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培成
(北京大學,北京 100871)
1960年,我在北大中文系讀書時,周有光先生在北大開設了漢字改革課程,我有幸成了周老的學生。周老的課使我大開眼界,使我對語文現代化有了初步的了解。一轉眼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在這半個多世紀中,我讀周老的書,學習周老的為文和為人,受到周老的鼓勵與教誨,使我受益終生。適值周老茶壽吉期,敬祝周老生日快樂,健康長壽。
周老不是政治家,但他十分關心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人民文化素質的提高。他是學者,是當代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他從語言文字工作入手,關注的是如何讓語言文字為社會的發展服務,也就是如何實現中國語文的現代化。語言文字的研究可以分為本體研究和應用研究兩個方面:本體研究指對語言文字本身結構的研究,例如語法研究、語音研究等;應用研究研究如何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語言文字的作用,推動社會朝著現代化的方向發展。周老的研究著重在語言文字應用的方面,在這些方面他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真知灼見的觀點。
周老把清末以來中國的語文改革歸納為四個方面:第一是語言的共同化,就是推廣民族共同語,克服方言造成的交際障礙,實現國語統一;第二是文體的口語化,就是用白話文取代文言文,做到言文一致,破除文言文對思想的束縛;第三是文字的簡易化,推動漢字的整理和簡化,減少漢字學習和使用的困難;第四是表音的字母化,推行拼音方案作為輔助漢字的工具,用于漢字不能使用或不便使用的領域。如果考慮到電腦的應用,還要加上實現語言文字的信息化。上述這些方面的改革大大促進了漢語漢字的發展,促進了教育的發展和社會文化的進步,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為改革開放提供了良好的語文條件。我們每個人都是語文改革的受益者。
周老不但科學地總結了語文改革的歷史,而且在語文改革的許多方面做出了切實的成績。下面舉幾個例子。第一,周老是漢語拼音方案的主要研制者,為方案的制訂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他提出了漢語拼音的三原則:就是拉丁化,采用國際通用的拉丁字母;音素化,采用音素制的音節結構;口語化,拼寫普通話的標準語音——北京語音。他進行了具有創造性的研究,圓滿解決了字母和音素配合的種種難題。漢語拼音方案是近百年來漢語拼音的最佳方案,到目前為止人們沒有發現方案在設計上有重大的缺陷。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方案的推行已經半個多世紀,在社會語文生活的諸多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1982年國際標準化組織通過決議批準漢語拼音是拼寫漢語的國際標準,漢語拼音由國內的標準發展為國際的標準。第二,周老牽頭制訂了《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對漢語拼音方案做出了重要的補充。漢語拼音方案只規定了漢語音節的拼寫法,沒有規定詞和句子的拼寫法。《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彌補了漢語拼音在這個方面的不足,擴大了漢語拼音的應用。第三,周老提出建立現代漢字學。傳統漢字學是以《說文》研究為中心,主要解決閱讀古籍里面的漢字問題,而沒有解決現代生活里的漢字問題。現代漢字學研究的是漢字的現狀和應用,正好補足傳統漢字學的不足。例如,如何制訂《規范漢字表》,如何實現漢字的“分級定量”,如何實現漢字的國際推廣等,都離不開現代漢字學的指導。第四,周老密切關注漢字的信息處理,針對漢字進入電腦所遭遇的困難,及時提出了拼音轉換法。文革后期電腦進入了中國,但是古老的漢字無法輸入電腦,這成了中國走上信息化的瓶頸。王永民先生創造了五筆字型輸入法,拆分字根,使漢字進入電腦,這是重大成就,可是五筆字型需要專門的學習和大量的記憶,年紀大一點的人很難學會,很難普及。在西方,電腦是普通知識分子都可以應用的文字工具;在中國不行,知識分子要用筆起草文稿,然后再由學會使用五筆字型的專業錄入員輸入,這就妨礙了中文信息技術的發展。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使電腦走進千家萬戶,成為大眾化的文字工具,周老提出了拼音轉換法。具體說就是輸入漢語拼音,由軟件把拼音轉換為漢字,可是漢字里的同音字很多,拼音輸入時選擇同音字又成為難題。于是周老又提出,拼音輸入要以詞為單位,而不是以字為單位。這就使得拼音轉換法發展成熟,達到實用的水平。到如今,拼音轉換法已經成為中文輸入法的主流。我相信在座的諸位在使用電腦時,絕大多數使用的都是這種方法。周老的這個貢獻并不比制訂漢語拼音方案遜色。
下面再說一說語文改革和新啟蒙的關系。在西方沖破中世紀的黑暗時代,首先是從語文改革開始的。這就是打破教會僧侶所壟斷的舊文字,創造和群眾口頭語相結合的民族新文字。這才產生了啟蒙運動。在這之后,才有了產業革命。中國的情況也一樣。“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中國的啟蒙運動,這個運動也是從語文改革開始的。甲午戰敗后,國家面臨被瓜分的危機,愛國知識分子認為要使國家富強必須開發民智,要開發民智就要普及教育,而要普及教育就要改革語文,于是開始了中國語文改革的運動。為了解決漢字的難學難用問題,1892年福建同安人盧戇章首先設計了“中國切音新字”,自費出版了《一目了然初階》,由此引起了現代中國的第一波拼音運動的高潮。由1892年到辛亥革命先后產生了28種拼音方案,最后的成果是1913年制訂的1918年推行的注音字母。“五四”運動是由文體改革開始的,它以言文一致為旗幟提出要用白話文取代文言文,取得了成功。接著白話文運動的是國語運動和文字改革運動。國語運動的目標是國語普及,文字改革運動的終極目標是要變表意漢字為拼音文字,后來演變為漢字的簡化和整理。語文改革推動了啟蒙運動的發展,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促進了教育的發展。沒有教育的發展,沒有語文生活的現代化,啟蒙就是空話。另一方面是促進國際文化的交流。語文是文化交流的工具,文化的發展是從高處流向低處,先進改變落后。一個封閉的社會,無法進步。打開了國門,開始了文化交流,看到了差距,受到了啟發,這就開始進入了啟蒙時期。信息網絡時代的到來,打破了思想的封鎖,使得啟蒙運動必然地產生和發展。周老總結語文演變的規律時說:“一種文化工具,只要易學便用,適合時代需要,它本身就會自動傳播,不脛而走。”普通話、白話文、簡化字、漢語拼音、拼音轉換法,都是這個樣子,沒有例外。
進入21世紀,我們要堅持“五四”以來語文改革取得的成果,使得中國語文在新的條件下繼續前進。周老探討了21世紀漢語和華文的發展,提出了三點看法。第一,21世紀華語將在全世界華人中普遍推廣。英國在兩百年前普及了英國共同語,后來成為事實上的國際共同語。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后普及了日本共同語。全世界的華人將在21世紀末普及華夏共同語。第二,21世紀漢字將成為定形、定量、規范統一的文字。漢字難學難用主要不在筆畫繁,而在字數多。字符從多到少,從繁到簡,是文字進化的規律。在21世紀的后期,講究效率的華人將把一般出版物用字限制在3500個常用字范圍之內,實行字有定量,輔以拼音。在21世紀的后期,可能還要對漢字進行一次簡化。第三,21世紀拼音將幫助華文在網絡上便利流通。漢語拼音已經得到全世界的公認,成為國際標準。在21世紀的國際往來中,拼音將發揮溝通東西文化的橋梁作用。周老的高瞻遠矚值得我們重視,我們相信中國的語文改革會克服面臨的困難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