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奕青

“小就是美。”經濟學家舒馬赫說。因此,多年來,小盤股一直是資金追逐的對象。而小盤股究竟美在哪里?美在過去傲人的業績?美在活躍的股性?美在股本的迷你?還是美在漂亮的K 線圖?歸根結底卻是美在小企業的未來。
資金全面傾斜小盤股
用“一騎絕塵”來形容今年一些領先的股票型基金表現毫不為過,從凈值增長率看,短短兩個月時間,有一些股票型基金的漲幅已經超過30%,大幅領先同儕,這與他們大幅重倉TMT、醫藥等中小盤股票有很大關系。
“今年的行情與去年有很大的相似之處,但小股票的表現比去年有過之而無不及。”深圳一位基金研究員告訴記者。今年以來,他參與的電動車概念、物聯網概念、醫院并購概念等主題投資收益頗豐,“去年這個時候,還有人認為地產、金融會有一波表現,但今年大家仿佛達成了共識,大股票沒人看,只參與主題投資,而且參與的都是小股票的主題投資,盤子太大炒不起來。”這位基金經理說。事實上,基金公司的調研也高度集中于中小盤股,特別是醫藥類公司,基金紛紛登門調研。“有一些熱門公司,券商組織的聯合調研動輒五六十人,連上市公司董秘都十分意外,大家對市場熱點的參與度比較高。”
小盤股走牛有其合理的一面,比如2009年中小企業板的凈利潤從2008年末22%的增速提升至39%,遠高于滬市A股同年25%的增速。小盤股的業績增長速度較快,這令投資者對其成長性的預期更高,反映在估值角度上,就是中小板在2009年末以44倍的市盈率遠超當時滬市24倍的市盈率。而在創業板上市后,投資者對“小盤股=高成長”的認知更是擴張到極限,創業板指數2010年末整體市盈率高達66倍之多。
不過,當泡沫不斷增大時,逆轉也逐步開始顯現。2010年中小板業績增速下滑至31%,而其市盈率繼續提高至45倍;隨后的2011年和2012年,中小板、創業板的業績增速也遠遠低于此前的靚麗數據,甚至低于主板上市公司增速,于是小盤股開始了連續兩年的擠泡沫行情,中小板市盈率自45倍下降至2012年底的29倍,創業板市盈率則從65倍下降至36倍。
當下,不利的經濟環境反而強化了小盤股的結構化特征。投資者普遍對不確定的經濟復蘇前景更為擔憂,因此周期類股票普遍遭受拋售,煤炭、有色、機械等板塊在指數小幅下跌的情況下普遍創出一年以來的新低。但以基金為首的機構投資者倉位下降并不明顯。可想而知,從周期性行業上撤離的資金重新進入了成長性的小盤股中。中小板和創業板上市公司總數雖然已有1000余家,但總市值只有4.3萬億元左右,遠低于主板的近20萬億元市值,因此,只要有小部分資金自主板周期股轉移至小盤股,就足以將小盤股推高至相當的水平。
近日,以小盤股聚集的中小板和創業板再次迎來了大跌。2 月25 日,有70 只股票跌停,跌幅在5%以上的有567 家。面對這樣的市況許多投資者都迷失了方向。然而機會往往是跌出來的,此次下跌的開啟或許將為投資者挑選“小而美”股票預留出充分時間與空間。
小盤股不斷制造賺錢商機
2月的最后一天,中小板以及創業板公司的2013年業績快報全部出清。兩大板塊的業績均出現探底回升的趨勢,而創業板的業績彈性明顯更強。數據還顯示,不少新興產業在過去一年的發展速度較為迅猛,這也給相關個股遭熱炒的市場行為,增添了一份合理性。
結合已發布的年報,去年中小板719家公司合計實現凈利潤1068.35億元,較2012年的996.27億元增長7.23%;創業板379家公司凈利潤合計290.47億元,較2012年的257.18億元增長12.94%。
從兩大板塊的行業分布來看,業績較好的公司普遍背靠景氣度較高的新興產業。
去年在二級市場上大紅大紫的傳媒股,在中小板或創業板中共有27家公司,去年業績取得增長的公司達到21家,占比77.8%。而電子、環保、軟件、通信等行業的“報喜”比例也普遍較高。相比之下,有色、造紙、建材等傳統產業,業內公司的業績多數較前一年出現下滑。
如果從主題板塊來看,去年以來市場熱炒的部分題材,其業績匹配度也的確不錯。比如因智能穿戴題材而成為去年大牛股的奮達科技,其凈利潤增速達到72.57%,增速較三季報提高超過10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去年四季度公司業績進一步提速。記者初步梳理發現,類似的“績優”題材還有智慧城市、手游、新能源汽車、LED、環保等。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業績較差的傳統行業公司,通過向新興產業轉型,相關業務在過去一年進展良好。未來如果這類業務繼續保持高增長勢頭,那么在“戴維斯雙擊”效應下,公司的估值提升空間相當可觀。
比如小家電龍頭德豪潤達,由于小家電業務市場競爭激烈,去年凈利潤同比下降94.22%,但營業收入同比卻增長13.04%。公司解釋稱,營收上升主要是由于公司LED產品營收比上年增長約40%。
要成為這樣的公司,其首要條件是能順應形勢、并準確把握住未來經濟發展的脈搏。股市潮漲潮落,一時英雄很多,而能長期保持卓越者卻甚少,究其緣由,就是對未來方向把握不準。而“能夠成長為大公司的小公司”則以對未來的精準把握,及決策層的超常規謀略,從而確保了公司在較長時間內保持了連年高成長性。
在美國的股票投資史上,有一個名詞:Tenbagger,意為十年內能漲10 倍的股票。對于投資者而言,還有什么比擁有Tenbagger 更激動人心的呢?被稱為有史以來世界上最成功的基金經理彼得·林奇就以發掘此類股票而聞名。他在選擇股票時,遵循的是買小不買大的原則,他認為大公司雖然生意不錯,但其發展速度及潛力卻不會很大,因此賺錢機會也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