人、電子標準化病人、高仿真模擬人等教學模型開展模擬手術、動物手術對學生進行培訓,將傳統的單向式教學模式轉變為學生主動參與的師生互動雙向式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自主學習與終身學習能力和臨床思維能力,實現教、學、做一體化。
2.6 多站式外科實踐教學考核方法
外科實踐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臨床操作技能,為社會輸送更多優秀的醫療衛生人才。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突出外科技能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我校在總結往年考核經驗和成績的基礎上,制定了《臨床外科技能考核大綱》《實習前臨床外科實踐技能強化訓練考核方案》《臨床外科技能考核項目及評分標準》等。自2009年起我校每年舉辦一次臨床外科技能大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畢業生實習前進行實踐技能強化訓練,出站時采用多站式考核方式,即客觀結構化臨床技能考試(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共設12項,至少3站使用標準化病人??己藘热莞采w臨床思維、臨床操作、溝通技巧和人文關懷能力,考核內容豐富,考核結果客觀公正。
3.1 學生外科實踐能力提高明顯
我校自2009年起實施外科實踐教學改革至今,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外科技能實訓考核、臨床外科基本技能考核與臨床外科綜合技能考核成績,較以往學生有明顯提高;在臨床醫學專業外科技能競賽中,參賽選手能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冷靜分析,正確應對,展示出高水平的綜合技能,獲得校內外專家的一致好評;在臨床實習調研中,醫院帶教教師反映實習生動手能力較前幾屆學生有明顯提升,操作主動、認真、規范,表現出較強的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
3.2 就業率提升,學生崗位適應力增強
在醫學生就業形勢尤為嚴峻的情況下,我校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就業率卻不斷提升,學生崗位適應力增強,畢業生回訪調查顯示,獲得了用人單位的一致好評。我校自學生入學起就引導其接觸專業,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根據崗位需求制定相應的學習目標。調動課內外、校內外一切資源,讓學生多接觸臨床,勤于操作,盡早適應崗位要求。通過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的外科實踐教學改革,學生的基礎知識、操作能力和綜合素質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就業競爭力明顯增強,就業定位準確,就業率不斷提升?;卦L結果顯示,學生進入臨床不再有崗位陌生感,能在短時間內適應崗位需求;執業助理醫師考試通過率較高;用人單位評價近幾年畢業生能力較前幾年明顯提高,入院培訓時間縮短,獲得科室一致好評。
通過外科實踐教學改革,我校逐步形成基本實踐能力與操作技能、專業技術應用能力與專業技能、綜合實踐能力與綜合技能有機結合的外科實踐教學體系,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滿足了崗位對醫學人才的要求。
[1]楊立儉,薛宏.堅持科學發展觀 構建臨床醫學實踐教學課程體系[J].實驗室科學,2006(1):1-3.
[2]厲巖,雷紅英,蔡瑞鵬,等.醫學高職高專教育課程體系的現狀分析[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09,29(1):25-28.
G420
A
1671-1246(2014)07-01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