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閆麗華
近日,湖南、廣東、四川等地連發嬰兒接種乙肝疫苗死亡事件,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關注,疫苗安全性引發多方質疑,“疫苗之殤”再一次觸痛了公共輿論的神經,讓國人感到悲哀和痛惜。
其實,疫苗事件并不是偶然和個例,近幾年國內由于注射疫苗而導致嬰兒傷殘的事故層出不窮,頻頻見諸報端。據有關資料統計,全國每年超過1 000 個孩子因注射疫苗而引發不良反應,患上各種疫苗后遺癥,留下終身殘疾,有的甚至被無辜地奪去了生命。疫苗是國家強制要求注射的確保嬰幼兒健康的藥物,有效接種既有利于呵護嬰幼兒健康也便于保障公共安全,其安全性應高于一切,絕不容有絲毫瑕疵和懈怠。然而,從目前頻發的疫苗事件來看,疫苗的安全性似乎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疫苗從生產、流通到監管各個環節的質量標準都有待進一步研究和考證。
盡管官方回應中國疫苗監管體系已通過世衛組織評估,生產標準、質量標準已達到國際標準,但這是否意味著標準的先進性已然可以確保疫苗的安全性無虞呢?恐怕還不能畫上等號。據了解,作為最大的疫苗消費國,我國每年疫苗預防接種達10 億劑次,但龐大的市場份額以及高額的收入之下,卻是數十年技術標準不更新的現實。業內人士透露,國內疫苗實行的是從生產到流通再到接種全面壟斷的格局,高度的行業壟斷導致競爭機制不活,更新技術的動力不足,生產標準、技術標準和安全標準一直得不到很好的提升。同時,壟斷經營還造成一個很嚴重的后果,那就是個別生產企業對疫苗質量的漠視,導致疫苗質量不達標,即使標準定得再高,與進口疫苗相比,質量檔次仍差很多。

其次,作為疫苗安全的保障環節,監管似乎也并沒有發揮好應有的作用和效果。連發的疫苗事件暗示著一個不爭的事實,疫苗監管標準體系建設尚待加強,與之相配套的法律嚴懲機制也需及時跟進。疫苗事件映射的不僅是產品自身的質量標準問題,監督機構、監管責任人更脫不了其中的干系。只有在嚴苛、完善的監管機制下,才能讓相關企業不敢輕視疫苗安全,不在產品質量上打折扣,從而保證疫苗的安全性。
當然,疫苗的安全性關鍵還是要靠生產企業規范自身、嚴格控制產品質量來實現。生產企業是疫苗安全的第一責任人,保障疫苗質量安全首要一環還是要落實生產企業的主體責任,要在全社會全面推動企業社會責任標準,推行責任追究制度,營造企業關注疫苗安全的輿論環境,讓企業意識到自身對疫苗生產安全問題肩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自覺遵守職業道德操守。此外,必須打破市場壟斷格局,唯有此,整個行業才不會陷入單純追求利潤而輕視安全的怪圈,也唯有此,才能促進企業更新技術標準,落實主體責任,真正從源頭確保疫苗的質量安全。
構筑疫苗的安全保障體系,確保疫苗接種安全,必須以生產、流通到監管各個環節的標準體系作為支撐,從標準到體制,從物質保障到責任意識實現全面提升。脫離于商業利益之外,以保護未成年人身體健康、維護社會公共安全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疫苗生產和監督管理才是真正的破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