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丁筱凈
近年來,我國疾病防控體系不斷遭遇新發傳染病挑戰,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和精神疾病對群眾的健康威脅和疾病負擔日益加大。此外,不斷發生的自然災害、各種事故災害及社會安全事件等,對醫療衛生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形勢下,疾控事業如何切實保障百姓健康?《民生周刊》記者就此采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王宇。
民生周刊:您此次提案的主題是“加強頂層設計,確保醫療衛生服務的公益性”,這個提案有什么背景?
王宇:公共衛生服務涵蓋傳染病防治、慢性非傳染病防治、兒童預防接種、各種環境危害因素監測及干預等諸多方面。做好醫療衛生服務,維護人民健康,需要疾病預防控制和臨床醫療等專業技術機構密切合作,共同努力。然而,目前對預防和醫療機構的性質、職能定位,以及一些由市場配置資源的政策等因素疊加,使得疾病防治工作在體制和機制上不能適應疾病防治的需要。
民生周刊:疾病防治工作在體制和機制上遇到了什么樣的阻礙?
王宇:以結核病治療管理為例。我國是全球22個結核病高負擔國家之一,結核病發病率占世界第二位。一般來說,結核病人在醫院治療癥狀緩解后,還需要持續規范地在家服藥8個月才可能徹底痊愈。不規范或中斷服藥會導致結核病復發或產生耐藥。這就需要對結核病人進行長期治療管理,而不僅僅是幾次住院或門診治療,還需要臨床治療和疾病管理有機結合起來。
然而,有些政策,如“醫師多點執業”、“公立醫院醫生辦私人診所”等,本質上是由市場配置醫療資源的機制,如果不能與公益服務的制度設計結合起來,會逐漸使公立醫療機構的公共衛生服務職能淡化。
民生周刊:公立醫療機構公共衛生服務職能淡化的后果是什么?
王宇:2003年非典疫情突發時,在整個疫情應對過程中,技術支持能力非常薄弱,不論是對疫情掌握的認識、主動防控措施的建議,還是對新發病原體的發現研究,所發揮的作用都非常有限。
特別是在疫情出現早期,疾病防治控制系統與醫療系統沒有形成聯合機制,導致在3個多月的時間里,各地醫院不斷出現聚集感染,醫院成了傳播疫情的主要場所。盡管非典疫情報告病例僅僅5千余例,但非典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理念的觸動和警示作用已遠遠超出疫情本身。
民生周刊:非典疫情后,我國疾病防控體系建設開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進展?
王宇:非典疫情后,我國的疾病防控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從疲于應對到從容有序,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出擊,從各自為戰到系統化、網絡化。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逐漸取消了原來的一些營利性收費項目,逐步退出市場化的企業投資與運營管理,將公共衛生技術與資源投入到公益性服務之中。
在專業性方面,各級疾病防控機構提高專業隊伍能力、引進高技術人才、增加技術培訓、擴大技術交流,使專業隊伍始終保持活力和競爭力,保持技術的尖端性和前沿性,在關鍵時刻能夠“一錘定音”并可持續發展。
2013年3月,上海等地相繼出現了不明原因肺炎的死亡病例,這引起民眾的恐慌和擔憂。疾控人員一方面迅速在海量資料庫里搜索了近萬篇文獻,同時探尋最新的科研論據,依托技術儲備尋找病毒的蛛絲馬跡。
經過連續5天的實驗工作,疾控人員終于發現了一種新型的H7N9流感病毒。隨后,病毒的全部基因密碼被迅速破解,確認了病原體,研制出的檢測試劑被立即發往全國,實現了對新型病原的嚴密監測、迅速確認和應急反應,為政府制定防御措施提供了科學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評價說:“中國應對H7N9禽流感疫情,堪稱全球典范。”
民生周刊:我國疾控體系建設遇到的困難有哪些?
王宇:目前我們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財政投入與財政支出有較大差距。近年來,省級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財政投入有了明顯增加,但與財政支出的增長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其財政投入僅占同級財政經常性支出比例的0.16%,財政投入較上年增加且增幅超過同級財政經常性支出增幅的省只有14個。
其次,機構自籌經費的比例仍然較高。省級疾控中心的收入構成中,仍有27.4%為有償服務收入。財政撥款占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支出的比例為59.3%,與政府對疾病預防控制實現全額預算管理的要求尚有距離。
另外,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編制人員不足。據調查,除省級外,市級疾控中心超編4.9%,縣級超編30.9%。人員隊伍建設在總量、結構、素質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用于職工工資待遇的人員經費保障長期不足,導致全國疾控系統工作人員的工資待遇普遍偏低,與臨床醫療機構相差甚遠。人員流失現象嚴重,綜合業務能力受到削弱,遠期發展缺乏內在活力和基礎保障。
輕視疾病預防控制,會導致更大的衛生經費投入。歷史上,各國政府都不乏因輕視疾病預防控制事業而付出沉重代價的例子。據衛生部衛生發展研究中心預算,2010年我國全社會用于慢性病衛生服務的費用約為1.3萬億元,占經常性衛生費用的69.8%,占GDP的3.22%。根據預測,如果我國慢性病流行態勢得不到有效控制,到2020年僅慢性病門診、住院費用就將達到GDP的9.38%,給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巨大威脅。
民生周刊: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王宇:在頂層設計中,應明確政府在民生領域的作用和承擔職責的權重,要解決好市場配置資源和政府服務職責的關系,強化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責,明確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公益屬性。切實落實政府公共服務職能,滿足民生需求,需要政府依靠社會管理和配置資源來實現。
公共衛生、疾病預防控制是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責,完全是公益性質,不能完全依靠市場機制配置資源,應建立完善的政府衛生投入機制,所需經費由各級人民政府預算全額保障,實現以全民資源服務于全民。為了提高政府衛生投入資源的配置效率,應該堅持以預防為主的工作方針,實施公共衛生投入優先的策略。
另一方面,政府應高度重視公益事業單位的建設和發展,事業單位體制改革與加大投入同步進行,建立適應于經濟社會發展的薪酬制度和激勵制度,建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人員準入制度,優化人員結構,合理配置人員,確保人才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