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軍+陳芬


世界聚焦中國“兩會”。在世界經濟衰退和局部地區沖突的背景下,作為世界經濟大國的中國動向,成為焦點理所當然。
3月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下稱《報告》)。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之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方方面面,決定了未來中國發展將向何處去。
分析“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改革、民生、轉型、市場、生態等仍然是雷打不動的關鍵詞。在目標確立和治理措施方面,《報告》中對近期與長遠的全盤考量,也體現出了執政者的獨特智慧。
當務之急
重拳治理霧霾和切實保障“舌尖上的安全”無疑是公眾最為關心的內容。《報告》指出,將出重拳強化污染防治。針對性強的總體方案已經在報告中初步體現,即以霧霾頻發的特大城市和區域為重點,以細顆粒物(PM2.5)和可吸入顆粒物(PM10)治理為突破口,實行區域聯防聯控,深入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雖然,在告別了持續一周有余的霧霾天之后,全國“兩會”召開之際北京迎來了數日難得的藍天。但從政府層面已經將治理霧霾的行動提到了刻不容緩的程度:“我們要像對貧困宣戰一樣,堅決向污染宣戰?!?/p>
事實上,在此之前京津冀地區就針對圍城的霧霾進行了專項治理。在這一波行動中,一批涉及產能過剩的鋼廠高爐被拆掉,周邊的燃煤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控制,治理的決心可見一斑。全國人大代表辜勝阻表示,保障呼吸安全是民生最大期待,這是一項系統工程,以京津冀地區為例,只有從整體出發研究和處理該區域的污染問題,才能使區域空氣污染狀況有所改善。
今年“兩會”上,互聯網金融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繼續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擴大金融機構利率自主定價權;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完善金融監管協調機制?!皟蓵逼陂g,央行行長周小川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不會取締“余額寶”等互聯網金融產品,但會進一步完善監管體系與措施。這充分體現了經濟治理上的與時俱進。
提高低保標準與物價聯動的社會救助,就業、創業環境要優化并縮小收入差距也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難題?!秷蟾妗分袕娬{了要推進社會救助制度改革,繼續提高城鄉低保水平,全面實施臨時救助制度,為特殊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提供保障,為人們創業奮斗解除后顧之憂。落實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水平掛鉤聯動機制。
全國政協委員張連起認為,這突出體現政府在民生方面的“底線思維”,著眼于“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社會救助是民生短板,需要從機制上逐漸完善。
《報告》中亦明確了“以創新引領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方略。對于這一人民普遍關心的問題,政府確立了努力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的目標。具體而言,則包括改革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制度,在事業單位逐步推行績效工資,健全針對醫務人員等適應行業特點的薪酬制度。多渠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不斷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等等。
意在長遠
2014年,我國面臨的形勢依然錯綜復雜,對于當下中國來說,發展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政府將2014年GDP增長預期目標定在7.5%左右,致力于保持合理的經濟增長速度。這既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相銜接,又有利于調整優化經濟結構。
保證經濟的“穩增長”更是為了保就業,考慮到滿足城鎮新增就業的需要,又為農村轉移勞動力進城務工留出空間,政府將就業預期定為“城鎮新增就業10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以內”。
在考慮了去年漲價翹尾影響和今年新漲價因素后,把2014年居民消費價格漲幅預期目標控制在3.5%左右,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和經濟發展同步,這表明了政府抑制通脹、保障民生的決心和信心。
3月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海代表團會議時強調,建設上海自貿區要堅持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努力走出一條符合特大城市特點和規律的社會治理新路子;牢牢把握國際通行規則,加快形成與國際投資、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基本制度體系和監管模式,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同時,需要在自由貿易試驗區做點壓力測試,并切實防范系統性風險特別是金融風險,習近平說。
在談到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時,習近平指出,治理的關鍵在體制創新,核心是人,只有人與人和諧相處,社會才會安定有序。社會治理的重心必須落到城鄉社區。要深入調研治理體制問題,深化拓展網格化管理,同時要加強城市常態化管理和人口服務管理。
對中國發展道路的抉擇,來自外界的聲音也可參考。法國中國問題專家、巴黎第八大學地緣政治學博士皮埃爾?皮卡爾說,中國新一屆政府執政一年來,在很多領域開展了重要改革。他說,中國政府在環境保護、地區平衡發展、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等方面作出了不少努力,已取得了進展。中國政府進行的改革將改變中國的面貌,也將對世界產生重要影響,很多經驗對其他國家有借鑒意義。
挪威通訊社撰文稱,中國經濟增長方式將從出口驅動型向更多依靠國內市場、增速較慢但更為平衡的模式轉變,中國面臨的挑戰是在實現這種轉變的過程中可能出現“倒閉潮”、失業率上升和社會不穩定。
誠然,包含改革的深化與拓展、質量更高的增長、治理能力的增強等在內的轉型,正是中國發展的必然抉擇。如今,教育、養老、醫療和就業等等,均納入到了一個新的動態平衡和量化標準的體系中,對于未來的預期和發展路徑籌謀,皆讓公眾能夠清晰可見。比如“貧困地區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要再增長10%以上”, “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擴大到1000個縣,覆蓋農村5億人口”, “年內基本建成保障房480萬套”,都是量化目標考核的新亮點。
深化改革的紅利正在逐步釋放,保障紅利實現的措施也漸趨成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