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新
(秦皇島市海港區慕義寨小學,河北 秦皇島066004)
應用題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體現了各種數學知識的綜合運用,具有一定的難度。 因此,在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全面提高小學生的應用題解題能力。
學習數學最終目的就是要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教師要千方百計地創造生活情境, 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研究、探索,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不但可以幫助學生增進對知識的理解,了解知識的價值,而且可以增強學生學習和應用數學知識的信心。例如,在講授“利息”的知識點后,我安排了這樣的課外作業“自己做一次小小會計員”,讓學生去銀行了解現在的利率,然后讓他們把積攢的零用錢存起來,怎樣存最合算?這樣的作業學生極有興趣。 在這一系列的調查、分析、計算、反復比較的實踐中,學生對利率、利息這一知識的理解更為深刻。 而且此次活動.還可以是對學生不亂花錢的思想教育,實現教知識和育人的統一。 例如:對分數應用題中乘除法意義的理解是解答分數應用題的基礎知識。 對于這樣的基礎知識,教學上教師就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深入理解。 如:“弟弟比哥哥矮1/6,弟弟是哥哥身高的()/()?”我首先讓學生根據題意(即條件、問題),用線段圖或實物表示出來,然后根據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列出算式,得出結果。 在學生深入理解數量關系的基礎上, 對于中等以上的學生我還讓他們進一步分析、推理,進行如下聯想:弟弟比哥哥矮1/6,哥哥比弟弟高1/5,弟弟是哥哥身高的5/6,哥哥是弟弟的6/5 倍,弟弟是兄弟倆身高之和的5/11,哥哥是兄弟倆身高之和的6/11。 這樣聯系實際的教學,將學生在課堂中學到的知識返回到生活中, 又從生活實踐中彌補課堂內學不到的知識。 自然滿足了學生求知的心理愿望,產生了強烈的教與學的共鳴,同時在生活實踐中學會了解決問題。
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是培養小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渠道。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的運算相對來說較為復雜,主要是加、減、乘、除的綜合運算。在解題過程中,理清解題思路是成功解題的前提條件,而理清解題思路的過程就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的過程。 例如:李明非常喜歡看漫畫,最近他剛買了一本漫畫書,每天看20 頁,3 天就看完了。 后來,李明把漫畫書借給王強看,如果王強每天看15 頁,問他多少天可以看完? 解析:從李明每天看20 頁,3 天看完,我們可以得到這本書一共有20×3=60 (頁); 王強每天看15 頁, 看完這本書需要60÷15=4(天)。通過審題,我們可以發現這是一道有關“歸總”問題的應用題,數量關系是:分——總——分。 根據這種關系,可確定這樣的解題思路:分——總——分。 首先,求出書的總頁數。 其次,根據王強每天讀的頁數,即可求出王強讀書的天數。 因此,在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為此,至少要做到二點。一是指導學生理清解題思路,掌握解答應用題的基本規律。 二是通過應用題的練習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例如教師可在課堂上讓學生做應用題的練習,只要求學生說出解答這些應用題的思路,暫不要求具體的求解運算,以集中精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使學生快速形成正確的解題思路。
要想使數學素質教育目標落到實處,有效提高小學數學應用題的教學水平,那么就必須重視數學閱讀。第一,讓學生讀題后能夠逆向思維找出數量關系。 因為同類型的題解法可能不同,但是數量關系是相同的。 如倍數應用題“小紅的年齡是小強的2 倍”,逆向思考就可以寫出“小強的年齡×2=小紅的年齡”這一關系式,然后根據乘除法各部分的聯系準確地選擇方法,肯定不會出錯。 第二,注意找出題中的關鍵詞。在應用題的解題過程中,關鍵詞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往往沒有注意到某個字的存在, 把本不應該錯的題目做錯了,所以在讀題時一定要要求學生圈出題中的關鍵詞。養成認真、細心的閱讀習慣。 如有這樣一題:小麗和6 個小朋友共做42 朵花,平均每人做幾朵? 這個題目的關鍵詞就是“小麗和6 個小朋友”,學生通過仔細地閱讀知道這里有個隱含條件就是一共7 個小朋友,解答的準確度就提高了。 如:李師傅計劃做820 個零件,已經做了4 天,平均每天做50 個,其余的6 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個? 分析方法是從問題入手,尋找解決問題的條件。 即:①要求平均每天做多少個,必須知道余下的個數和工作的天數(6 天)這兩個條件。 ②要求余下多少個,就要知道計劃生產多少個(820 個)和已經生產了多少個。 ③要求已經生產了多少個, 需要知道已經做的天數 (4 天) 和平均每天做的個數(50個)。在復習過程中,我注重要求學生把分析思考的過程用語言表述出來。學生能說清楚,就證明他的思維是理順的。既要重視學生的計算結果,更要重視學生表述的分析過程。
在解題時,許多學生不清楚怎樣解題,遇到練習過的類型能解答,新類型就無從下手。究其原因,就是學生沒有掌握正確的解題方法,一味地模仿。 因此,在教學中,教給學生正確的解題方法,是學生靈活解題的關鍵。 常用的解題方法有分析法和綜合法。 所謂分析法就是由題目問題入手,應知道什么條件,如果條件沒有直接出現,再問要求這個條件,需知道什么條件,這樣逐步推理,直到所需條件都能從題目中找到為止。例如:植樹節,三(1)班植樹200 棵,三(2)班比三(1)班多植樹20 棵,兩個班級一共植樹多少棵? 指導學生口述,要求兩個班級一共植樹多少棵? 根據題意必須知道哪兩個條件(三(1)班植樹棵數和三(2)班植樹棵數)?題中列出的條件哪個是已知的(三(1)班植的),哪個是未知的(三(2)班植的),應先求什么(三(2)班植的200+20=220)? 然后再求什么(兩班一共植樹多少棵,200+220=420)? 綜合法是從應用題的已知條件出發,把兩個有關聯的數量放在一起,提出能解決什么問題,再選擇兩個已知數量(所求出的數量這時就成為已知數量),又提出可以解決問題,一直到求出題目問題。 如上例,引導學生這樣想:已知三(1)班植樹200 棵,三(2)班比三(1)班多植樹20 棵,可以求出三(2)班植樹棵數(200+20=220),有了這個條件就能求出兩班一共植樹多少棵? (200+220=420)。 通過上面題的兩種解法可以看出,不論是用分析法還是用綜合法,都要把應用題的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結合起來考慮,所求問題是思考方向,已知條件是解題的依據。
總之,應用題既是小學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還是學生在解題和應用中較易出錯的題型。 學習和解答應用題,不僅能培養小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對其今后發展大有裨益。
[1]張天孝.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