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兵,韓 雪,陳 曉
(1.貴州省產業技術發展研究院,貴州貴陽550022;2.貴州省畜牧獸醫研究所,貴州貴陽550005;3.清鎮市農業局,貴州貴陽551400)
“智慧農業”一詞最早從美國開始提出,由于信息技術和智能化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衛星定位系統廣泛應用和信息技術的廣泛普及,智慧農業在發達國家的發展較為迅速,并已形成規模。但在我國,由于缺少對智慧農業發展理念和發展形態的認識和重視,加上在實踐過程中,又面臨傳統思想觀念和現實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目前智慧農業在我國的發展尚未形成規模,其發展的空間和可供挖掘的潛力非常大[1]。
貴州地處云貴高原東部,屬傳統的農業省份,地勢不平、山多地少、喀斯特土地面積大、生態脆弱、耕地后備資源少等自然條件不足是制約貴州農業發展的主要瓶頸,貴州也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因此,相對全國其他地區而言,發展農業所需面臨的困難就相對很多,如何解決貴州農業相對落后的局面,提升貴州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已成為貴州農業發展的當務之急。而智慧農業概念的提出及所蘊含的相關內涵與當前貴州農業發展所呈現出的良好勢頭都證明了在貴州發展智慧農業的時機已之來臨,智慧農業作為一種新的農業發展模式對傳統農業的改變和提升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引意義。
智慧農業因其各國發展的時間、經濟水平和地域差異等條件的不同,并有向其他多類產業深度滲透的特點,因此,智慧農業目前尚缺乏統一的標準定義和范疇界定。周國民在《淺議智慧農業》中給出的定義為: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包括更透徹的感知技術、更廣泛的互聯互通技術和更深入的智能化技術,使得農業系統的運轉更加有效、更加智慧、更加聰明[2]。在2009年中國農村信息化年度峰會上,北京農信通公司董事長李颙認為:智慧農業是指通過計算機、互聯網、現代通信技術、物聯網技術、智能控制、現代機械等技術的綜合應用,使農業的產、供、銷實現高度的智能化、自動化、精準化。有關文獻資料給出的定義為:智慧農業就是充分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成果,集成應用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物聯網技術、音視頻技術、3S技術、無線通信技術及專家智慧與知識,實現農業可視化遠程診斷、遠程控制、災變預警等智能管理。
2.1 優勢分析
2.1.1 各級政府重視,為智慧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撐和資金保障。國家層面,農業部、科技部等有關部委先后出臺了《農業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關于加快推進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以及《質量追溯體系建設發展規劃(2011-2015)》等系列政策文件,均提出了“十二五”時期農業信息化發展的主要任務,最新發布的《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十二五”規劃》中也透露,物聯網技術有望在農業部確定的200個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獲得農業部和財政部資金補貼。省級層面,2014年貴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了《關于加快大數據產業發展應用若干政策意見》和《貴州省大數據產業發展應用規劃綱要(2014-2020年)》,《規劃綱要》中對貴州省覆蓋大數據產業的各個產業都明確了方向,并建設實施了以電子政務、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旅游、工業、電子商務、食品安全等為主的“7+N”云工程。貴陽市已提出了智慧城市(2013~2015)建設要,其中已明確把智慧產業作為貴陽信息產業重要的發展方向。
2.1.2 氣候條件優越,資源豐富,為智慧農業的發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有利條件。貴州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大部分地區溫和濕潤,氣候垂直變化明顯,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說。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貴州四季分明、春暖風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雨熱同季。全省年日照時數為1 200~1 600 h,年均氣溫為14~18℃,大部分地區降雨量為1 100~1 300 mm,氣候非常適宜現代優質精品農業的發展。
貴州資源豐富,全省能源資源以水能和煤炭為主,具有“水火互濟”的優勢,長于10 km或流域面積大于20 km2的河流有984條,是“西電東送”的重要省份,全省有野生植物3 800多種,野生動物1 000多種,是全國重要的動植物種源地和中藥材4大產區之一。貴州農作物植物品種豐富,栽培的糧食作物、油料作物、纖維植物和其他經濟作物近600個品種。全省飼養的主要畜品種有30多種,優良牧草資源2 500余種,發展畜牧業具有良好條件。
2.1.3 貴州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啟動,為智慧農業項目的建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2013年貴州啟動了100個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項目。截至2013年12月,貴州113個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已累計建成機耕道路2 446 km,灌溉管網4 693 km,建成溫室大棚338萬m2,標準化圈舍110萬m2,貯藏保鮮庫房36萬m3;簽約項目644個,簽約資金656.9億元;已有1 253家企業入駐園區,其中省級以上龍頭企業174家,規模(注冊資金500萬元)以上企業549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 288家;建成種植基地23.6萬hm2,完成“三品一標”認證數量271個,認證面積16.0萬hm2,農產品產量達401萬t;存欄豬、牛、羊等367萬頭、禽1 739萬羽、魚2 717萬尾。可見,貴州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已初見成效,已必將為智慧農業項目建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2.1.4 具有相對便捷的交通優勢,為智慧農產品的運輸提供了重要保障。2012年全年貴州實現鐵路、公路、水運貨物周轉量1 041.5億t·km。鐵路方面,黔桂、川黔、貴昆、湘黔4條鐵路干線貫穿貴州,電力牽引營運里程達1 138 km,貨運量比以前增加一倍,貴廣高速鐵路、滬昆客運專線、渝黔高速鐵路、成貴客運專線等均已開工建設,屆時將大大縮短省會城市貴陽至廣州、上海、北京等地的時間,貴州作為西南入海的主要通道及交通樞紐的地位得到進一步提高,不僅對貴州,而且對四川、云南的經濟發展都將起到重要的作用。公路方面,貴州省境內高速公路里程已達3 200 km,含蘭海、杭瑞、廈蓉、滬昆、汕昆,都香,貴陽繞城8條國家級高速公路,按照貴州“678”高速公路網規劃,到“十二五”末,貴州將建成高速公路4 500 km以上,實現“縣縣通高速”的目標。屆時貴州的交通瓶頸將被徹底打破,也將為貴州各類農產品的運輸提供重要的保障。
2.2 劣勢分析
2.2.1 地勢不平、山地丘陵多、耕地質量較差、喀斯特面積大、生態脆弱等因素制約了貴州農業的發展。貴州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境內有烏蒙山、大婁山、苗嶺山、武陵山4大山脈,山地和丘陵占全省面積的92.5%,喀斯特(出露)面積為10.9萬km2,占全省國土面積的61.9%。全省土地面積中,耕地占農用面積的29.5%、林地占農用面積的51.8%、牧草地占農用面積的10.5%、其他農用地占農用面積的7.4%,這些因素的影響嚴重制約了貴州農業的發展,很多高新農業技術、新材料、新裝備在貴州無法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同時貴州的耕地面積也較小,而且質量也不高,耕地的后備資源也嚴重不足,其中中、下等耕地占總面積的80%左右,而且其中還有21%左右的不適宜耕地,致使貴州不能生產那些高產、經濟價值較高的農作物;由于喀斯特面積主要是由碳酸鹽類巖石組成,其特點為堅硬、抗風化能力強,決定了成土效率低、土地淺薄,植被一旦被破壞,易導致水土流失嚴重,土地石漠化程度高,從而導致貴州土壤生態環境脆弱,恢復發展困難。
2.2.2 發展農業生產的基礎設施不足。目前,貴州農業發展仍然面臨基礎條件較差,水利化程度不高,現代農業設施裝備不足,網絡覆蓋率低,田間耕作道路不理想,農業機械化水平低,農產品冷鏈初加工、倉儲、交易、配送體系不健全等問題,由于發展智慧農業對基礎設施建設的硬件要求較高,要發展智慧農業,首先必須加大在農業基礎設施方面的建設與投入,為建設實施智慧農業奠定基礎。
2.2.3 資金投入能力不足,人才匱乏。目前,貴州現代農業發展尚處于發展壯大初期,由于貴州整體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制約了財政資金投入,農業管理部門和農技推廣機構因工作經費不足,致使很多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裝備無法大面積推廣應用,影響了現代農業的發展。同時由于受貴州人均受教育程度較低,人才培訓體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影響,導致了貴州省務農人員整體文化素質較低、農業專業技術人員總量偏少、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等問題的出現。
由于智慧農業是計算機、互聯網、現代通信技術、物聯網技術、智能控制、現代機械等技術的綜合應用,因此對資金的投入和人力的素質要求較高。所以,首先,在資金方面,各級政府應加大投入力度,樹立以科技為先導、科技興農、科技強農的思想,財政在制定投資計劃和調整投資結構中,要向科技型農業傾斜,要重點支持農業示范園區的建設和率先發展智慧農業項目的企業,支持新技術、新品種的引進、消化和推廣;其次,在人才培養方面,更應加大力度,通過建立健全和完善本地人才培養體系和引進外來人力資源的方式,逐步提升貴州省農業專業技術隊伍素質,為智慧農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人力支持。
該研究對貴州發展智慧農業的優劣勢條件進行了分析,雖然貴州較全國其他省份而言,在發展農業方面具有先天性條件不足等客觀因素的制約,也有發展理念滯后等主觀因素的影響,但貴州也有著其他地方無法比擬的優勢,那就是環境與資源優勢。無論選擇什么樣的農業發展模式,農業現代化程度何等之高,都必須要以環境為依托,這也是貴州農業發展的主要優勢。因此,在貴州發展智慧農業,是符合當前農業發展的客觀需求的,也是解決和提升貴州省農業整體發展水平的一種有效方式。在貴州發展智慧農業具有良好的前景,對于貴州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傳統農業向物聯現代農業跨越轉型,推動現代農業技術和生產方式轉變創新,提高貴州省農業產業綜合競爭力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1]阮青,鄧文錢.發展智慧農業問題研究——以廣西為例[J].經濟學研究,2013,29(2):49 -52.
[2]周國民.淺議智慧農業[J].農業網絡信息,2009(10):5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