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總是會在不經意間從周圍的景物如山、云中幻想出各種奇特的形狀和圖案,并賦予某種意義。這種現象被叫做幻想性視錯覺。
有時候這種錯覺會非常“真實”,如像許多人都聲稱,自己看見月面上有一張對著我們微笑的人臉。有關月球人臉的神話可以追溯到好幾千年前。其實,這張“臉”只不過是由月海(來自遠古火山爆發的巖漿所形成的光滑平原)的暗斑勾勒出的形狀。
忠實的月球人
就像一位忠實的朋友,月球人一直都在那里并隨著月球繞著地球轉而持續不斷地凝視我們。在地球同步軌道上,月球每繞地球一圈也剛好完成一次自轉,所以地球人總是看到月球的同一面。那么,月球為什么會安定在這樣一個軌道上?為什么是月球人臉而不是滿布隕擊坑的月球“背面”面對地球?
以往一些研究者認為,我們能看見月球人臉純屬陰差陽錯,就像是拋硬幣的結果。但科學家在2012年4月宣布,實際情況并非如此。最新研究表明,在過去,月球繞軸自轉的速度比今天快,而今天月球人臉正對地球人這個事實,可能是由于月球放慢了腳步。
月球看上去是圓球形,但實際上它是橢圓的,近似于橄欖球的形狀。在月球于40億年前形成后不久,當它仍處在熾熱和大部分呈熔融狀態之時,地球的引力就開始拉扯自己的這個新伙伴。當月球冷卻下來后,它的略偏橢圓的形狀得以保留。今天,月球人臉占據著這個橢圓的一端。
由于月球每環繞地球一圈也剛好繞著自己的轉軸自轉一圈,所以這張臉一直面朝地球。不過,幾十億年前的情形并非如此,那時月球自轉的速度比今天快得多,如果那時地球上已經有生命存在,這些地球居民應該能在不同的時間看見月球不同的側面。
科學家現在認為,最終通過一種耗散過程,地球對月球的引力讓月球減緩了繞軸自轉的速度。我們來看看這個耗散過程是怎樣進行的:地球的潮汐力拖曳月球,創生了月球的兩個橢圓端之外的另一個輕微的鼓起。這個鼓起移動并留駐于當時最接近地球的月面(不管是哪一面)。隨著月球的自轉,這個鼓起的位置不斷改變,但持續指向地球,導致月球內部不斷地被壓扁、折曲,由此引起的內部摩擦起到車閘一般的作用,逐漸降低月球的自轉速度,直到與月球繞著地球轉的速度匹配,于是月球最終便安定在了同步軌道上。
作為地球引力的結果,月球以這種方式最終被鎖定到其長軸指向地球的定向。接下來的問題是:為什么是人臉所在的月面而不是背朝地球的那一面最終面朝地球?要知道,月球“背面”的山更高,地勢也高,根據物理學基本定理,月球“背面”應該更靠近地球,因而它才應該面對地球。
科學家進一步分析月球物理后發現,決定我們會看見月球哪一面的因素是月球自轉減速的速率,也就是月球自轉能量耗散的速率。如果月球以明顯不同的速率(例如比實際情況快100倍)失去能量,那么其人臉面對地球的概率就是50%,也就是拋硬幣會出現哪一面的概率。而實際上月球的能量耗散速率要慢得多,這就意味著月球人臉面朝地球的概率達到了2/3。
科學家運用計算機對月球在不同耗散速率下的情形進行模擬,結果發現,月球人臉之所以會面朝地球,完全是因為一個巧合——月球現在的能量耗散速率正好符合其人臉面對地球的要求。
月球人臉的傳說
關于月球讓人感興趣的另一個話題是:為什么在許多文化中都有月球人或類似的說法?所謂月球人,是一些文化背景中的觀察者對滿月或新月的認知結果,比如把一個月面特征或多個月面特征的組合幻想成人的面部、頭部或身體。
月球人可以由月面暗色區域(“月海”)和淺色區域(月面高地)組成,這是典型的幻想性視錯覺。西方世界普遍認同的月球人臉有如下特點:眼睛是雨海(月球地貌名稱,下同)和澄海,鼻子是暑灣,張開的嘴是云海和知海。古代歐洲人在月球上看到了一個男子(由澄海、寧靜海、豐富海和神酒海組成),他的背上有一個寬大的包裹(由汽海和夢湖組成)。有時候,他還被看見身邊有一條小狗(危難海)相伴。西方藝術中對月球人的常規化解讀,常常是滿月上的一張非常簡單的面孔或新月上的一個人體輪廓。
月球人也可以是任何居住在月球上的神話角色,但這些角色并非對應于月面的實際地貌。一個持續已久的歐洲傳說是,月球人是被流放到月球的地球上的罪犯。在日耳曼文化中,這個人是偷鄰居的籬笆修自家籬笆的罪犯。在羅馬傳說中,這個人是偷羊人。在挪威神話中,月球的男性化身馬尼駕著馬車跨越天空,大狼哈提一路追趕他,最終在世界毀滅之地抓到了他。馬尼這個名字的意思就是月球。在海達印第安部落的傳說中,月球人代表撿木材的男孩,他因不敬受懲罰而被放逐到了月球。在一些古文明中,月球人被認為喜歡喝酒,尤其是紅葡萄酒。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月球人被稱為“月光”,他隨身還帶有一盞燈籠。最典型的月球人是中國傳說中的月老。
其他一些文化把月球人視為女性、兔子、青蛙、麋鹿、公牛或龍(頭和嘴在右邊,身體和翅膀在左邊)。在東方文化中,月面模糊的明暗形狀被認為是陰陽圖。在伊麗莎白時期(1589-1600)的英格蘭,月球人被看作是背上背著枝條的女巫,或者是提著一盞燈籠的老年男性(莎士比亞在其喜劇《仲夏夜之夢》中正是這樣刻畫月球人的)。西方世界的一個時代更近的月球人形象是做過頭發、戴著墜子的婦人,其中的墜子是月面的第谷隕擊坑,在滿月時這個隕擊坑很亮,并且有輻射線。在新西蘭毛利人的傳說中,月面顯示了一名婦人和一棵樹。從美拉尼西亞(西南太平洋群島)到波利尼西亞,月球都被視為在三塊石頭圍成的火爐前做飯的廚子。
許多月神都是女神,例如古希臘神話中的司夜和冥界的女神赫卡特、月之女神塞勒涅和月亮與狩獵女神阿耳特彌斯(她在羅馬神話中名為戴安娜)。在中國神話中,嫦娥居住在月亮上。美國“阿波羅11號”機組登陸月球之前,休斯頓地面控制中心對機組成員說:“今晨頭條提問中,有人請求你們關注月球上的一位有一只大兔子的可愛女孩。據一個古老傳說,一個叫做嫦娥的美麗的中國女子已在月球上住了4000年。看來她是被流放到月球上的,因為她偷了丈夫的長生不老藥。你們也得找找她的伴侶,一只大大的中國玉兔。它很容易找到,因為它只用后腿站在月桂樹下的陰涼處。這只玉兔的名字沒有記錄。”宇航員柯林斯當時回答控制中心:“好嘞,我們會密切關注這位兔女郎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