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沙沙
“好多任務和矛盾,在一個疊加狀態里可能很難找出一個完全破解的路徑,但我們要有信心把路走下去。”
“2013年是設市31年來最難的一年,全年生產總值增長是負14%。”全國人大代表、七臺河市市長韓立華說道。七臺河是東北最大的優質焦炭生產基地、黑龍江省唯一的無煙煤生產基地,該省面積最小的地級市。
早在2012年底到七臺河市履職之初,市長韓立華對于這一資源型城市轉型將面對的困境早有預期。
七臺河,因煤而興,因煤而困……因煤種優質,1983年11月,國務院批準七臺河晉升為省轄市,從此“新興煤城”的名字開始叫響全國。然而,經過多年“有水快流”的挖掘,資源枯竭的現實,粗放開采的后遺癥,正越來越挑戰著施政者的智慧,考驗著百姓民生的切實感受。2009年3月,七臺河被確定為國家第二批資源枯竭型城市,按照資源保障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屬于衰退型。
“好多任務和矛盾,在一個疊加狀態里可能很難找出一個完全破解的路徑,但我們要有信心把路走下去。”韓立華說。
轉型迫切
據了解,歷史上,七臺河先有礦區后有城市。新中國成立時,這里只是黑龍江省勃利縣的一個區,以農業生產為主。這里曾經只有一個鐵匠鋪,還有個燒缸的作坊。七臺河礦區的煤炭就發現在缸窯溝。
1954年冬,七臺河缸窯溝原發村的燒缸窯工在打獵時發現一只狐貍,一直追到狐貍洞,在狐貍洞發現了露頭煤。自此,老一代曠工開始了“頭頂藍天,腳踏荒原”的挖煤歲月。而關于“火狐出洞,烏金問世”的故事也一直在七臺河流傳。
因煤而生后,1965年國務院批準成立七臺河特區,1970年七臺河特區改為七臺河市。20世紀80年代中期,七臺河礦區開動了一業為主、多業并舉發展的引擎。1983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七臺河晉升為省轄市,當時全市總人口還不足30萬。
有報道稱,2011年,七臺河煤礦和相關產業創造的GDP占到規模以上工業的78.3%,稅收占全部稅收的82.3%,就業占到了城鎮就業的88.1%。
然而,轉瞬之間,新型煤城迎來了枯竭,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末,全市煤炭資源探明儲量只有18.5億噸,可采儲量僅有6.7億噸,支撐著煤城發展的龍煤集團七臺河公司只能維持20年左右,地方煤礦則平均開采能力不足10年。
“平均算起來不到20年的時間就是要耗盡了。對于一個需要轉型的城市來說,20年是一個不長的時間。”韓立華說,在20年煤炭資源枯竭大限面前,七臺河能做的只能是“只爭朝夕”,“緊迫性非常強”,由于2013年整個煤炭市場的下行趨勢,國內煤焦市場持續低迷,七臺河的經濟形勢更是雪上加霜。
民生困局
談到衰退型資源型城市轉型的阻力,韓立華最擔心的是百姓的就業問題。
“僅去年我市地方煤礦就有近3萬工人下崗,近10萬人口的家庭受到影響。而且越來越多的煤礦工人失業是我們轉型的必然趨勢,這些礦工長期從事煤炭行業,勞動技能單一,文化水平不高,再就業十分困難。”
理性的數據揭示了七臺河所經歷的陣痛。為了保住就業這個民生之本,2013年,七臺河舉辦各類技能培訓班 200多期,培訓下崗失業人員近萬人。同時,出臺《鼓勵非公經濟發展促進全民創業的若干意見》,設立中小微企業發展種子基金。
而棚戶區改造也是韓立華的一大心病。
原來,像許多資源型城市一樣,由于煤炭開采的特點,城市大面積地段下沉、塌陷,迫使城區另選新址建設。
“七臺河的煤礦開采歷史已經50多年了,工礦區的棚戶區非常多,生活基礎設施也不完備,我們就想把棚戶區的居民逐漸地搬遷出來,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
據了解,七臺河煤礦棚戶區改造工程總建設任務為360萬平方米5.7萬套,完成建設任務需要資金100余億元,除了國家和省配套資金18億元外,其余資金都需要地方政府自籌,要實現棚戶區居民“住有所居”,存在著巨大的資金壓力。
除此之外,多年資源開采遺留的城市基礎設施老化和生態環境破壞等問題長期累積,造成城市整體承載功能嚴重滯后,尤其是城市供水、供熱、供氣、垃圾和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改造壓力巨大。
“我市已發生兩次重大供水危機。”韓立華憂心忡忡地說。如何解決這些民生難題,他認為其根本在于資金瓶頸,解決這些問題的唯一辦法就是成功地實現經濟轉型,經濟發展上去了,民生困境自然迎刃而解。
搭建框架
“我履職的一個核心就是如何讓城市發展一些替代產業。”談到建立如何建立產業格局,韓立華坦言壓力不小。“從世界范圍來看,資源型城市轉型成功的例子屈指可數,失敗的例子卻比比皆是。”
他介紹道,近兩年,七臺河市委市政府提出“依托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的發展思路,堅持做好“煤”和“非煤”兩篇文章。
“繼續在煤上做文章,挖掘主導產業的潛力,把煤炭精深加工產業鏈做長。比如轉冶金焦為化工焦,開發煤焦油、甲醇下游筑路瀝青、醋酸、二甲醚等精細煤化工項目,以鏈條的延伸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據悉,2013年,七臺河推進了兩個30萬噸煤焦油深加工項目,2014年將繼續推進30萬噸芳烴、煤氣制天然氣項目。
與此同時,在“非煤”這篇文章上,根據七臺河的條件和優勢,依托經濟開發區、再生資源利用產業園區、木制品產業園區、綠色食品產業園區等四個非煤工業園區,大力發展新材料、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木制品、機械制造、綠色食品等產業,不斷壯大非煤替代產業集群。目前,伊普潤滑油、雙葉家具、嘉寓門窗、德彩光電等一批節能環保、市場前景好的非煤項目。
“這些新的現象會立竿見影提升七臺河整體經濟走勢、改善百姓嗎?”
面對記者的提問,韓立華說,“一個具有支撐作用的替代產業體系的形成決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不在任內’,我能做到的,就是出發好,搭建好轉型的框架,然后一棒一棒接下去。”
他認為,按照七臺河非煤工業比重平均每年上升兩個百分點的形式,到2020年,將基本形成支撐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非煤產業占據主導地位,空間布局集約優化,生態環境得到根本改善。
談到期盼的政策扶持,韓立華建議,如果國家在資源型城市的財稅體制改革上考慮到這些城市的特殊性和今后發展的資金需要,在稅收分成上,能給予資源型城市更多的一些留成比例,對城市轉型發展上、改善民生上會更加有利。
“這是我作為一個資源型城市的市長所期盼的一個方向。”韓立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