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筱凈
“一方面要明確界定什么是競爭性業務,壟斷行業中哪些業務是可以放開的,哪些是要控股的;另一方面要實現以管資產為主向管資本為主轉換,要指導國有資本的進退、監督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資本的收益如何分配、資本收入再分配方向等相關問題。”
2014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制定非國有資本參與中央企業投資項目的辦法,在金融、石油、電力、鐵路、電信、資源開發、公用事業等領域,向非國有資本推出一批投資項目。制定非公有制企業進入特許經營領域具體辦法。
這是又一個鼓勵民營資本進入壟斷行業的信號。但由于“觸動利益往往比觸及靈魂還難”,有經濟學家分析,目前我國國有企業仍然在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不僅盤踞自然壟斷產業,還占據著相當大的競爭性業務,國有經濟的“盤子”仍然過大。
2014年初,中國石化翻開的新一輪國企改革備受關注。2月19日,中國石化宣布將旗下油品銷售業務板塊進行重組,引入社會和民營資本參股,實現混合所有制經營。
油品銷售板塊是中國石化核心的業務之一,其回應改革的力度可見一斑。然而,接下來石油領域會如何進一步放開,同樣是高度壟斷型行業的電信、電力、金融、鐵路等領域如何出臺相關措施,也成為關注焦點。
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出身石油專業,曾任中國石化集團總經理。長期從事壟斷行業央企管理的經歷,讓李毅中深諳我國壟斷行業的利益格局與改革突破點。針對如何打破大型央企的高度壟斷地位,《民生周刊》記者對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李毅中進行了專訪。
民生周刊:目前要打破壟斷行業的壟斷狀態,讓民營資本進入壟斷行業,主要有哪些實現形式?
李毅中:具體的實現形式如民營資本向一些央企入股參股,或民營資本與國有企業合作,共同注資建立新項目、新公司。
民生周刊:民營資本的進入為何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進程緩慢,打破壟斷的效果并不明顯?
李毅中:目前,一些民營企業要進入壟斷行業的確還有一些困難,在考慮合作的時候,雙方都有顧慮。
一些民營企業反映,進入壟斷行業需要一定的經濟實力,因為民營企業選擇的壟斷行業企業經濟體量比較龐大,動輒幾百億、幾千億。如果民營企業想參股較多的話,他有沒有這么大的資本?如果民營企業參股、入股后股本很小,就沒有話語權,更沒有決策權,同時擔心時間長了會被國有資本吃掉或擠出。
而站在大型央企的角度上,他們在引入民營資本的時候面臨很多選擇:國有資本是絕對控股、相對控股還是不控股?對于什么樣的行業、什么樣的業務應該怎么做?他們也存在困惑。
民生周刊:面對這兩方面問題,有哪些方法來解決?
李毅中:關于民營企業的擔憂,有企業家提議,央企經濟體量很大,如果引入民營資本并讓其發揮作用,央企可以拿出子公司、二級公司或產業鏈的某一環節去和民營資本進行合資合作。民營企業在這樣的合作中能保證自己一定的持股數,能掌握更多話語權。
還有人建議,幾個民營企業可將資本聯合起來,組成一個基金會來進入壟斷企業,這樣資本體量就會相對較大。
我認為,以上辦法都可以進行進一步嘗試和探索。
對于大型央企的困惑,我認為國有資產監管部門對此應有一個統籌的安排或指導。
一方面要明確界定什么是競爭性業務,壟斷行業中哪些業務是可以放開的,哪些是要控股的;另一方面要實現以管資產為主向管資本為主轉換,要指導國有資本的進退、監督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資本的收益如何分配、資本收入再分配方向等相關問題。管好這些問題后,其它具體項目的問題應該讓企業自主解決,政府沒有必要過多干預。
民生周刊:我們今天關注、呼吁的混合所有制,和十年前的混合所有制相比有什么區別?
李毅中:兩者都是混合所有制,只是混合的程度不同。十年前混合的企業,雖然混合了,但實際上依舊是一股獨大,從股權結構來說,混合的程度和質量還遠遠不夠,要進一步深化。
現在大家說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是要加強混合的程度,即使有些業務需要絕對控股,還是可以在保證絕對控股的前提下減持股份,持股70%是絕對控股,控股51%也是絕對控股。我認為,除了極個別行業、企業、業務是需要國有獨資的,其他都應該轉為混合所有制。
民生周刊:某些壟斷性強的企業,例如電信企業,應該如何邁出打破壟斷的步伐?
李毅中:首先,壟斷行業內并不是所有業務都是壟斷性的,其中有一些是競爭性業務,這部分應該對民營資本放開。
拿電信行業來說,基礎電信要由國家控制,這也符合我們國家進入世貿組織的承諾;但是有些競爭性業務,如增值電信業務以往已經放開了,工信部分兩批給19家民營企業頒發了移動通信轉售業務的牌照,邁出了很重要的一步。
這個案例體現了國家兩層意思:一是壟斷行業要逐步放開其中的競爭型業務,對壟斷型業務可實行“特許經營”,允許非公經濟進入;二是壟斷企業改革一定要落實到大型央企上,如電信行業就是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三大運營商,石油行業就是百姓所謂的“三桶油”: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
(實習生劉旻昊對此文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