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不能把改革的成本向老百姓身上轉嫁,增加的醫療費用由醫保來報銷。縣級公立醫院通過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實行藥品‘零差價’等方式,告別‘以藥養醫’。”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2014年將擴大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隨后,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李斌,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2014年醫改重中之重是推進縣級公立醫院改革。”
對于醫療體制改革,在業界頗為流行的說法是:經過5年深化改革之后,容易推進的改革(如全民醫保體系的快速推進)基本已經完成,剩下的都是難啃的骨頭。
在李斌眼中,深化醫改的硬骨頭就是“公立醫院改革”。目前,之所以把深化醫改的主要陣地放在縣級醫院,是“因為縣域廣闊,覆蓋了9億人口,是醫療衛生服務中的‘大頭’,把縣級公立醫院搞好了,就能有效緩解城市大醫院的‘看病難’問題,同時也為城市公立醫院改革創造條件、積累經驗。”
據衛計委官方發布的消息稱,縣級醫院改革由第一批311個試點縣增加到1011個,衛生計生委近期將出臺《關于推進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的意見》及其配套文件,以推動醫療服務價格、補償機制、人事薪酬、績效評價等方面的進一步改革。
那么,新增改革試點又該如何推進?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衛生局局長方來英在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首先,政策鏈條要通,然后就是醫院管理要跟得上,不能把醫院內部的行政管理混淆為政府管理。
補償到位
2014年2月10日召開的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傳出消息,今年縣級公立醫院在311個試點縣的基礎上再增加700個,達到1011個;17個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城市,在今年確保每個省份至少有一個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如果按照地域分布來計算,目前我國有約2900個縣,那么,縣級公立醫院改革約占總數的30% ;同時,公立醫院試點城市今年確保每個省份至少1個,城市公立醫院改革已向全國鋪開。
而據《民生周刊》記者了解,在第一批包括縣級公立醫院在內的公立醫院改革中,補償機制、醫療服務價格調整、醫療機構逐利行為等問題仍然存在。
311個縣的試點改革,還存在問題,大量的后來者如何借鑒?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衛生廳廳長張健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此大數量的增加,全國縣級醫院改革整體壓力不小。
但根據改革目標,到“十二五”結束,即2015年后公立醫院改革將全國推開。僅僅兩年的時間,或許已顯得較為緊迫,大面積而非全國推開,成為必然。
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關于細節也有涉及,即公立醫院改革的內容確立為:全面深化、加快推進、加快建立診療制度、完善基本藥物制度政策。
事實上,這些制度的建設和完善,直接影響到公立醫院改革在具體實踐中的走向。分級診療制度的建立,將會直接緩解看病難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南京中醫藥大學信息技術學院院長王旭東告訴《民生周刊》記者,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治療在醫院,康復回社區這樣的分級診療、雙向轉診機制,某種程度上是在現有資源里再造了一批三甲醫院。
“如果有病人要做手術,能把術前的檢查、準備和術后康復放到社區,那么病人在三甲醫院住院時間將大幅縮減,最終醫院就能多收相應數量的病人,那不就等于擴大了三甲醫院數量嗎? ”
王旭東的說法得到了張健的認同。不過,他認為除了分級診療機制外,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性改革的突破口應該是取消“以藥補醫”。
據張健介紹,湖南去年已啟動8個縣(市)的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性改革,今年下半年將啟動寧鄉等4個縣(市)的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性改革。改革的突破口,就是取消15%的醫藥加成,醫院經費不足部分由提高體現醫務人員價值的醫療服務價格來補充。
“不能把改革的成本向老百姓身上轉嫁,增加的醫療費用由醫保來報銷。縣級公立醫院通過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實行藥品‘零差價’等方式,告別‘以藥養醫’。”
據衛生計生委對311個縣級試點的評估報告顯示,縣域醫療服務水平整體得到提升。雖然各地在破除以藥養醫、維護縣級醫院公益性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但科學的補償機制還有待完善。醫療服務價格的調整,扭轉醫療逐利行為,也需要進一步加大。
“取消15%的醫藥品加成,勢必導致醫院收入減少,在地方補償不到位的情況下改革難以推進,這也是為什么在申報第二批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性改革試點時,只有4家縣級公立醫院申報的原因。”張健介紹,上一輪改革試點中,政府補償很不到位。如果這個問題還無法解決,或許將影響公立醫院的改革進程。
撬動人事管理體制
事實上,今年改革中還有另一個重要內容,即鼓勵創辦社會醫療機構。
據衛計委新聞發言人姚宏文介紹,積極鼓勵社會辦醫,創新人才培養使用機制也是重點。
但社會辦醫過程中,人才的需求一直無法解決。中國醫院協會副秘書長莊一強認為,民營醫療機構要盤活,去行政化體制是根本。
方來英認為,“所謂人才去行政化,就是自主權下放的問題。事實上,國家政策層面對于人才需求的政策鏈是連接著的,比如醫生多點執業政策,說的更多的是公立醫院對民營醫院的支持,其實把多點執業簡單看成為社會資本服務遠遠不夠。”
他談到,多點執業對醫生這個群體在人事勞動制度上是個突破,它帶來的直接影響是,會出現“全日制醫生”和“半日制醫生”之分,是對當前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突破。這反映的是醫院的管理是否到位,不能簡單把醫院內部的行政管理混淆為政府管理。
“一個醫生出不出去執業,醫生首先不是跟政府簽訂勞動合同,而是和院長簽,那是院長跟醫生之間的勞動合同問題。”方來英認為,如果真把多點執業搞起來,不僅能盤活醫療市場人才無法解決的問題,它撬動的將是整個人事管理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