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一力
超級“驢友”之孔子
生活時代:春秋時期
出行目的:周游列國
出游故事: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袓上為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公元前497年,正值春秋末期“禮崩樂壞”的變革時代。孔子因和當時魯國國君政見不合、郁郁不得志而離開魯國。為實現其政治理想,孔子歷時十四載,周游了宋國、陳國、蔡國、楚國、齊國、衛國、曹國、鄭國、杞國等。
點評:五十多歲的人了,還跋山涉水周游列國,顯然不是為了游山玩水。他的征程,是懷著大抱負啊!所以說,孔子的出游堪稱是一次偉大的思想文化之旅。
超級“驢友”之張騫
生活時代:西漢
出游目的:出使西域
出游故事:張騫(約公元前164—公元前114),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陜西雀城固縣)人。官至大行,封博望侯。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奉漢武帝命出使大月氏,相約夾攻匈奴。他越過蔥嶺,親歷大宛、康居和大月氏、大厘等地。元朔三年(公元前126)方歸漢,在外共十三年。途中曾被匈奴扣留,前后達十一年。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又奉命出使烏孫,并派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地。
點評:作為“跨國驢友”的鼻祖,張騫不僅給我們帶回了核桃、葡萄、石榴等植物,以及大宛的汗血馬等,而且,他超強的”自救”能力堪稱“驢友”楷模——幾次被抓都沒向皇帝喊救援,而是成功逃脫。風餐露宿算啥?能“自救”才是真本事啊!
超級“驢友”之司馬遷
生活年代:西漢
出游目的:考察采風
出游故事:司馬遷(公元前145—公元前90),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字子長,夏陽(今陜內韓城)人。從20歲開始,司馬遷的游蹤就遍及祖國的大江南北,尋幽探古、考察風俗、采集傳說。他曾漫游到汨羅江畔,在當年屈原投江自沉的地方高聲朗誦屈原的詩。回到長安以后,他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隨皇帝到過平涼、崆峒,又奉命去了巴蜀,他到的最南邊的地方昆明。讀了萬卷書,走了萬里路,彪炳千古的《史記》就是在如此艱辛的旅程中孕育而生的。《史記》曾被魯迅稱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點評:盡管司馬遷的志向不是職業“驢友”,而是優秀的史官,但其“驢友”生涯乃是司馬遷成功完成《史記》必不可少的積淀。
超級“驢友”之謝靈運
生活年代:東晉
出游目的:探奇覽勝
出游故事:謝靈運(385—433),詩人。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移籍會稽。幼時寄養于外,族人因名為客兒,世稱謝客。晉時襲封康樂公,故稱謝康樂。入宋,曾任永嘉太守、侍中、臨川內史等職。他常常呼朋喚友,出入于山水之中探奇覽勝。其詩大都描寫會稽、永嘉、廬山等地的山水名勝,開創了文學史上山水詩一派。他發明了一種人稱“謝公屐”的登山鞋,也就是一種有齒木屐。上山時去掉前齒,下山時去掉后齒。后來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一詩中還曾提到過這種鞋:“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
點評:謝靈運之所以被公認為超級“驢友”,不僅因為他一輩子酷愛登山,還在于他不斷發明”驢友”裝備。除了 “謝公屐”,他還為自己設計了登山服,將衣服寬大的袖口改小,將肥大的褲子改為束腳褲,可謂最注重裝備的“驢友”。
超級”驢友”之酈道元
生活年代:北魏
出游目的:覓水尋渠
出游故事:酈道元(約470—527),北朝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字善長,范陽涿縣(今河北涿州)人。酈道元少年時就愛好旅游,一生足跡遍及今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安徽、江蘇、內蒙古等地。不過,他的旅游與眾不同。每到一處,他都要悉心勘察水流地勢,了解古今水道的變遷情況,并閱讀大量古代地理學著作,通過古今對照發現變化。為此,酈道元以《水經》為藍本,以作注的形式撰寫了長達四十卷的《水經注》。其內容不僅包括了全國各地的地理,還記述了一些國外的情況,涉及朝鮮、越南、印度、伊朗、俄羅斯以及蒙古沙漠等。
點評:酈道元的”正差”原本是當官,而且當得非常出色,執法清正、平定叛亂、不懼權貴。可他更癡迷于”覓水尋渠”當”驢友”。不過也多虧了他的這種業余愛好,留給了后世—部永垂不朽的《水經注》。
超級”驢友”之玄奘
生活時代:唐朝
出游目的:西天取經
出游故事:玄奘(約602—664),唐代著名高僧。本姓陳,名祎,法名玄奘。出生干洛州堠氐縣,出家后遍訪佛教名師。因感各派學說分歧,難得定論,玄奘決定赴天竺學習佛教。太宗貞觀三年(629),玄奘從京都長安出發,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于抵達天竺國。玄奘游學于天竺各地,鉆研佛教典籍,歷時十余年。譯出經、論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貞觀十九年(645)回到長安,長途跋涉十余萬里。撰有《大唐西域記》等。
點評:玄奘不是歷史上第一個當“驢友”的出家人,卻是影響力最大的一個。這不僅是因為他佛學造諧深厚,還因為他受到了吳承恩的青睞,一本《西游記》讓他名垂千古。但也有遺憾,被本來輔佐他去西天取經的大徒弟孫悟空搶走了不少風頭,“孫行者”一路上降妖除怪,使他這位師傅成了最笨的“驢友”。
超級“驢友”之李白
生活年代:唐朝
出游目的:吟詩作賦
出游故事:李白(701—762年),唐代浪漫主義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出生于西域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李白25歲時出川辭親遠游,經成都、峨眉,乘舟東下。緊接著又東出三峽,見到了唐玄宗前往泰山舉行封禪儀式的浩蕩隊伍,大開了眼界。后來又感受到了十里揚州的富庶和長安的富貴與威嚴。離開京師后,一路東行,來到東都洛陽,與杜甫第一次相遇……此后數年,他南下宣城,北游幽州,一邊在大唐漫游,一邊吟詩作賦。
點評:李白一生行走四方,踏遍祖國的名山大川,要是現在得花多少錢?據說,當年李白并無固定收入,他的”驢資”何來?要么像有些歷史學者考證的,李白經商;要么就是大唐的旅游成本太低啦!
超級“驢友”之徐霞客
生活年代:明朝
出游目的:訪山問水
出游故事:徐霞客(1586—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明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偉大的地理學家。徐霞客幼年好學,博覽圖經地志。22歲那年,他頭戴母親做的遠游冠,肩挑簡單行李離開了家鄉。因見明末政治黑暗,不愿入仕,專心從事旅行,足跡所到,燕、晉,云、貴、兩廣。三十多年里,游歷了十六個省。東到普陀山,西到騰沖,南到南寧,北至薊縣盤山,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徐露客旅途中備嘗艱險。其觀察所得,按日記載。他死后,季會明等整理成頗具地理學價值和文學價值的《徐霞客游記》。徐霞客對石鼓山和石鼓書院的詳盡記述,為后人修復石鼓書院提供了珍貴的史料。
點評:當一天”驢友”并不難,難的是當一輩子“驢友”。作為一位職業“驢友”,徐霞客不畏艱難、風餐露宿,被“驢友”尊稱為“游圣”名副其實。
超級“驢友”之鄭和
生活時代:明朝
出游目的:七下西洋
出游故事:鄭和(1371—1435年),明宦官、航海家。本姓馬,小名三保。回族,云南昆陽(今并入晉寧)人。祖與父都到過伊斯蘭教圣地麥加,幼時就對外洋情況有所了解,明初入宮做宦官。永樂三年(1405),鄭和率水手、官、兵二萬七千八百余人,乘“寶船”六十二艘,遠航西洋(今加里曼丹至非洲之間)。1407年經印度西岸折回。以后又屢次航海,二十八年間,七次揚帆遠洋,經三十余國,最遠曾達非洲東岸。所乘的船,大的長四十四丈四尺,闊十八丈,可容一千人。他的航行比西方哥倫布、達·伽馬等的航行早半世紀以上。鄭和最后一次航行時已經60歲,回國后不久即病逝。
點評:鄭和不僅完成了七次遠航的壯舉,而且每到一地,都以瓷器、絲綢、金銀等物換取當地特產,南洋各地至今還保留著不少有關鄭和的遺跡。隨行人員馬歡著《瀛涯勝覽》、費信著《星槎勝覽》、鞏珍著《西洋番國志》,記述航行中的見聞,都很有價值。
超級“驢友”之朱彝尊
生活年代:清代
出游目的:尋古探幽
出游故事:朱彝尊(1629—1709),清代文學家。字錫鬯,號竹詫,浙江秀水(今嘉興)人。康熙時舉博學鴻詞科,授檢討,曾參與纂修《明史》。通經史,能詩詞古文。詩與王士禎齊名,時稱“南朱北王”。受清兵南下影響,朱彝尊28歲之后出游他鄉,往南到過廣州,往西去過太原,往北到了京津,足跡遍及半個中國。此后,朱彝尊回到北京。在北京南城海柏胡同十六號居住時,常常是一個人騎著毛驢走街串巷,訪古探幽,完成了共四十二卷的《日下舊聞》一書。此書詳細記載了京師的地理沿革、典章制度及逸聞舊事,是當時最大、最完備的一部北京地方志。乾隆三十八年(1773)乾隆皇帝下令重新修訂增補,此書最終成為一百二十卷的《欽定日下舊聞考》。
點評:“日下”一詞出自唐初詩人王勃的《滕王閣序》中:“望長安于日下”。“日下”即京城之意。朱彝尊一個人編寫《日下舊聞》,其艱難可想而知。他不算走得最遠的“驢友”,卻是一位最勤奮的“驢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