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玉聰
(玉林市衛生學校,廣西 玉林 537000)
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語文教育家呂叔湘先生認為教學思想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活”,他說:“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把課教‘活’了。如果說一種教學法是一把鑰匙,那么在各種教學法上還有一把總鑰匙,它的名字叫‘活’。”可見,教法“活”是語文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那么,怎樣才算“活”呢?有人說課堂氣氛活躍就是“活”,其實這是“活”的表面而不是實質。語文教學中的教法“活”是指教師在教授語文的過程中靈活地駕馭教材和使用各種教學用具、教學手段,充分發揮教學藝術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作用,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
有調查顯示,中職學生選擇職業學校的主要原因是中考成績不理想,不少中職學生學習的內驅力不足,習慣被動接受知識,缺乏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中職語文課堂往往是教師一個人的獨角戲,“填鴨式”、“滿堂灌”成了教師主要采取的教學方法,使原本內容豐富多彩的語文課程變得枯燥乏味。于是課堂上常常出現讓人無奈的現象:教師講得頭頭是道、口干舌燥、疲憊不堪;學生卻是無精打采、懨懨欲睡。
為了保證課堂教學質量,為了讓學生喜歡上語文課,教師就要盡量用新穎的“活性”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盡量改變枯燥乏味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成就感和趣味感,并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正確的學習方法,進而樹立信心、堅定信念,徹底擺脫厭學情緒。
面對課堂上學生看課外書、玩手機、吃東西、睡覺等現象,作為教師,你該怎么辦?苦口婆心地勸勉?疾言厲色地批評?高高在上地嘲諷?冷漠地視而不見?這些都不好。教師應適當地在課堂上注入一些“活性因子”,把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面筆者就以自身上課經驗為基礎,提出一些能提升課堂活力的有效方法。
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多媒體的使用改變了傳統教學中“粉筆加黑板”的單一、呆板的教學形式,它能將抽象、枯燥的知識直觀化、形象化,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其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根據課堂需要,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通過課件的演示、圖片的插入、視頻的播放,將枯燥、抽象的知識變得生動活潑、直觀,讓學生的感官得到多方位刺激,提高學生上課的興奮度和專注度,提高課堂學習效率。例如,在講授《致橡樹》這首詩歌時,可以通過制作幻燈片、播放圖片與歌曲,營造出一種唯美的藝術氛圍,讓學生在視覺、聽覺等方面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領悟詩歌的主旨,提高閱讀鑒賞能力。
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我們深信,較高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中職學生的特點決定了他們的專注程度和自主學習能力較差,在課堂教學中更需要教師用藝術的、靈活的和智慧的語言去全面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樣方可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2.2.1 用幽默機智的語言來調動學生的情緒 蘇聯教育家維特洛夫這樣說過:“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講一個笑話、引一個典故、插一個歇后語、說幾句俏皮話,既能引發學生會心地大笑,又能敲開學生思維的大門,還能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幽默,從而拉近師生距離,促進師生交流互動。
面對沉悶的課堂氣氛,教師幽默的語言能最快最有效地激起學生的活力。例如上課前,當學生整齊地道完“教師好”后,筆者鄭重地說:“免禮,平身!”學生先是一愣,繼而大笑,這樣課堂氣氛就“活”了。
面對學生的課堂違紀現象,教師能以幽默機智的語言化解。課堂出現違紀現象,化解的方法有很多,筆者更多的時候喜歡用幽默的方法化解。例如有一次,筆者正在上課,不知何時一只小狗搖頭擺尾地走進課堂,全班學生的注意力都被這只小狗吸引了,于是筆者微笑著說:“一只小狗都彬彬有禮地進來聽老師講課,你們卻去看狗,真是……嘖嘖!”學生立即大笑并自覺轉移了注意力。
教師幽默的語言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例如在學習陸游的《訴衷情》一文時,對于“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涼州”,學生無法理解作者的情感,筆者就學著著名影視演員宋丹丹的語音語調說:“想當年,俺也是村里的一枝花。”學生發出了愉快的笑聲,并在歡笑聲中領會了詩人通過詩歌表達出來的驕傲和自豪。
2.2.2 用優美抒情的語言帶領學生“入境”蘇霍姆林斯基說過:
“沒有美育就是不完整的教育。”教學語言的美感不僅體現在敘述時的聲調、速度和節奏上,即語言應有層次、有輕重緩急、有抑揚頓挫,給學生以美的享受,而且教學語言的美感更表現在教師通過精心設計選擇適當的句式、組織生動的語言表達自己思想的能力上,即教師應善于把無聲的教學內容描繪成充滿美感的、有聲的畫面,這樣不但可以使學生如癡如醉,而且可以對他們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他們閱讀欣賞的能力。
“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氣息”是當代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新教育基礎”改革的核心部分和主要內容,也是現階段素質教育下課堂改革的方向。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解放學生的頭腦、雙手、眼睛、嘴巴,使他們得到“自由”,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根據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以下是幾種比較有效的互動式教學方法。
2.3.1 情景式教學方法 可將課文中的情景在課堂上“重現”,這種方法尤其適用于小說、戲劇內容的教學。通過學生的表演,將課堂轉化為舞臺,將靜止的、抽象的、枯燥的知識轉化為運動的、具體的、生動的實踐,在情景中學習,必定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2.3.2 競爭—合作性教學方法 在課堂上,可以采取競爭—合作的形式來組織教學,讓學生在合作與競爭中形成“學習共同體”,產生整體效應。例如:可以把學生分組,提出問題讓各個小組成員通過合作尋找出答案,再選出代表分別解答,對評分最高的小組給予表揚,并記錄到學生的平時成績檔案中,還可以準備一些小獎品對學生進行物質鼓勵,這樣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3.3 游戲教學方法 寓教于樂,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在課堂教學中設計加入游戲的環節,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讓學生不帶壓力地去學習[1-2]。
2.3.4 自主式教學方法 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做一回真正的學習的主人,即讓學生自己確定學習內容,自己提出問題,自己查找資料,自己解決問題,自己總結歸納。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起指導的作用。這種方法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挖掘了他們的學習潛力。這種人人動腦、個個動口,給人以全新感覺的教學,讓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主動,在平等和諧的氣氛中收到了“雙贏”的效果。
中職語文教師常習慣于三尺講臺、習慣于揮舞教鞭、習慣于播放幻燈片、習慣于教條式地灌輸,但往往忽略了學習的本質,違背了學習的科學規律,忘記了人的生物屬性。教師應根據學生喜歡自由的學習環境的特點,開辟多種課堂,把課堂搬出教室,利用“活性”教學手段整合教學資源,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獲取知識。
走出教室,來到操場、草地、樹林……讓文字變成畫面;走出教室,讓學生的感悟更深刻,讓學習快樂化、游戲化;走出教室上課,不僅豐富了課程資源,讓課堂形式更豐富,也使原來十分枯燥的教學內容變得更加生動,同時還讓學生真切地體會到了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從而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讓學習成為一種生命的體驗。
蘇霍姆林斯基說:“人曾是,而且永遠是大自然之子。”把學生帶到大自然中,不僅喚醒了他們“沉睡的身體”,更激發了他們學習的熱情。20世紀30年代初,徐志摩到北大授課,他總是不拘一格,有時干脆把學生帶出教室,到郊外草地上坐著或躺著,聽著小橋流水,望著群鶯飛舞,讓學生和他一起暢游詩國。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教材不可能給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閱讀內容,無法滿足每位學生對各類知識的需求,許多學習內容還要靠各種圖書資料來補充。到圖書館上課,既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學會利用圖書館進行各種資料的查閱,又能營造“愛讀書、想讀書、會讀書”的學習氛圍,使學生養成熱愛書籍、博覽群書的好習慣,并在讀書實踐活動中樹立理想、陶冶情操、獲取真知。
在圖書館上課,并不是讓學生漫無目的地迷失在知識的海洋中,教師應及時指導:上圖書館前,給出閱讀主題并給出相應的參考閱讀書刊目錄,布置閱讀要求;上課時,教師主要是答疑解惑,或與圖書館管理員協調幫助學生查找資料,閱讀活動主要由學生自主完成;課后回教室完成讀書分享、匯報活動。使學生學會利用圖書館查找資料、解決問題,這就是“授學生以漁”。
語文學習內容既來源于生活,又指導我們的生活。把課文內容與課外知識相結合,就需要教師列舉生活中的真實例子。例如在學習現代詩《我有一個強大的祖國》時,組織學生觀看中央電視臺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的賑災義演,讓學生在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祖國的偉大,并在觀看結束后讓學生寫觀后感。在作文中,學生真正做到了“我手寫我心”,他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被充分激發,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應用文語言枯燥、嚴肅,雖然遠不如其他文學體裁那么生動、形象,但它是因學習、生活、工作、活動的實踐需要而產生的,所以我們就將工作、生活中的情境搬到課堂或直接將課堂置于現實場景中,增強學生的實踐體驗和感受,讓學生在創設的或真實的情境中去體會應用文寫作的必要性。布置項目任務,讓學生在完成項目任務的過程中搜集寫作的材料,掌握相應應用文的寫作方法和技巧。比如寫調查報告,可以給學生幾個目前關注度較高的問題,讓學生以組為單位進行調查,包括設計調查問卷、走訪等,讓他們親自參與實踐,在實際調查后形成報告,增強學習的積極性。
職業學校的語文課雖被看作無關緊要的文化課,但卻是貫穿我們每個人一生的重要課程,因此學好語文對于每個人都是非常重要的。面對現今中職學校學生語文水平低、語文學習興趣缺失的問題,中職語文教師必須清楚地認識到:現在的職業教育并非以前的精英教育,面對學習基礎薄弱、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不高的中職學生,最重要的是要給予他們更多的耐心與愛心,陪伴學生健康成長。中職語文教師應積極思考和探索適應社會需求和學生發展需要的語文教學策略,靈活采取各種教學方法讓語文課堂富有特色,有目的地培養、提高中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不斷增強中職語文的課堂魅力,寓教于樂,激發中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積極性[3],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和質量,從而為社會輸送合格的技術人才。
[1]田許明.提高職高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有效策略[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1,25(9):92-94.
[2]黃瑞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語文教學“激趣之法”[J].現代語文,2007(4):93.
[3]秦夢暉.讓中職語文課堂煥發生命活力[J].河南教育,2010(9):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