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愛軍
(撫寧縣石門寨學區淺水營小學,河北 撫寧066300)
掌握數學語言是順利地、有成效地進行數學學習活動的重要基礎之一。作為教師應把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和數學知識的學習緊密地結合起來,將它看成是數學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才能更好地鍛煉學生思維的條理性、邏輯性和準確性。 在教學中我深深體會到數學語言的重要性:
數學語言的簡練是追求深刻、樸實、精練的語言傾向。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用盡可能少的話語來傳播盡可能多的信息,表達豐富的內涵。 兒童具有很強的模仿力,教師的數學語言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數學語言。 所以教師的語言力求用詞準確、簡明扼要、條理清楚、前后連貫、邏輯性強。 教師可以用和藹的、親切的目光去捕捉學生的視線,使個個學生都能感到老師在注意自己;教師可以用嚴肅和警告的目光去批評違紀的同學,與大聲訓斥相比,這種無聲的批評,學生更容易接受,并且不影響其他同學的注意力。 在課堂教學中,若沒有手勢,教學就很冷漠死板。 手勢使用得當,可以增強語言力度,給課堂增添活力,教室畢竟與舞臺不同,無須刻意追求形式,不要過多地重復同樣的手勢,以免學生感到乏味。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語言素養,通過教師語言的示范作用,對學生的初步邏輯思維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響。幽默、風趣的語言是課堂教學的潤滑劑。培養一定的幽默感和教育機智是調節師生情緒狀態所不可缺少的有效方法。比如:在教學《小學數學》 乘法運算定律的簡便運算時:48×25=? 我教給學生的一種算理:48×25=12×(4×25) 是根據學過的把一個數分解為兩個數的乘積,再運用乘法結合律。 我講述后,又請幾名學生復述這種算理并且出了幾題類似的題目讓學生自己說。 接著再問,還有沒有其它的解題方法呢?既讓學生鞏固這種算理,又再次給學生提供語言訓練的機會,轉為學生講,老師聽的輕松氛圍而且還發展了學生的思維(還可以用乘法分配律:(40+8)×25)。 又如:我在教學《周長的認識》時,就如何測量“圓的周長”時,讓學生展開討論,有的學生提到用量腰的方法量。這時我說了一句:“用軟尺拿來圍,聰明! 硬的不行就來軟的。 ”簡簡單單的一句話,點到了問題的關鍵點,而且非常形象,學生會不掌握嗎?
操作是學生動手和動腦的協同活動,是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的有效手段,而語言是思維的外化,是思維的物質形式,知識的內化與相應的智力活動都必須在伴隨著語言表述的過程而內化,因此,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動手操作。 在指導學生動手操作時,要注意多讓學生用數學語言有條理地敘述操作過程,表述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把動手操作、動腦理解、動口表達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促進感知有效地轉化為內部的智力活動,達到深化理解知識的目的。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為了使學生透徹理解分數的概念和意義,可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折、看、涂、想、說”進行。 折:讓學生用一張紙折成均勻的四份;看:引導學生觀察,①多種不同的分法;②一共分成幾份?③每一份的大小怎樣? 涂:涂出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想:出示涂色的紙,思考怎樣用分數表示? 說:讓學生用數學語言表述自己想的過程?分數的意義是怎樣表述的?等等。這樣,通過動手操作引發思維和用數學語言表達,不僅加深了對分數的意義的理解,還可以檢查學生掌握新知識的情況,同時也培養發展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應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為學生多創造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些活動的空間,多一點表現自我的機會,多一點體嘗成功的愉快,真正做到“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而教師則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小組討論是課堂中常用的一種方式。在每個小組中選出小組長、記錄員等,當學習中有疑難時,便可請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討論,討論后請一名代表交流。這樣做,可以使每一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也有聽別人說的機會;既有面對幾個人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又有面對全班同學說的機會。 學生為了表達本組的意見,更加主動地思考、傾聽、組織,靈活運用新舊知識,使全身心都處于主動學習的興奮中,同時也增加了課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別是新授課時,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 需要用語言及時地總結。 如各數之間的化法:2 米6 厘米=( )厘米,可讓學生敘述:2 米就是200 厘米,200 厘米加上6 厘米等于206 厘米。簡單的兩句話,通過同桌間的互相交流,使學生掌握思路,并能舉一反三,靈活運用。 而班級中的學習困難生,也可在同桌的帶動下,逐步學會敘述,正確地解答。 小學生雖然表達能力有限,但只需正確引導,學生便能正確地概括。如在學習了小數的大小比較之后,課堂小結時,我問學生:“通過這堂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在回憶整理之后,紛紛舉手發言,而且連平時不愛說話的和一些后進生也很積極。有些學生話雖簡潔,卻抓住了本節課的學習重點,不僅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也發展了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經常進行有目的的課堂小結,可以提高學生的分析,概括、分類等邏輯思維能力,達到智能并進,全面育人的目的。
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是正處于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教師要注意在教學中以趣味性的教學語言把學生的注意力保持在聽課上。教育家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這就揭示了激發學習興趣的重要性,教師要根據學生心理特點,運用有趣的教學語言,寓教學于趣味之中。 合理地設計引導思維,激發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興趣。 趣味性教學語言的啟發,讓學生發現規律的同時也飽嘗成功的樂趣,從而產生理想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分數的初步認識時,為了讓學生牢記寫分數時分子分母的位置,它們究竟誰應該寫在分數線上面,誰應該寫在分數線下面,讀分數又應該先讀誰再讀誰? 我是這么教的,我把分母比作母親,分子比作兒子,因為母親年齡大了,腿腳不便就應該住在樓下,兒子就住樓上;又因為先有了母親才有兒子,所以應該先讀分母,再讀分子。這樣運用風趣幽默的語言把枯燥的概念教學擬人化,不僅使學生更容易記住記牢,還活躍了課堂氣氛,并在教學中滲透了尊敬長輩的思想,起到了教書育人的效果。
總之,教師要不斷地追求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具有較好的語言修養,就一定能把教學搞得生動活潑,情趣橫生。 而數學語言的培養是教學工作中一項長期的任務。 它使學生獲得數學交流的機會,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樹立學習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1]張楚廷.數學教育心理學[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