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慶華
(畢節職業技術學院 教育科學系,貴州 畢節551700)
幼小銜接是指“幼兒園與小學根據兒童身心發展的階段性和連續性規律及兒童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做好兩個教育階段的銜接工作,使兒童順利適應小學學習生活,并為其今后的發展打好基礎”。[1]
小學教育屬于基礎教育,幼兒園教育屬于啟蒙教育,二者之間存在質的差異,主要表現為:①學習環境不同:幼兒園是游戲化的教學環境,活動室、盥洗室、睡眠室一般情況下是連為一體,以方便對幼兒保教活動的開展,活動室布置豐富多彩,設置多個開展區域活動的區角,還有各式玩具,戶外游戲設施多。而小學教室課桌擺放嚴肅整齊、墻面布置較為單調,游戲設施少。②學習制度不同:幼兒園施行保教合一的教學制度,課堂教學以游戲為主,時間短,出勤寬松,教師負有照顧幼兒生活的保育任務。小學則要求小學生生活自理,課堂教學時間嚴格,游戲時間少,出勤嚴格。③師生關系不同:幼兒園教要求教師和幼兒之間建立起親密和諧的師幼關系以實現保教目的,小學教師與學生之間是真正的師生關系,教師較少關心學生生活,主要任務是教學。④主要活動方式不同:幼兒園教學以游戲為主,不允許有各種形式的考試。小學則以課堂教學為主,傳授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有考試和家庭作業。⑤教育要求不同:幼兒在園沒有壓力,學習的是粗淺的知識經驗。小學教育屬于義務教育, 班主任和授課教師對學生提出了明確的教育要求,教育部明確規定班主任有權批評學生。[2]⑥社會的要求和期望不同:社會對幼兒的要求是身體得到健康成長,潛能得到開發,為今后的成長和學習打下基礎。 而對小學生有較高的期望,家長和老師開始注重學生學習成績,考試分數顯得越來越重要。 正因為小學與幼兒園存在著顯著差異,很多幼兒入小學后都面臨一系列的不適應問題,表現為:不能完成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面對突如其來的讀、寫、算要求,剛入學小學生感到壓力大,出現一些不良情緒,畏懼逃避學習,懷戀在幼兒園的生活;不適應小學嚴格的紀律要求,課堂上不能認真聽講,容易開小差,擾亂課堂紀律,對老師的紀律要求反感,出現對抗抵觸行為;人際關系緊張,部分小學生沒有在幼兒園沒有養成與他人友好相處的技能,性格不完整,不具備主動交往的意識,在與同學相處中容易產生摩擦,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這些不適應嚴重影響到小學和生活,因此幼小銜接才顯得重要,《幼兒園工作規程》 第二十九條明文規定“幼兒園和小學應密切聯系, 互相配合, 注意兩個階段教育的相互銜接”,幼兒園實際教學中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
幼小銜接雖然在理論和實踐中都受到重視,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很容易陷入小學化的誤區。 最主要的原因來自于幼兒家長的壓力,相當多家長缺乏科學育兒知識,不懂得幼兒身心發展規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愿望迫切,錯誤的認為幼兒智力開發衡量標準就是能認識多少字、能否計算;在這一錯誤觀念的推動下,家長給幼兒園施加壓力,要求幼兒園教小學學習內容,幼兒園若不滿足家長要求,家長就設法把幼兒轉到搞小學化教育的幼兒園,部分幼兒園迫于壓力迎合家長要求。由于小學化教學效果外顯,家長容易看到,而科學的幼兒園教育效果內隱,家長不容易看到,為了取悅家長,許多幼兒園也愿意搞小學化。 部分條件差的幼兒園資金不足,設施不完善,玩具材料不足,無法開展各項游戲和戶外活動, 轉而進行較少需要游戲設施的小學化教學。 部分幼兒教師專業能力不強,不具備嫻熟的音樂、舞蹈、美術等必備技能,不能開展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
小學化主要表現為:①采用小學的管理制度要求幼兒。 幼兒園管理制度較為寬松,入園時間不作硬性規定,課堂上可以喝水如廁,保育活動占了很大比例以促進幼兒身心和諧全面發展;小學化管理則對幼兒各項活動作了硬性限制,要求幼兒課堂上正襟危坐、不允許玩小動作、絕對服從老師等。 ②改變幼兒園課程內容設置,開展分科教學。 幼兒教育專家陳鶴琴民國時期創立的“五指課程”理論被現代幼兒園沿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 將幼兒園教育內容劃分為健康、 語言、社會、科學、藝術,幼兒園要圍繞這五大領域開展保教活動,而實行小學化的幼兒園則舉辦了“珠腦心算、計算機、英語、鋼琴、繪畫、書法、舞蹈”等興趣班,[3]有的干脆教幼兒語文、數學等分科課程。③采用小學的課堂教學形式。幼兒一日在園活動除了課堂教學之外還應包括戶外游戲、區域活動等多種非學習活動,小學化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比例,壓縮其他類型活動,違背幼兒身心承受力和注意力不能持久的客觀事實延長課堂教學時間。 ④用評價小學生的標準評價幼兒,注重幼兒識字數量,掌握運算程度,重結果評價,忽視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過程性評價。
小學化使幼兒背負了與年齡不相適應的課業壓力,使幼兒游戲和戶外活動時間減少,阻礙了骨骼、肌肉系統的正常生長發育,不利于身體健康成長;阻礙了神經系的正常發育,制約了幼兒智力的發展,貽害幼兒終身; 小學化的嚴格管理和課業要求忽視了對幼兒情感的培養,使體、智、德、美全面發展目標得不到實現,壓制幼兒良好個性形成;幼兒園提前教授小學內容,使幼兒入小學之后對已學過的知識喪失學習興趣,不利于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為避免小學化,讓幼兒健康成長,需從以下幾方面做起:①加強理論研究和政策宣傳。 目前幼小銜接和小學化的理論還不完整,多套教科書上的闡述不夠深刻, 有待進一步研究以形成較為完善的理論體系;幼兒園實際工作者在保教實踐中要感悟、總結規律,深化對理論的認知,提升保教水平。教育主管部門要加強宣傳幼兒教育政策,使家長改變觀念,接受科學教育觀、育兒觀,使廣大幼兒園教師自覺遵循幼兒教育規律,抵制社會上小學化需求的壓力,科學辦園。②加強監控體系建設。教育主管部門履行自身職責,在政策宣傳的同時加強監管,嚴控幼兒園辦園資質,防止和取締非法辦園,將各類幼兒園納入法制化軌道;對保教人員實行持證上崗制度,加強培訓,嚴格考核;建立長期巡視監控制度,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從制度上杜絕小學化辦園。③幼兒園自身要做好幼小銜接工作。 幼小銜接工作貫徹于全部幼兒園教育,而并非到大班后期才重視,從幼兒入園開始,教師就要注重增強幼兒體質、培養對人對事積極主動的態度、文明禮貌的品行、獨立性、愛勞動的的習慣等。 到大班后期則強化幼小銜接:學習內容上循序漸進的與小學接軌,注重專注性、持久性的培養以適應小學40 分鐘課堂時間,適當減少游戲和戶外活動時間,增加課堂教學比例,加強普通話教學,用幼兒可接受的諸如看圖說話之類的方法教授簡單常用的漢字,學習10 以內運算等。 嚴格課堂紀律,要求幼兒不能隨便說話、做小動作、認真聽講等。 活動室環境布置盡量小學化,將課桌擺放成小學教室整齊劃一的格式,減少區角,直接使用黑板,使用書包,安排值日生等。 調整作息時間,縮短午睡時間,延長上課時間,減少游戲時間。 帶領幼兒參觀小學,熟悉小學環境,旁聽小學課堂教學,與小學生開展互動交流,消除幼兒對上小學的恐懼感。開展家園合作,取得家長的配合,使家園教育保持一致,共同抵制小學化。④小學配合幼兒園做好銜接工作。小學一年級開學后前一段時間實行柔性化作息時間,課堂教學時間縮短至30 分鐘左右,增加課外活動時間,延長午睡時間等,教師多關心學生生活。
[1]朱宗順,陳文華.學前教育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85.
[2]楊雪.學前教育學.[M].鎮江:江蘇大學出版社,2013:207-208.
[3]吳玲,葛金國.幼兒教師專業成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