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進英
(江西省上饒市第二人民醫(yī)院超聲科,上饒 334000)
闌尾周圍膿腫是常見的急性闌尾炎并發(fā)癥。多數(shù)因為急性闌尾炎誤診、就診不及時或因經(jīng)濟、工作、害怕等不愿手術耽誤治療而發(fā)展為闌尾周圍膿腫,該病越來越被臨床所重視。本文主要闡述2010年以來,我院收治260例闌尾周圍膿腫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以B超介入的基礎上采用中西醫(yī)聯(lián)合治療,療效與單純西醫(yī)療效統(tǒng)計比較,取得較為理想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0年5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260名闌尾膿腫病人,其中男性150例,女性110例;年齡最大80歲,最小11歲,年齡平均為51.5歲。用電腦按單雙方式隨機分為治療組130例,對照組130例。入組條件為:①右下腹有急性痛病史;②體溫大于37.0攝氏度,有炎癥但只存在右下腹,腹膜炎為無彌漫性;③右下腹包塊明顯;④中性粒細胞占有比例上升,白細胞計數(shù)在10.0*109以上;⑤B超顯示包塊內(nèi)部有液性暗區(qū),且在B超引導下穿刺有膿液抽出。
1.2.1 B超引導穿刺方法 病人的臥式為平躺位,超聲型號飛利浦HD1-5000型。超聲測量并確定穿刺位置,取皮膚比較少且離膿腫腔距離最短,判斷膿液稀厚程度,選擇較為適宜穿刺針。抽出膿液是以熒光屏監(jiān)視為基礎,對張力過高、膿腔較大的膿腫實施立管引流。
1.2.2 治療方法 ①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組:在經(jīng)B超定位引導穿刺抽膿后,使用芙蓉散 (芙蓉葉、澤蘭、黃芩、黃柏、大黃、冰片)并以白醋或黃酒為藥引,調(diào)成糊狀外敷局部;口服闌尾清解中藥湯加減 (金銀花20g,大黃20g,牡丹皮15g,川楝子l0g,生黃芪30g,蒲公英20g,冬瓜仁15g,木香l0g,紅藤20g);靜脈滴注替硝唑、頭孢地嗪抗生素。②西醫(yī)組:在經(jīng)B超定位引導穿刺抽膿,靜脈滴注替硝唑、頭孢地嗪抗生素。
1.3 療效判定標準 治愈:患者體溫小于37攝氏度、腹痛消失、白細胞計數(shù)在10×109以下,且有正常比例的中性粒細胞,B超復查顯示右下方包塊消失;好轉:患者體溫小于37攝氏度、腹痛消失、白細胞計數(shù)在10×109以下,且有正常比例的中性粒細胞,但B超復查顯示右下方包塊仍可見;未愈:上述每項項指標都沒達到,有些炎癥甚至加重。
治療組和對照組之間總有效率、治愈率、隨訪復發(fā)率比較分析,結果顯示兩組治療方案治療闌尾及周圍膿腫有效果,但治愈率、總有效率、隨訪復發(fā)率之間存在差別,治療組總有效率為1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8%。詳見表1。
表1 兩組的療效比較 [n(%)]
診斷闌尾周圍膿腫并不困難,但要定性為膿腫或炎性包塊則是決定關鍵的治療原則。前者為腐敗成膿、為毒熱,熱重于瘀;后者瘀重于熱,以血熱所致的瘀塊。近年來,隨著科學發(fā)展,B超的發(fā)展和應用,闌尾周圍膿腫聲像圖特征有明顯表現(xiàn),不規(guī)則的腫塊邊界、不均勻的內(nèi)部回聲,混合中低回聲且有液性暗區(qū);有時膿腔內(nèi)見氣體回聲[1]。這些聲像在臨床診療有較大價值。
中醫(yī)認為闌尾膿腫是腑氣不通、熱結于腹所致。基本治則為清熱利濕、通攻下、活血化瘀。按 “急則治其標”中醫(yī)原則,闌尾及周圍膿腫的包塊即是最大的 “標”。采用單一的西醫(yī)治療闌尾周圍膿腫,療程比較長,加重了患者的疼痛及經(jīng)濟負擔,但在B超定位引導下進行穿刺抽膿,并配合中藥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消腫散結、通腹透膿之方劑組合。方中蒲公英、金銀花、紅藤有清熱解毒功效;黃芪補氣;大黃有通里攻下能力;冬瓜仁排膿逐瘀;川楝子、木香行氣止痛;桃仁散結活血;牡丹皮祛瘀、涼血、清熱,改善膿腫及其周圍微循環(huán)。外用莢蓉散清濕熱和滯、軟堅下結、攻堅破結。
總之,在治療闌尾周圍膿腫時,在B超介入的基礎上采用中西醫(yī)聯(lián)合治療明顯優(yōu)于西醫(yī)治療,是一種有效的、可供選擇的療法。
[1]何繼和.外科疾病診斷標準[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l: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