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紅
(秦皇島市海港區(qū)西港路小學,河北 秦皇島066001)
小學《品德與社會》是小學階段對兒童進行德育的主要課程,它以態(tài)度、情感和行為的改變?yōu)橹饕繕?。著名教育家布魯納說過: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思想品德課教學,是否真正走向素質(zhì)教育,其重要標志是引導學生主體參與教育過程的程度。 在教學中,我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的認知特點,盡情為學生安排充實、豐富的活動,給予充分表現(xiàn)的機會,不斷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讓他們在自主探究、自主發(fā)現(xiàn)、自行判斷、共同評價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惡,加速道德認識的內(nèi)化,促進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
“課堂雖小,意義卻大,它使我們一步一步找到自己,成為自己。 ”(劉鐵芳語)。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得知識、超越文本、體驗情感、形成新的知識的過程是一個意義生成的過程,因此,課堂教學是一個不斷追求個體文化新生命、達成個體創(chuàng)新的意義生成的世界。例如在《我想要我能要》,有關星星和爸爸媽媽逛商場吵著買東西的一段情節(jié),就可以讓學生以模擬的百貨商店為背景, 由學生來扮演爸爸媽媽和星星,雙方都試圖說服對方。讓學生演了后評,評了再演。這樣在評演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言行,認識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間的區(qū)別、差距,加上老師的點撥和激勵, 學生的道德認識不知不覺內(nèi)化為學生的行動而外顯出來。 再如教學《父母的疼愛》一課時,可以讓學生來扮演自己的父親或母親是怎樣關愛自己的。以劇本的形式,進行親身體驗,學生有如身臨其境之感,充分體會到父母之愛的偉大與無私,深切地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互動,從而使學生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的想法油然而生。再如上網(wǎng),這是目前在學生中比較流行的一種活動方式。對于它的利弊,社會上的看法眾說不一。但在家長和老師看來,學生上網(wǎng)利大于弊,因為學生尤其是小學生自控能力差,很容易入迷而耽擱學習。 那么學生的想法呢? 是受不了誘惑還是逆反心理作祟? 以至于屢禁不止。 為此我在教學《哪些地方不能去》時,有意安排了學生辯論賽的教學形式,讓學生通過彼此的唇槍舌戰(zhàn)來充分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最后進行總結和正確引導,肯定學生積極參與的精神,表揚他們勤于思考,善于辯論,這樣在辯論的過程中,加深了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使思想品德教育落在實處。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要求 “組織兒童到現(xiàn)場觀察與當事人交流,使兒童對所關注的問題能通過親身體驗,獲得直觀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 ”同時強調(diào)再調(diào)查活動中,“要指導兒童用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記錄,對調(diào)查進行總結、歸納并相互交流”。因此,品德與社會的教學空間也不應局限于學校和課堂。學生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走出教室,走進自然、社會,走進沸騰的生活,參與社區(qū)和社會實踐活動,以獲取直接經(jīng)驗,發(fā)展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識和能力,使學生人格不斷臻于完善。 我在教學《追根尋源》的主題活動時,組織學生從生活周圍,書報、雜志、互聯(lián)網(wǎng)、電視、廣播中,了解并收集相關資料,引導學生探究歷史,探究我們的生活中許多事物的來龍去脈,同時體驗和感悟我們祖先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 在盡可能地通過建立現(xiàn)實和歷史的結合點,讓學生拉近現(xiàn)實和歷史距離的同時,我們也通過中外比較的形式,讓學生在比較與聯(lián)系中認識到我國的文化特色,從而進一步產(chǎn)生對文明古國的認同?;顒忧?,我向?qū)W生提出調(diào)查活動的目標:①查找有關反映原始社會人們生活的故事、傳說、資料。 ②以“走進遠古時代”為主題,全班將收集和整理的資料、故事進行表演、交流。 ③出示圖片,刀更火種,人拉犁,車拉犁——讓學生觀察人們的耕作時怎樣一步一步進步的,也可以以此為研討主題,讓學生進一步查找資料,進行探究。④讓學生結合本地情況,了解本地人們還有那些有關種植和養(yǎng)殖方面的經(jīng)驗總結。 ⑤學生以小組或自由結合組為單位,結合自己所調(diào)查和查找的資料,共同研討應怎樣向世界介紹中國的飲食文化,推薦哪些食品,講解那些食品中的事故等。⑥查找中西方食文化進行比較;活動中,學生置身與具體的場景,感受到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激發(fā)學生對祖國文化的興趣。 有的學生試著用石塊敲打制作石器工具;用木棍試著模仿古人鉆木取火;用一些舊牛皮紙,報紙等試著做遠古人類穿的衣服等;有的當“小記者”與周邊居民進行“焦點訪談”;有的當“攝影記者”,拍下了一張張照片,進行分析。 在教學中,運用課內(nèi)外相結合,如與班隊會相結合,與舉辦專題講演、故事會、營火晚會相結合,還可以舉辦夏令營,走出去請進來等結合。使我們品德與社會課成為一個平臺,學生在這平臺上大顯身手,展示自我的選擇性。 使得這個平臺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基石,由于有了學生親身體驗與實踐,開拓學生的視野,激發(fā)學生愛國主義的情感,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行成。
在教學活動中, 我們要善于聯(lián)結課堂內(nèi)的生活與課堂外的生活,教學應從課堂生活拓展到兒童的學校、家庭和社會生活,最大限度地、立體地整合各種教育資源。 要讓學生積極地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并通過活動不斷豐富和發(fā)展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陶行知說“社會即學校”,要“在生活中找教育”。 學校課堂上、教材上的內(nèi)容畢竟是有限的,必須拓寬到社會上去,讓學生去接觸社會,學生才會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我們要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走進社會、體驗生活,在活生生的現(xiàn)實生活中,在真實豐富的情感體驗中,進行自我教育。 如教學《保護環(huán)境》中,在課前調(diào)查時,學生發(fā)現(xiàn)環(huán)境污染特別嚴重:村民都把垃圾倒在垃圾桶外、河沿上;河水中不時可看到塑料袋、泡沫浮子、污柴油等,河水呈暗黑色,散發(fā)著臭味……要改變這些現(xiàn)狀,靠我們的孩子是力所不能及的。 怎樣才能讓學生所掌握的觀點不是紙上談兵呢?我們學校聯(lián)合周邊村干部,開展了“碧水”行動。帶領學生再次實地考察污染情況,掌握第一手資料,探尋導致污染的各種原因;想想提高環(huán)境整潔的方法,并設計出實施方案。正是在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導下,把兒童與其真實的社會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有意識地把兒童帶回到真實生活中,去觀察、感受、體驗、分析、反思他們的生活,使我們的品德教學能更加貼近兒童的生活,體驗回歸生活、高于生活、引導生活的理念,實現(xiàn)品德教育的最終目的。
總之,《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fā)展兒童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和主體人格,尊重孩子的體驗,重視對孩子的行為導向,把思想品德教育落實在實處。 因為只有知識、經(jīng)驗、美好的情感,乃是智慧才是真正的人生獲得。 這才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終極目標。
[1]呂小萍.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有效性教學探討[J].教育革新,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