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輝 來曉芳
(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4;天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天津 300387)
提到古羅馬豪華奢侈的飲宴,大多數人認同它是帝國腐化衰敗的催化劑,其實不然,一方面,古羅馬飲宴作為人類網絡的一種特殊符號,它是羅馬人交流的一種媒介維系著各個階層的合作與沖突,通過飲宴構成的網絡,各種各樣擴大個人的尤其是財富與力量的創新與共同努力呈現出不斷加強的傾向;另一方面,古羅馬的飲宴由簡單到復雜的發展過程,既展現出羅馬經濟發展由落后到繁榮的過程,同時也見證了羅馬人從僅僅為了滿足生理需求到倡導衣著高雅、舉止得體、禮節周到以及劇院表演的一切形式的追求美的過程。
在古羅馬共和國初期,羅馬是一個政權尚未鞏固的蕞爾小國,生存環境異常險惡,而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有限,匱乏的生存資源,低下的勞動生產率使得羅馬人生活異常艱辛。因此羅馬人在古羅馬共和國初期養成了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表現在公民的日常飲食上就是食物品種較少且制作簡單。由于共和時代中后期羅馬對外擴張不斷成功使得大批財富和奴隸源源不斷地流入羅馬。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為羅馬人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公元前2世紀,羅馬在征服希臘之后,希臘人的那種講究舒適和享受的日常生活也對習慣于艱苦樸素生活的羅馬人產生了巨大的誘惑力。他們吸取了希臘宴會的一切要素并在此基礎上發展成為具有羅馬特色的宴會。與希臘人飲宴相比,羅馬人的飲宴首次出現了餐前的交談和飲酒。[1]婦孺被允許參加飲宴。在食物調味方面,古羅馬在古希臘烹飪技術的基礎上,通過加入大量的香料和草本植物而改進了它,這使得古羅馬人飯菜的質量提高了。
羅馬人的私宴具有高度的儀式化的特征。隨著羅馬人對于更為美好生活的向往,其飲宴逐漸形成體系,并在晚宴的服裝,用餐的禮節,座次的分配和菜肴結構及呈上順序方面形成了一套比較考究的固定模式。
宴會通常在一天的第九個小時開始。“在仲夏,這就意味著在下午13:30至14:45之間,而冬天則意味著下午13:30至15:00 之間……”[2]一般餐廳內有三個木制臥榻圍成的馬蹄形,中間的餐桌質地為青銅或木頭,每個臥榻可容納三人,主人會根據客人的身份和地位安排臥榻的座位。客人占用上座即右邊和中間的臥榻,左邊為主人的臥榻。貴賓的座位通常位于中間臥榻的居中處,然而到帝國后期,轉到了面對餐廳站立者左面的側面位置上。[3]古羅馬人就餐時是斜躺在臥榻上,左臂肘支在靠墊上,用右手從餐桌上取食物。婦孺是坐著吃飯的,兒童只有在十七歲后方能斜躺著就餐。
出席晚宴的人數也很有講究,至少要三個人,目的要與美惠三女神的數量保持相同。但宴會最多九人,不能超過繆斯九位女神的數量。賓客人數要盡量保持奇數,因為羅馬人認為奇數是吉利的象征。用餐過程也離不開“3”這個象征數字。“一餐必有三部分,一冷盤、二主菜、三甜點。”[4]此外,在進入餐廳時先邁右腳,先邁左腳是不吉利的;宴會期間不能離席,這樣不吉利;宴會結束時,賓客進餐要同時結束,因為最后一個離席或吃完會孤獨一生。
出席晚宴的服飾出現于共和時代晚期,即合服 (Synthesis)。它是“由短袖束腰長外衣和一個看起來不大的披風(Pallium)組成。”[5]婦女同樣穿這種服飾。但無論男女在宴會過程中不能系腰帶,不能穿鞋,不能佩戴戒指、鏈子、紐扣等配飾,原因是它們都是閉合圓,“都能對神靈和神奇的溝通造成一定的阻礙。”[6]在賓客達到要求之后便可以進入這一人神交流的神圣場所。客人在進餐前不僅要洗手,更要沐浴,奴隸要為賓客洗手洗腳修理指甲,噴灑香水。因為這不僅出于羅馬人吃飯衛生的考慮,而且也是一種“凈身凈心儀式”。[7]
每個古羅馬家庭都有一個祭神的祭壇設在餐廳。晚餐的一個特定的時候就會把神擺在餐桌上以表達羅馬人對諸神庇佑的感激之情。羅馬人的宴會講究循序漸進,逐步引人入勝。晚餐的第一部分是餐前小吃,主要是蔬菜、草本植物、橄欖、煮雞蛋片、蝸牛和扇貝。有時也會呈上諸如牡蠣、畫眉和剝睡鼠等美食。第二部分是晚宴的核心部分,通常有三道菜,最重要的一道菜是利用祭神的肉做成的美食。“…或許是一頭豬,或許是一頭懷胎的牛。…”[8]最后一部分為甜食,有蘋果、梨、堅果、葡萄和無花果,有時還配有扇貝和幼鳥。每一部分開始之前都會有奴隸為客人洗手。在最后一道菜之后酒會便開始了,酒會的主要活動是祝酒。另一部分活動則是輕松的談話,但宴會也是處理私務或商務、政治事務的適當時機。酒會始終都有伴有娛樂節目助興,從而保證氣氛融洽。
飲宴將羅馬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交織在一起,已成為羅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飲宴是一種籠絡人心、博取地位、經營人際關系網絡的一種有效方式。古羅馬的飲宴不僅僅是出于人們滿足于自身生存的需要,而且更是古羅馬人政治、文化等活動的舞臺。羅馬人重視團結和集體的力量。羅馬的飲宴對保持親和力至關重要。在飲宴過程中一個由食物維系的紐帶形成了。宴會上一個主人和各個等級的客人可以坐在餐桌旁平等相處,人與人之間的階級障礙得以減少,平日的規矩可以松懈,地位低下的人可以盡情地施展自己的智慧。這就使這一團體更加密切,為獲取更多的共同利益提供了廣大的人力資源。飲宴的舉辦大大緩和了團體內部的矛盾,密切了團體內部的關系,而各個團體的密切聯系又為羅馬獲得更多的生存資源以滿足對優質生活的向往提供了人力和智力資源。
人類追求刺激的本性使得羅馬人由崇尚簡樸走向了貪圖安逸和享受。而人的生存需要團體的支持,飲宴將羅馬貴族與平民緊密地團結在一起,為其獲取更多的資源并加以有效地消耗奠定了基礎。貪圖安逸和享樂要求更多的資源攝取。自羅馬跨入帝國時期后,羅馬人嘴上大談平等,但宴會等級森嚴。帝國時期的宴會上客人們不僅嚴格按照等級隔離,而且不同等級的客人的飯菜也有所不同。宴會上平民與貴族嚴重的兩極分化正是帝國時期羅馬帝國后期社會的一個縮影,加上羅馬人自身的奢侈浪費,最終使得羅馬生存所需的各種資源消耗殆盡,走向了滅亡。
羅馬人在希臘人的飲宴的基礎上形成了具有古羅馬人自身特色的飲宴,并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而逐步系統化。羅馬人的飲宴是羅馬人追求美好,渴望幸福享受的生動體現。飲宴作為羅馬人攫取生存資源的特殊網絡將羅馬各個階層團結在一起,但貪圖安逸和享樂羅馬發展所需的人力、物力、精神等各個方面的資源耗盡。目前我國正處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關鍵時期,三十多年的發展使人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是奢侈浪費,過分貪圖享樂,貧富分化已成為一個較為突出的社會問題,而羅馬的歷史教訓無疑為我們敲響了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