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枝,孫鎮雷(1.東北林業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78;.內蒙古大學滿洲里學院,內蒙古滿洲里01400)
大小興安嶺是我國歷史上形成最早的森林生態區域,是我國緯度最高、現有獨存的地處寒溫帶的生態功能區,也是我國最重要的森林資源儲備基地和面積最大的森林生態功能區,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態功能。近年來由于過度開發、管理經營不善,大小興安嶺森林生態功能區出現產業結構單一、生態功能作用下降、經營方式和監管手段落后等問題,需要引進先進的管理方法和措施來改善森林生態功能區的狀況。適應性管理是一種面對動態變化或不確定性對象時的結構的、反復的、不斷調整的最優管理措施和決策過程,為的是隨著時間的推進通過系統監測的手段及時調整管理方式來減少不確定性因素,從而確定和優化管理戰略的科學方法,適用于動態的、變化的環境管理。將適應性管理應用于大小興安嶺森林生態功能區的經營管理和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現實意義和操作價值。
1.1 大小興安嶺的森林植被和森林資源受到了嚴重破壞、生態環境惡化、物種數量銳減,整體生態功能嚴重退化 大小興安嶺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低,隨著采伐指標和任務的逐漸弱化或消失,林業工人的生活主要是靠國家或地區的生活補貼或繼續著“靠山林吃山林”傳統生活方式,導致了森林和環境承載力過大,盜采濫伐、毀草開荒、毀林開荒等現象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大小興安嶺的可持續發展。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人民的收入逐年提高,物價也隨之不斷上漲,但是林區居民的人均收入低于所處地區人均收入的平均水平,林業企業職工年平均收入也與城鎮職工的年平均收入相距甚遠,因此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成為森林生態功能區的一個大難題。生活在大小興安嶺森林生態功能區的大部分年輕人逐漸走出林區,也造成了大小興安嶺地區生活的人口呈逐年減少的趨勢,勞動力年齡偏大,這樣勞動力結構既不利于林業生產,又不利于林區消費市場的建立和發展,也就造成了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經濟發展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1]。
1.2 大小興安嶺森林生態功能區的產業結構較為單一,經濟發展動力不足 隨著大小興安嶺森林林木可采資源的不斷減少,以砍伐為主、出售原木的傳統林業經濟陷入了困境,很多地區由于基礎設施差,公共服務質量低,不能吸引大型企業前來投資,此外由于生活環境相對惡劣和封閉,發展機會少,導致高學歷、高素質的人才引不進來,而引進來的人才又因為環境、發展機會、收入等問題流失,缺少資金、技術和智力支持的產業轉型和發展新興生態產業缺乏動力,再加之林區居民傳統生活方式和“靠林吃林”的思想,很難快速接受新興產業或者達不到新興產業發展的要求,因此經濟發展較之其他地區緩慢。
1.3 只注重森林生態功能區的開發,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和政績,疏于生態建設 在大小興安嶺森林生態功能區內,有些地方政府和管理部門是以破壞生物、犧牲環境為代價來追求經濟利益和政績,對環境變化沒有進行長期的監督和有效管理,執法者有法不依或是執法不嚴,導致了自然環境的承載力負荷增大,不能很好地協調環境保護、生態效益和發展的關系。加上近年生態旅游、縣域旅游成為炙手可熱的產業,不少區域內的地方政府和企業也抓住這樣的經濟增長點,大搞旅游項目建設,森林功能區內的生物和其環境受到很大影響,雖然一定程度上帶來了經濟效益和政績,但是生物和環境恢復要一定的時間,而一些企業和地方政府疏于生態建設,忽視生態效益,甚少或是沒有進行森林與環境的撫育、更新和休養,有悖于森林生態功能區建設的宗旨[2]。
1.4 管理政策和手段措施死板僵化,監管手段和方法落后,應變能力差 大小興安嶺森林生態功能區的相關監測基礎設施沒有建立,已使用的監測技術和相應的監管手段得到的監測數據不能全面地反映大小興安嶺的情況,管理部門也很少開展科學全面的生物資源調查和相關的科學專業考察,即便是開展了次數不多的專題調查也受到了調查技術、設備和資金等因素的限制,難以滿足對生物和環境保護、森林質量和物種變化等不確定因素的生態管理、動態監測和預測規劃調整的需求。如果不能全面開展科研活動,監測工作就很難真實、客觀、及時地反映森林生態功能區內各資源的變化情況,也就無法預測資源變化的動態方向、評估保護成效、影響調整管理措施,這與國家對森林功能區內的森林資源和野生動植物資源的保護與管理的要求和初衷極不相符[3]。大小興安嶺森林生態功能區動植物資源豐富,棲息有東北虎等珍稀獸類60多種,鳥類270多種,有1 390多種植物、490多種野生藥材,還是多種價值較高的山野果、山野菜的豐產區,可以說是個天然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寶庫,為了恢復生態功能,有些地區禁止人進入生態功能區,使得一些經濟價值較高的動植物出現長期無人獵無人采的狀態,尤其是一些特產的動植物,經濟價值非常高,對環境的要求較高,而政策的僵化,監管手段和方法落后直接導致了大量的資源浪費,不利于經濟效益的實現,也不利于林下經濟更好的發展,這也與追求三大效益的目標相違背。
適應性管理(Adaptive Management,AM)是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一種新的管理思想,它的基本內涵是一個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的,明確預期目標和產出結果為導向的,受到環境變換以及系統結構的調整或是管理過程中不確定性因素影響時的、反復的進行不斷調整的最優決策過程,隨著時間的向前推移,通過對系統的監測、評估、再規劃、再調整來減少不確定性[1],是一種通過管理措施和手段從管理過程和結果中不斷模擬調整和預測,不斷學習知識從而達到確定和優化管理戰略的目的的一種循環往復的管理行動的系統方法。適應性管理是圍繞系統的整體進行動態調整的過程,倡導的是一種實驗的方法,以模擬和學習為工具,執行和監測為核心的,達到減少不確定性因素影響的一種有效管理方法或者決策(政策)的制定,可以在規劃實施的過程中通過實時的監控、模擬和評估,對實驗的假設、決策(政策)進行修訂和改進,從而達到人與自然和社會和諧共處,可持續發展的目的[4]。
適應性管理在國外被應用于森林生態學、流域綜合治理、漁業、草原管理等領域。在我國水資源研究領域,王文杰等以三峽庫區的小江流域為研究對象,提出適應性區域生態系統管理的基本概念,并構建了適應性區域生態系統管理的理論框架,對區域生態系統的生態特征、生態脅迫、區域系統恢復力辨識、適應性管理進行了詳細分析。榮玫系統闡述適應性管理的基本理論方法,介紹了國外在應急領域適應性管理研究的動向,從不確定性、系統復雜性、多主體性及動態學習等特征,以及應急管理客觀需要方面,分析了適應性管理在應急管理中的適用性,提出了運用適應性管理的理論和方法,建立和完善了我國應急管理體系的建議。丁勝將適應性管理措施運用于南京老山林場森林生態系統問題上,將適應性管理目標與老山林場的現狀有效結合,針對性地采用適應性管理措施,從而提高老山林場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該研究有著深遠的實踐意義。陳凱麒提出適應性管理是打破傳統的管理模式,對具有高度復雜性與不確定性事物的有效管理手段,在環境影響后評價的工作環節中增強適應性管理的理念及要求,將對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發揮重要作用,同時也指出環境影響后評價理論體系的完善方向。在自然保護區研究方面,韓俊麗等引入適應性管理理論和管理模式,嘗試改進自然保護區在傳統管理手段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對自然保護區內存在的不確定性因素的分析,構建了自然保護區適應性管理的體系結構,針對自然保護區可能產生的管理不確定性的問題,提出一種新的可行的管理理念,實現生態相容和可持續發展管理的目標。
在森林生態功能區保護和管理方面,我國雖然引進了很多管理方法,例如目標管理、公眾參與管理、善治管理等思路與方式,對于提高管理水平、改善森林生態功能區資源和環境情況起到積極作用,但是照搬傳統資源與環境管理模式進行管理,不能完全反映大小興安嶺森林生態功能區的基本功能、不確定因素干擾及其內外驅動力影響因子作用規律和積極主動調控決策。大小興安嶺森林生態系統涉及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等多方面內容,復雜的生態結構存在多維性、客觀性、動態性、開放性、非可控性等,因此傳統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不能完全適應森林生態功能區的組成復雜、不確定性因素影響多、系統內外變化難以掌控、主客體間矛盾突出等特點,這就需要從大小興安嶺森林生態功能區具有的基本規律與特點出發,轉變管理模式,調整管理手段,借鑒管理科學發展的新理論,探索大小興安嶺森林生態功能區管理的新理念、新模式。
2006年,國家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優化生產力的布局,依據大小興安嶺存在巨大的生態脆弱性和資源環境承載力差的客觀實際,將大小興安嶺地區劃為國家生態安全保障區和限制開發地區。《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中提出將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其中,森林生態功能區是限制開發區域中的一類,森林資源的數量和質量是確定森林生態功能區的重要指標[5]。2012年,在十八大報告中做出了將“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大小興安嶺森林生態功能區將由發揮經濟和社會效益為主轉為發揮生態效益為主,2014年4月黑龍江大興安嶺地區國有林業企業停止主伐,這也成為大小興安嶺轉向充分發揮生態功能的標志。
3.1 及時調整大小興安嶺森林生態功能區適應性規劃 按照所制定的森林生態功能區森林生態經濟系統適應性規劃方案,當森林生態功能區的內部或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管理者應及時實施適應性管理行為,對已有的規劃進行調整和完善,使調整后的規劃適應森林生態功能區發生的新變化,并制定出變更后的規劃具體措施和管理方式。因為森林生態功能區內的資源情況是不斷變化的,加之外部環境變化的不確定性,不能按照原有規劃一成不變的實施,應該加強對資源調查和相關的專業科學考察,從實際情況出發,最大限度地追求三大效益。
3.2 及時監測大小興安嶺森林生態功能區適應性管理過程 這就需要從正反兩方面對適應性管理行為進行監測。監測時需要嚴格按照適應性管理監測體系進行,選取指標,定時測度指標的變化情況,根據各影響因子指標的變化情況及時調整管理手段和管理措施。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監測可以科學明晰反映森林生態功能區的管理過程,促進管理行為的科學化、規范化,更具切合實際操作的意義。
3.3 及時評估大小興安嶺森林生態功能區適應性管理的預期和現實反應的差異 分析預期假設和現實結果之間存在的某種相關性,尋找出影響差異的不確定因素,總結經驗再調整方案,重新循環。因此,適應性管理的實施就是不斷重復再調整的過程,不斷地反饋信息,規劃的修改和完善就是森林生態功能區適應性管理的關鍵。大小興安嶺特殊的氣候條件和生物物種造就了豐富的生物寶庫,應改變原有僵化的管理手段和方式,合理利用資源,加強林業人才的培養和引用,更新林業監測技術,加大林業科研投入,加強相關政策的出臺與落實,因地制宜地發展林下經濟和第三產業(如縣域旅游),增加林業企業職工的收入,不斷進行各種相關數據的搜集與分析,實施管理、反饋信息,科學制定和調整計劃,使之更加符合和促進森林生態功能區的發展。
[1]閆喜鳳.生態移民:國家重點森林生態功能區發展的戰略選擇——以大小興安嶺森林功能區為例[J].理論探討,2013(4):167-170.
[2]曾昭文,羅春雨,王洋,等.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發展對策研究[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8(3):69-70.
[3]白樹清.大小興安嶺生態建設主要問題及對策建議[J].林業經濟,2009(11):32 -35.
[4]榮玫.適應性管理在我國應急管理中的應用[J].發展研究,2009(8):78-81.
[5]朱厚倫.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