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紅
(隴西縣第一人民醫院,甘肅 隴西 748100)
28例全口義齒修復失敗原因探討
李向紅
(隴西縣第一人民醫院,甘肅 隴西 748100)
全口義齒;修復;口腔
牙列缺失是口腔修復科的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全口義齒修復是其主要治療手段。但由于醫師的技術、經驗不同,技師制作工藝上的缺陷以及患者的自身條件與適應能力不同等原因均可能導致復診,甚至個別義齒需重新制作。為降低復診率及全口義齒修復失敗率,筆者收集了2008—2012年我院口腔科接診的全口義齒修復后復診及重新制作的28例患者資料,對其失敗原因進行探討。
28例復診患者中,黏膜組織疼痛18例,其中15例由于基托組織面或基托邊緣緩沖不足,4例同時伴有固位不良,2例存在早接觸,3例伴垂直距離過大;義齒固位不良6例,其中基托邊緣伸展不足3例,組織面不貼合2例,牙槽嵴過于低平1例;咬頰咬舌2例;有惡心感2例。
9例重新制作義齒的患者中,3例因正中頜位記錄錯誤,3例因垂直距離過高,1例因垂直距離過低,1例因基托邊緣伸展不足,1例因發音問題改做鑄造金屬基托。
2.1 疼痛
在全口義齒復診的病例中最常見的原因是疼痛,疼痛成為影響全口義齒功能的主要問題。產生疼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2.1.1 基托組織面緩沖不足 臨床上要注意對一些特殊區域及有組織倒凹的區域作緩沖,如牙槽嵴上的骨尖、骨刺、上頜隆突、上頜結節、下頜舌隆突等部位。修理時采用壓痛定位糊或龍膽紫定位,明確部位后局部緩沖[1]。
2.1.2 基托邊緣及系帶處伸展過度或伸展不當 正常的基托邊緣應該止于唇頰舌黏膜與牙槽嵴黏膜的轉折處,邊緣過長不僅會產生疼痛,也不利于義齒固位。而過短的基托邊緣如果正好止于骨隆突處,也易產生疼痛,解決的方法只需磨短或延長基托邊緣即可。
2.1.3 基托與黏膜貼合不緊密 這多是因為印模不準或制作過程中模型受損所造成。對此可在義齒組織面進行襯墊來解決。另外,咬合不平衡也可引起黏膜疼痛,一般可通過調合解決,但如為頜位記錄錯誤則多需重新制作。
2.2 固位不良
全口義齒固位不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基托組織面與黏膜不貼合或基托邊緣伸展不足,邊緣封閉不良;基托邊緣過長影響唇頰舌及系帶活動;人工牙排列的位置不當,偏頰或偏舌,橫頜曲線、縱頜曲線過大或過小;牙尖有咬合干擾,使義齒翹動,破壞了邊緣封閉。對上述問題可分別采用以下方法加以解決:(1)重新襯墊義齒組織面,改善與黏膜的貼合情況;(2)延長或調磨過長的義齒邊緣,緩沖系帶部位的基托;(3)調磨或重新排列人工牙以消除咬合干擾。
2.3 正中頜位記錄錯誤
頜位記錄錯誤是全口義齒修復失敗的常見原因之一。無牙頜患者全口牙缺失后,常習慣于下頜前伸位進食,不易退回至正中咬合位。臨床上由于醫師經驗不足,患者頜位的不穩定性以及患者配合方面的原因,常將前伸位錯誤認定為正中頜位。義齒戴入口內時,患者的下頜后退至正中頜位,表現為前牙開頜,后牙尖對尖咬合。如果后退程度較輕,可通過少量調頜予以解決;如果誤差較大,則應返工重做。
正確定位正中頜位是降低全口義齒修復失敗率的關鍵。臨床上常綜合應用哥特式弓描記、卷舌后舔、后牙咬合、吞咽咬合等方法確定正中頜位[2]。此外,患者的配合也是影響正中頷位確定的重要因素。
2.4 垂直距離錯誤
牙列缺失患者垂直距離的確定是指借助上下頜托及頜堤將患者面下1/3的高度恢復到有牙頜的位置。垂直距離過高、過低是全口義齒修復失敗的常見原因。垂直距離過高在臨床上表現為肌肉易疲勞,飯后覺得累,面部變形,吃飯時需張大口,說話和進食時上下牙發出碰撞聲,此時由于頜平面距離牙槽嵴頂較遠,固位多會受到影響,穩定性較差,牙槽嵴也易出現疼痛。
對于垂直距離錯誤的全口義齒,一般應重新制作,臨床上也可根據情況選擇保留上頜或下頜半口義齒而只重新制作對頜半口義齒。
2.5 咬頰及咬舌
如牙齒排列過分偏向頰或舌側,可將磨牙的頰或舌側多磨去一些,若因此影響義齒咀嚼功能則應重新制作;因患者缺牙時間長而舌體變大,可適當調磨人工牙,并囑患者堅持戴用以盡早適應新義齒。此外,對于惡心及發音不清的患者,要仔細檢查義齒是否有不足,針對不足仔細磨改義齒邊緣過長及過厚的基托并囑咐患者耐心訓練適應。
總之,在全口義齒的修復過程中醫師、技師要嚴格、細致、認真地做好每一步工作,并與患者進行充分的交流溝通,通過仔細檢查,分析原因,對癥處理減少復診次數及降低全口義齒修復失敗率。
參考文獻:
[1]劉洪臣.全口義齒常見問題及處理[J].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2009,2(12):721.
[2]趙銥民.口腔修復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R783.3
B
1671-1246(2014)07-014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