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啟明

電影《泰囧》里有一個情節:徐朗(徐崢飾)和王寶(王寶強飾)在河水中發生了爭執并大打出手,這時落于下風的王寶突然喊停,說不打了。徐朗愕然中答應了。誰料到,王寶趁徐朗還沒反應過來就立刻登上了一塊大石,騰空來了一個下劈,劈掉了徐朗的一顆牙。輸贏立判。
最近,快的打車和嘀嘀打車之間搶奪用戶的戰爭無疑是最熱門的。對司機和乘客的雙向補貼,可是實打實的真金白銀。打一次車,補貼總額能達到20-30元,足見這場用戶爭奪戰有多么激烈。
提到《泰囧》的情節,其實覺得馬云和王寶非常相像。最近馬云發聲,稱打車之戰損害了老人和小孩的利益,并從自己母親的切身經歷來說明,兩個打車軟件的爭斗致使老人打不到車。
馬云說:我媽打不到車了,打車軟件該坐下來談談了。乍聽起來,感覺馬云能夠站在“弱勢群體”思考商業問題,簡直是企業家的業界良心。但深層次思考,這就是赤裸裸的宣傳(Propaganda):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選擇的一個措辭與借口而已。
一個擁有上百億資產的中國最大互聯網公司創始人的母親,用不用在上下班高峰打車的問題我們暫且不談。既然馬云知道打車軟件導致老人打不到車,那作為始作俑者之一——快的打車的幕后操盤者,首先想到的不是停止價格戰,而是想和對手坐下來討價還價,這真的是為了老人們著想嗎?
答案不言自明。
在快的打車下調打車補貼之前,阿里巴巴投資的“快的”明顯是比較強勢的一方。但馬云的話外音卻和他的商人身份抵觸:騰訊你快讓嘀嘀打車停止補貼吧,你停我就停,為了老人們能夠打到車!
打車補貼不是一天兩天了,為什么馬云到現在才出來說他媽媽打不到車的事兒?打不到車他可以派車接送,這都不是事兒。但如果知道打車市場與支付市場已經被阿里巴巴和騰訊瓜分得差不多了,就大致能明白個中所以了。
克里斯·安德森所說的“免費”是一種新興的商業模式,而中國打車軟件這種“倒貼”的商業模式可以說是免費的升級版。效果顯著,勢如破竹,司機乘客,統統都到我的支付碗里來吧!
根據易觀產業數據庫近日發布的《中國打車APP市場季度監測報告2013年第4季度》數據,快的打車、嘀嘀打車分別以46.7%、43.6%的比例占據中國打車APP市場累計用戶份額前兩名的位置,二者已經形成了打車APP市場的雙寡頭位置,壟斷了超過90%的市場。
從阿里巴巴和騰訊這兩家打車軟件的操盤者角度看,當消費者的支付習慣培養的差不多了,再繼續花個幾十億元看似沒什么必要。但突然停止補貼也不現實:補貼這么久了,突然不補貼了,司機乘客都會罵,費時費力費錢積累的美譽度容易一朝崩塌。(請自覺參照馬云對淘寶商戶收費遭抵制的歷史)怎么辦?必須得找一個高尚的理由。
這個理由就是頻繁地向公眾傳遞信息:“老人們打不到車了,我們得坐下來談談。”
談什么?怎么談?
兩個巨頭瓜分完打車軟件市場,其中一個突然想起來說我們不能傷害老人們的利益,這既不科學,也不哲學。早干嘛了?而且,馬云的意思還不是為了老年人的利益而停止“戰爭”,他只是對另一家隔空喊話,說我們別打了,都傷害老年人了。要不你先停?這看著真沒有那么高尚。
輿論造勢之后,打車軟件補貼的取消是遲早的事。但是,自己的媽媽打不到車,可以派專車接送。沒有富翁兒子的老人家,卻只能等你們兩家巨頭談判完畢才能乘坐Taxi了。
如果在商言商,其實也沒有什么“原罪”。但把對弱勢群體的憐憫裹挾在商業野心之中,就有悖商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