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嘉興學院南湖學院,浙江嘉興314001)
網絡經濟下城市國際競爭力可以定義為,在網絡經濟浪潮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下,一個城市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憑借自身的比較優勢,所具有的吸引、爭奪、擁有和轉化資源,占領和控制市場及其進行資源優化配置和實現居民福利最大化的能力。
1.系統性。基于網絡經濟的城市國際競爭力是由各種因素相互作用構成的有機整體,其強弱取決于各要素互相作用的結果
2.開放性。網絡經濟下,城市是一個更加開放的系統,網絡經濟下城市國際競爭力的衡量指標在不同時間階段和不同作用環境下也在不斷改變。
3.差異性。由于各城市的市場構成、政府作用、國際貿易、外商直接投資、創新研發水平不同,基于網絡經濟的城市國際競爭力表現方式也多種多樣。
4.動態性。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影響城市國際競爭力系統中的各種因素在不斷發展變化,城市國際競爭力更多地呈現出動態發展變化的趨勢。
5.相對性。基于網絡經濟的城市國際競爭力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網絡經濟下城市國際競爭力的相對性體現在各個城市之間的橫向比較上,也可以表現在某一空間時間范圍內,即在不同時期、不同區域、不同國際或國內競爭力水平下,其城市國際競爭力也在發生變化。
6.綜合性。與傳統經濟不同,網絡經濟下無論是構成城市國際競爭力的環境條件,還是影響城市競爭主體的要素集聚能力、市場輻射能力和對外貿易能力,都是綜合的、多方面、多層次的。
1.對外開放程度。世界經濟發展的經驗表明,一個城市的對外開放程度對城市經濟社會的發展至關重要。網絡經濟下,國際、國內市場界限逐漸模糊,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用城市對外開放程度來代替城市國際化,更能說明城市與外界其他城市或區域的往來。
2.創新研發水平。城市的創新研發能力一直被認為是城市國際競爭力的主要影響因素,而在網絡經濟時代,城市的創新研發能力是城市保持競爭優勢和發展潛力的重要保證。此外,研究表明,創新研發水平的高低對一個城市的生態環境發展水平也有很大的影響,城市的創新研發水平越高,其生態環境發展水平也就相應較高。
3.信息化水平。在網絡經濟時代,信息化水平在城市國際競爭力評價中所占地位日益重要,成為網絡經濟下城市國際競爭力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它能提高城市資源配置能力,加快信息傳播速度,提高城市對外貿易水平,為現代城市帶來了一次新的革命。
4.生態環境發展水平。與傳統的區位因素不同,網絡經濟環境下,區位因素對城市國際競爭力的影響逐漸減弱,城市競爭中更注重生態環境的競爭,因此,生態環境發展水平成為城市國際競爭力的主要影響因素。
1.城市國際競爭力。該指標主要包括4個方面: GDP總量、GDP增長速度、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其中GDP總量是體現城市國際競爭力的最重要指標;GDP增長速度體現綜合經濟實力的變動趨勢;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從收入—分配角度考察城市國際競爭力;第三產業產值占GDP比重是反映城市工業化水平的重要指標。
2.對外開放程度。選取實際使用外資額、外商投資企業產值、客運總量及貨運總量作為衡量城市開放程度度的4個指標,體現城市與國際、國內交流程度。
3.創新研發水平。選取了科技人員占就業人數比重、科學支出、教育支出和每百萬人公共圖書館藏書數等4個指標,分別從人力資源素質、資金投入、教育設施等方面反映城市創新研發能力。
4.信息化水平。主要選取電話用戶數、國際互聯網用戶數、郵電業務量和郵電業務量占GDP比重作為測量指標,以便從通訊設備擁有率、城市信息網絡使用量、通訊費用支出以及城市郵電業的GDP貢獻率來衡量城市信息化水平。
5.生態環境發展水平。主要選取三廢綜合利用產品產值、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人均綠地面積、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建城區綠化覆蓋率5個測量指標來衡量城市生態環境發展水平,以便從生態環境建設和污染治理狀況兩方面進行研究。
1.樣本選擇及數據來源
本文主要選擇我國信息化和全球化發展水平較高的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環渤海地區主要包括上海、浙江、江蘇、廣東、福建、湖南、江西、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山東這12個省市的地級市作為研究樣本。原始數據主要來源于2012年國家統計局城市社會經濟調查總隊編著的《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及《中國城市科學發展綜合評級報告》。
2.樣本數據分析
由于城市國際競爭力各項測量指標的量綱不同,不具有可比和可加性,因此必須對這些數據進行無綱化。本文用統計軟件SPSS17.0將從2012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中獲取的數據進行標準化,然后對標準化數據描述性、信度及效度進行分析。
通過描述性統計分析得出,樣本的有效數為134,而本文采用的樣本共有137個,樣本存在三個缺失值,本文采用SPSS17.0中的EM估計值對其進行填充。數據的信度主要用來反映測量結果的一致性或穩定性的程度,本文采用統計軟件SPSS17.0來研究數據的內部一致性,得出該總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系數為0.894,表明此量表總體的可靠性較高。數據的效度分析是對結構方程評價模型中的模型擬合指數進行評價,本文先構建結構方程模型,通過驗證性因子分析的模型擬合度來對量表的結構效度進行檢驗。
結合已有文獻,筆者認為基于網絡經濟的城市國際競爭力理論模型的基本路徑假設有H1、H2、H3、H4四條,即城市對外開放程度、城市創新研發水平、城市生態環境發展水平對城市國際競爭力都有直接的正向影響,城市信息化水平對城市對外開放程度有直接的正向影響(詳見表1)。

表1 結構方程初始模型的變量對應
綜上所述,整個城市國際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結構方程模型初始構建為圖1所示。

圖1 基于網絡經濟的城市國際競爭力結構方程模型初始構建
通過分析路徑系數或載荷系數估計結果表得出:X7 (科技人員占就業人數比重)對創新研發水平的標準化路徑系數為0.004,P值為0.962;X12(郵電業務量占GDP比重)對信息化水平的標準化路徑系數為0.093,P值為0.278;X13(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對生態環境發展水平的標準化路徑系數為0.262,P值為0.008;X16 (三廢綜合利用產品產值)對信息化水平的標準化路徑系數為0.093,P值為0.058,所以四者都沒有達到0.05的顯著性水平。Y3(GDP增長速度)對城市國際競爭力的標準化路徑系數為-0.164,P值為0.082,同樣沒有達到顯著性水平。這說明科技人員占就業人數比重與創新研發水平之間、郵電業務量占GDP比重與信息化水平之間、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與生態環境發展水平之間、三廢綜合利用產品產值與信息化水平之間、GDP增長速度對城市國際競爭力之間都無相關關系。除此之外的其他變量之間的標準化路徑系數都較大,表示相關性較好。
擬合度指數雖然用來考察理論模型與數據的擬合程度,但并不能作為判斷理論模型是否成立的唯一依據,因此在實際研究中,還要依據具體情況進行分析。本文參考一般模型的三種擬合指數標準,即絕對擬合指數:χ2/ df越小越好,GFI、AGFI>0.9,RMR<0.05,RMSEA<0.08;相對擬合指數:NFI>0.9,TLI>0.9,CFI>0.9;簡約擬合指數PNFI>0.5、PCFI>0.5。
結構方程初始模型的總體擬合效果中PNFI、PCFI分別為0.516、0.542,大于0.5,擬合良好;CFI、IFI分別為0.687、0.692,小于0.8,擬合度不好;CMIN/DF=6.474,勉強可以接受。總的來看,理論模型中雖然大部分指標都達到了要求,但是部分指標只是勉強達到要求,所以理論模型的擬合度并不是太好,有必要對模型進行修正以使其指標達到要求。
1.模型的修正
上述模型擬合度不好可能存在以下原因:(1)樣本數據過少。本文樣本只有137個城市,而結構方程模型一般要求200個以上的樣本。(2)有些變量之間的路徑關系沒有在模型中很好表示出來。因此,本次樣本數據選擇了網絡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比較發達的全國范圍內的地級市(少數偏遠地區除外),共有274個樣本,結合原始結構方程模型進行分析,根據AMOS17.0中提供的修正指標項對原模型修正,結果如表2。

表2 修正的結構方程模型量表及主要路徑假設
2.修正模型的檢驗。
(1)度量項目有效性檢驗。從路徑系數或載荷系數估計結果進行分析,可以得出:X3對對外開放程度的標準化路徑系數為0.224;X8對創新研發水平的標準化路徑系數為0.155;X13、X14對生態環境發展水平的標準化路徑系數分別為0.122與0.199。盡管四者都沒有達到0.05的顯著性水平,但是路徑系數相對原始模型都有了一定改進。除此之外的其他變量之間的標準化路徑系數值都較大,相關性較好。
(2)理論模型擬合度檢驗。從修正的基于網絡經濟的城市國際競爭力影響因素的結構方程擬合度相關指標可以得出,CMIN/DF=1.979,滿足1<CMIN/DF<3;CFI =0.974>0.9,NFI=0.948>0.9,IFI=0.974>0.9,TLI =0.966>0.9,PNFI=0.732>0.5,PCF1=0.751>0.5。修正的結構方程擬合度很好,所以基于網絡經濟的城市國際競爭力影響因素的結構方程模型能夠達到要求,本文所提出的修正理論模型與實際數據擬合。
在結構方程模型中通過路徑系數分析可得出:城市對外開放程度對城市國際競爭力之間路徑系數等于0.195(C.R.值為6.801),城市創新研發水平對城市國際競爭力之間路徑系數為0.404(C.R.值為8.191),城市創新研發水平對城市生態環境發展水平之間路徑系數為0.512(C.R.值為5.106),城市信息化水平對城市對外開放之間路徑系數為0.567(C.R.值為12.666),城市生態環境發展水平對城市國際競爭力之間路徑系數為0.544(C.R.值為8.063),城市生態環境發展水平對城市對外開放程度之間路徑系數為0.446(C.R.值為6.550),且都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說明這些變量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修正的基于網絡經濟的城市國際競爭力結構方程理論模型中所提出的六條基本路徑假設都是正確的。
權重分析依據是總路徑系數(Total Effects),它是直接路徑系數(Direct Effects)與間接路徑系數(Indirect Effects)的和。兩變量之間總路徑系數越大,說明自變量對因變量影響越大。修正的結構方程模型路徑系數值如表3。

表3 修正的結構方程模型的路徑系數值
從表3可以看出,創新研發水平與生態環境發展水平對城市國際競爭力的總路徑系數分別為0.726和0.631,信息化水平與對外開放程度對城市國際競爭力的總路徑系數分別為0.110與0.195,這說明創新研發水平與生態環境發展水平是影響城市國際競爭力的兩個主要因素,而信息化水平與對外開放程度對城市國際競爭力影響相對較弱。
在城市對外開放程度的影響因素中,信息化水平對城市對外開放程度的總路徑系數是0.567,生態環境發展水平與城市創新研發水平對城市對外開放程度的總路徑系數是0.446,創新研發水平對城市外開放程度的總路徑系數是0.228,這說明信息化水平是影響城市國際競爭力的最主要因素,生態環境發展水平次之,創新研發水平較弱。
另外,創新研發水平對城市生態環境發展水平的總路徑系數是0.512,而信息化水平、生態環境發展水平及對外開放程度對城市生態環境發展水平的總路徑系數都為0,這說明創新研發水平是影響城市生態環境發展水平最主要,也是唯一的因素。
本文得出了與傳統經濟環境不同,網絡經濟環境下的城市國際競爭力主要受城市對外開放程度、城市信息化水平、城市創新研發水平、城市生態環境發展水平4個因素的影響,且這些影響因素與城市國際競爭力之間都存在正相關關系;網絡經濟下的城市對外開放程度要受信息化水平、創新研發水平及生態環境發展水平的影響,創新研發水平與城市生態環境發展水平之間也存在正相關關系。本文還力圖在理論和數理分析方法上做出一些創新,具有積極的意義。
[1]Gert.J.Hospers.Creative Cities in Europe:Urban Competitiveness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J].Intereconomies,2003,38(5).
[2]J.V.Beaverstock,P.J.Hubbard.Co-operation and Co-efficiency in the World City Network[J].Global Network,2002(2).
[3]陳曉芳,羅大桃,王華.城市競爭力模型及其支撐要素探討[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4,21(5):42-44.
[4]何添錦.國內外城市競爭力研究綜述[J].經濟問題探索,2005(5).
[5]李明艷.電子商務與企業競爭力的提升[J].市場周刊(研究版),2005(1).
[6]李艷,李尚蒲.珠江三角洲城市競爭力實證研究[J].企業經濟,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