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油熱采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
郭海占 王登輝
河南油田采油二廠
河南油田某稠油熱采區塊汽竄逐年加劇,由單井單向汽竄發展到井組、區域雙向竄、面積竄。為了有效抑制汽竄,提高汽竄井組生產效果,在現場開展了井組組合調剖工藝,即對汽竄井組的油井進行調剖注汽。針對面積竄、區域竄,實施井組組合調剖工藝能夠有效封堵汽竄通道;針對汽竄井組采出程度高,實施氮氣(多元化學)輔助面積注汽工藝能夠有效地抑制汽竄,從而達到改善井組的生產效果、提高區域油井生產能力之目的。
河南油田;稠油熱采區塊;汽竄;調剖;井組;面積注汽
1.1 稠油熱采現狀
河南油田第二采油廠某稠油油田共投入井樓、古城、王集、新莊及楊樓5個油田,熱采區塊平均單井吞吐周期已達11輪次。
由于受厚油層注汽嚴重蒸汽超覆、層內或層間強非均質性、相鄰井注采過程同步注入蒸汽沿井間主流線舌進、多輪次吞吐后呈現井間熱連通或壓力連通、注采參數不合理等因素影響,汽竄影響井次逐年增加,汽竄見竄時間不斷縮短,熱采區塊汽竄逐年加劇,由單井單向汽竄發展到井組、區域雙向竄、面積竄,嚴重影響稠油開發。
1.2 汽竄治理工藝現狀
針對河南稠油油田汽竄現狀,先后研制出BSC—1、GCS—1[1]、ST—2000顆粒調剖劑以及ZWF—1、TFP—2高溫發泡劑,并且針對不同油井的治理問題,在油田礦場配套應用了顆粒、氮氣泡沫、顆粒泡沫復合調剖技術以及氮氣(多元化學)輔助面積注汽技術,在稠油熱采汽竄治理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2.1 井組組合調剖工藝
2.1.1 選井及工藝設計原則
為了有效抑制汽竄,提高汽竄井組生產效率,在現場開展了井組組合調剖工藝,即對汽竄井組的油井進行調剖注汽[2]。將油井分為Ⅰ、Ⅱ、Ⅲ類,Ⅰ類油井代表中心汽竄井,選用顆粒調剖工藝,對于厚油層和汽竄嚴重油井,優選顆粒泡沫復合調剖工藝;Ⅱ類油井代表邊部汽竄嚴重井,采用顆粒調剖工藝;Ⅲ類油井代表邊部弱汽竄井,采用氮氣泡沫調剖工藝。在注入蒸汽之前,對汽竄井進行調剖,封堵汽竄通道,注入蒸汽,迫使蒸汽轉向進入低動用區域,擴大蒸汽有效利用率及波及體積,有效提高井組生產效率。
2.1.2 應用效果
對2010~2013年井組調剖效果分析,主要在井樓油田高淺三區、六區、零區,新莊油田泌淺90區塊實施調剖,共實施41井組,增油10 688.6 t。
2.1.3 典型井分析
(1)實施背景。樓937—樓936—樓927—樓926井組是井樓油田高淺三區油井,生產Ⅳ7.8層,平均采出程度44%,汽竄井組采出程度52.3%,平均吞吐周期10輪次。
(2)存在的問題。樓937井組汽竄嚴重,有11條汽竄通道,呈面積竄,為了有效封堵汽竄,決定實施井組組合調剖工藝。
(3)方案設計。井組方案設計詳見表1。

表1 樓937—樓936—樓927—樓926井組方案設計
(4)效果分析。井組調剖后,汽竄通道有效封堵,日均單井產油提高了0.7 t,油汽比提高0.1,調剖井增油量627.9 t,改善了該井組生產效果。
2.2 氮氣輔助面積注汽工藝
汽竄伴隨著稠油開發日趨嚴重,由最初的單向竄發展為雙向、多向、面積竄,導致蒸汽(熱能)浪費,使得油井(注入井、被竄井)生產效果變差。目前以單井調剖的治理方式,汽竄嚴重區域治理效果差;多井組合調剖投入大、風險高,難以全面推廣。
2.2.1 選井及工藝設計原則
為了有效控制汽竄,進一步提升經濟效益,在現場開展了氮氣輔助面積注汽實驗,即對汽竄井區內的油井進行面積注汽,將油井分為Ⅰ、Ⅱ、Ⅲ類。在注入蒸汽之前,對汽竄井區內的油井先期注入氮氣,優先進入阻力小區域,占據汽竄通道。氮氣平衡后,再注入蒸汽,迫使蒸汽轉向進入低動用區域,提高蒸汽有效利用率及波及體積。
2.2.2 應用效果
2013年在井樓油田高淺三區、零區及新莊油田泌淺90區進行了氮氣輔助面積注汽工藝,為下步方案實施提供技術支撐。共實施3個井區,日均產油量由措施前14.7 t提高到27.4 t,增油510 t。
2.2.3 零區氮氣輔助面積注汽
(1)存在的問題。汽竄嚴重,呈面積汽竄、雙向汽竄等特點,平剖面動用不均和汽竄嚴重,平均采出程度28.2%,單井采出程度最高達67.5%。為使注汽壓力平衡,繼續挖潛,減緩汽竄影響,提高平、剖面動用程度,改善井組的吞吐開發效果,決定在樓J01205井組進行氮氣輔助面積注汽實驗。
(2)方案設計。井區方案設計詳見表2。

表2 樓J01205井區方案設計
(3)效果分析。通過前期準備,于2013年8月14日實施氮氣(多元化學)輔助面積注汽,截至9月21日,井區累計生產32天,累計產液量1 660.8 t,平均日產油量14.5 t,較措施前日均產油相比提高了10.7 t,峰值產油量19.9 t,階段油汽比0.27,有效抑制了汽竄,提高了油井產能。
針對面積竄、區域竄,實施井組組合調剖工藝能夠有效封堵汽竄通道;針對汽竄井組采出程度高,實施氮氣(多元化學)輔助面積注汽工藝能夠有效地抑制汽竄,從而達到改善井組的生產效果、提高區域油井生產能力之目的。
[1]馬道詳,強星,蔣莉,等.CY/GCS—1粉煤灰調剖劑的研制與應用[J].石油地質與工程,2010,24(6):122-124.
[2]范治成,劉慧卿,張紅玲,等.井樓油田稠油熱采氮氣泡沫調剖室內試驗[J].石油鉆采工藝,2009,31(2):74-78.
(欄目主持 楊 軍)
10.3969/j.issn.1006-6896.2014.3.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