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敏
自主招生是我國進一步深化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制度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發展的重要舉措。2003年,高等學校自主招生制度一經出臺,即被賦予了“打破一考定終身”弊端的重任。
“探索以統一考試錄取為主、與多元化考試評價和多樣化選拔錄取相結合,學校自主選拔錄取、自我約束,政府宏觀指導、服務,社會有效監督的選拔優秀創新人才的新機制”是高等學校自主招生的根本目的,自主性是其本質。
但現實卻是,一方面,高等學校需要更大的招生自主權,另一方面,由于權力缺乏制約,監管不夠到位,招生過程不夠公開透明,自主招生成為了某些人牟利的工具,暗箱操作、權錢交易等現象已嚴重危害了自主招生的公平性。十年來,公眾對高等學校運用“自由裁量權”的質疑聲從未間斷。如何在確保自主性的同時,做到公平、公開、公正,拷問著自主招生試點高等學校有關部門人員的誠信和良知。
在中國人民大學自主招生資格被叫停后,教育部再次發文嚴明自主招生紀律,提出“十公開”要求,強調各試點高校要堅持“集體議事、集體決策”,嚴格按照招生簡章對考生報名申請進行審核,面試過程須全程錄像,及時公開考生筆試和面試成績,對公示信息明細化。這些舉措會在一定程度上規范試點高校自主招生行為,但要解決自主招生領域中的腐敗問題,并非僅靠“叫停”,三令五申,就能做到。
高等學校自主招生改革過程中固然存在著種種問題,但不能因噎廢食。《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機構組織實施、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監督的運行機制,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這為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而落實和擴大包括自主招生在內的辦學自主權,則是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大勢所趨。
當前,更為關鍵的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依靠一紙“叫停”通知來醫治頑疾,而是應盡快建立新型的政府管理學校模式,使學校獲得辦學自主權,并不斷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和社會監督機制,進一步加大自主選拔錄取政策公開、入選考生資格公示、對農村中學考生政策傾斜的力度,嚴格選拔錄取程序,確保高等學校自主招生權不被濫用,從而將“陽光工程”落到實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