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林,徐振宇,婁 徑(安徽省經濟研究院,安徽合肥230001)
霧霾是工業化過程中,世界各國共同經歷的難題,被視為工業化進程帶來的“成長之痛”。1930年比利時馬斯河谷的煙霧事件,20世紀40年代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和多諾拉煙霧事件,20世紀50年代英國倫敦出現持續霧霾天氣,日本發生東京光化學煙霧污染等,引起了國際社會對霧霾污染的高度重視。
2013年初,我國發生大范圍持續霧霾天氣。據統計,受影響區域包括華北平原、黃淮、江淮、江漢、江南、華南北部等地區,受影響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1/4,受影響人口約為6億人[1]。近年安徽省霧霾污染呈加重趨勢[2],不僅在冬季頻發,夏秋也時有發生,霧霾天數呈上升趨勢,尤其是合肥、沿江等經濟活動水平高和污染排放集中的區域。2013年1月份,全國霧霾平均日數為 4.4 d,而安徽省達 10.4 d,均為1961年以來同期最多。
近年來安徽省霧霾污染逐步加重,除了不利的氣候條件,其人為原因主要是社會經濟活動過程中產生的大氣污染物排放量過大。
1.1 工業中高耗能、高排放產業比重大 2013年,石化、化工、建材、有色、鋼鐵、電力等高消耗、高排放行業能耗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能耗的85%,增加值僅占26.5%[3]。這些行業企業排放出大量廢氣、粉塵。
1.2 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 研究表明,霧霾中50% ~80%的顆粒物來自于燃煤排放。2013年,全省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78.8%,而天然氣、風電、水電等清潔能源消費僅占7%。根據《安徽省“十二五”能源發展規劃》,到2015年,煤炭依然占能源消費總量的73.6%左右。今后一段時期,燃煤排放仍是造成霧霾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1.3 快速城鎮化進程伴隨著突出的環境問題 雖然安徽省居民生活天然氣覆蓋面已經擴大到15個地級市和19個縣級區域,生活能源結構逐步優化,但是城鎮化需要大規模的工程建設來保障,機動車保有量也快速增長,由此帶來的建筑施工揚塵、汽車尾氣等污染物排放量增加,對大氣環境造成巨大壓力。
1.4 季節性秸稈焚燒 雖然安徽省已對秸稈禁燒做出明確規定,但部分地區違法焚燒秸稈現象仍然屢禁不止。據2013年上半年全國秸稈焚燒分布遙感監測結果發現,安徽省境內秸稈焚燒火點數連續多天在全國“領先”。受秸稈焚燒影響,合肥市曾出現PM2.5最大日均值。
1.5 其他因素影響 由于大氣的高度開放性、流動性,大氣污染有明顯的區域傳輸特征。安徽省緊鄰長三角、武漢及其周邊兩個國家霧霾重點防治區,受大氣環流及大氣化學的雙重作用,輸入性污染影響突出。
2.1 國外霧霾防治經驗
2.1.1 英國去工業化,嚴格控制汽車尾氣排放。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經歷過最嚴重的空氣污染。在工業革命初期,倫敦地區工廠不停地燃燒煤炭,帶來了海量的粉塵和有毒氣體[4],一年中有1/4的天數被大霧籠罩,被稱為“霧都”。1952年發生了上萬人死亡的煙霧事件,造成嚴重損失。4年后,英國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清潔空氣法》,逐漸實現了全民天然氣化,減少煤炭用量,并促使英國進行了“去工業化”運動,逐步將重工業設施遷出倫敦城外。到了20世紀80年代,交通污染已取代工業污染,成為倫敦空氣污染的首要來源。英國政府出臺一系列舉措對汽車尾氣排放進行嚴格限制,同時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公共交通和自行車交通。自2003年,倫敦開征“擁堵費”,收入用于改善倫敦公交系統。
2.1.2 美國嚴格管理和監測,推行排污權交易。美國采取區域環境管理框架,打破州的界限,依據地理和社會經濟,將全國劃分成10個大的地理區域,設立區域辦公室,進行統一管理。美國對PM2.5的管理重點是嚴密監控、實時公開、立法規范。在全國范圍內設立了數以千計的顆粒物檢測站點,通過環保署官方網站向公眾公開測得的空氣質量指數。在空氣污染嚴重的洛杉磯,在汽車上安裝“行駛診斷系統”,即時監測機動車的工作狀態,讓超標車輛及時脫離排污狀態和接受維修。此外,美國將排污權交易引入了大氣污染源管理中。1990年《清潔大氣法修正案》通過后,美國在全國電力行業實施以二氧化硫為主的排污權交易,是迄今為止最廣泛的排污權交易實踐。
2.1.3日本注重城市綠化,禁止超標車輛投入使用。20世紀80年代以來,日本開始多管齊下整治大氣污染。城市綠化是日本治理污染的重要措施,如東京有關當局規定,新建大樓必須配套有綠地和實施樓頂綠化。在控制汽車尾氣方面,日本環境廳規定了機動車在行駛過程中產生和排放廢氣的最高值,禁止超標車輛投入使用。日本都道府縣在交叉路口等交通量大的地點設置了廢氣濃度測試點,廢氣濃度超標時,會采取限行措施。2003年,東京立法要求汽車加裝過濾器,并禁止柴油發動機汽車駛入。如今東京所有出租車都使用天然氣。
2.1.4 德國制定標準,完善監管,用技術手段限制排放。20世紀中葉,德國魯爾工業區出現嚴重的空氣污染。自20世紀60年代起,德國政府開始重視空氣質量管理與環境保護技術研發,對魯爾工業區發電廠、工業企業等實施大規模減排改造,關停一些污染物排放超標工廠。80年代,魯爾工業區正式結束工業生產,成功轉型為如今的文化產業園。如今該地區的空氣質量已經與德國其他地區沒有差別。德國在治理空氣污染方面主要有三大戰略:首先是制定空氣質量標準,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及污染防治方案;其次是用技術等手段限制污染物排放,包括關停污染源;三是完善監管機制,針對具體污染物設立排放上限。與此同時,德國聯邦政府還積極促進能源轉型,促進清潔能源的開發,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依賴。
2.2 國內霧霾防治探索 2008年,北京為舉辦奧運會,開展了包括霧霾防治在內的大氣污染綜合防治,取得積極成效,兌現了綠色奧運的承諾,是我國大氣污染防治的成功探索。其主要做法是:實施省際聯合、部門聯動,齊抓共管、密切配合,全面開展大氣污染物綜合控制;編制實施空氣質量保障方案,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對冶金、建材、石化等重點行業企業制定詳細的減排方案,北京東南郊地區化工企業全部實現搬遷或原址停產;推廣清潔能源采暖;統一環境執法監管,統一發布環境信息,形成治污合力[5]。
“十二五”初期,國內霧霾污染及其危害成為社會關注和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問題,2012年底,國務院出臺了《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是我國發布的第一個綜合性大氣污染治理專項規劃。在2013年初的大面積霧霾發生之后,國家著手研究目標更加詳細、措施更加嚴格、考核更加嚴厲的治理措施,防治以可吸入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PM2.5)為主要內容的大氣污染,改善空氣質量。2013年9月初,國務院印發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國發〔2013〕37號),給出了詳細治理藍圖,部署10項具體措施,力求經過5年努力,全國空氣質量總體改善,重污染天氣較大幅度減少。隨后北京市、河北省等發布了具體的實施細則或計劃。
總體上看,我國霧霾污染防治工作還處于起步階段,目前主要工作包括研究霧霾形成機制、建立應急方案、提升監測能力和探索有效措施等。
多數發達國家的空氣問題都是依次出現,比如先有煤煙型污染,再有機動車污染,不同時期,治理的對象不同。國內外大氣污染防治歷程表明,解決嚴重的空氣污染問題,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歐美等發達國家耗費了30~50年時間才基本解決問題。安徽省空氣污染情況復雜,煤煙型污染和機動車污染疊加出現,PM2.5問題凸顯,防治任務繁重。綜合國內外霧霾治理的經驗和安徽省霧霾發生成因,當前應從以下方面著手,標本兼治,持之以恒地推進多種污染物協同減排,才能逐步緩解霧霾污染問題。
3.1 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通過技術變革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緊抓霧霾防治機遇,加強行業關鍵共性、清潔生產技術的產業化應用示范和成熟先進技術的推廣示范,加快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粉塵等大氣污染物的治理裝備技術發展,在政策、資金、稅收等多方面大力扶持省內骨干企業,培育壯大相關節能環保產業,盡快占領這一新興市場。
3.2 優化調整能源消費結構 推進能源消費多元化、清潔化發展,盡可能減少對煤炭的依賴。一要通過發展和使用太陽能、風能、水能等清潔能源,強化對傳統能源的替代,降低對大氣環境的負面影響;二要積極實施電能替代。電能作為二次能源,在終端應用環節不產生污染排放。雖然火力發電在生產過程中仍需燃燒煤炭,排放污染物,但通過采取各種技術措施集中規模化處理,污染物排放強度和治理成本都大大低于傳統分散燃燒方式。
3.3 加快推行綠色低碳交通 東京、紐約、倫敦等許多國際大都市實踐證明優先發展公交是解決擁堵、環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的最好途徑。安徽省要加快實施公交優先戰略,確保公共交通方便快捷。在省轄市推廣電動公交大巴,全面推行出租車油改氣,對工程及運輸車輛大力推廣氮氧化物及PM2.5消減技術,鼓勵購買節能和新能源汽車。改善出行條件,倡導公眾采用公共交通、自行車和步行等綠色出行方式。
3.4 加大重點領域大氣污染整治力度 針對霧霾問題嚴重的區域,適當提高排污標準,摸排電力、冶煉、化工等領域重點污染源,倒排時間限期進行技術改造和升級。加快工業園區循環化改造,提高企業間物質能量關聯利用,減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加強施工揚塵監管,加大灑水降塵頻次,對裸露土方、地面等部位采取覆蓋等有效措施,及時清理各類建筑生活垃圾。
3.5 加強霧霾立體監測預警體系建設 對合肥、馬鞍山、蕪湖等主要城市開展霧霾監測,掌握各地霧霾發生本底情況和具體成因,為制定切實可行的防治方案打基礎。同時,開展大氣復合污染成因機理研究,以遙感作為主要技術手段,開展大范圍或大區域霧霾跟蹤監測工作,掌握霧霾發生空間、時間規律,對極端霧霾天氣進行預警,對霧霾嚴重城市制定應急措施。根據污染級別,建立響應機制,及時啟動應急預案。
[1]國家發改委.2013年上半年節能減排形勢分析[R].2013.
[2]張浩,謝偉,石春娥,等.安徽省霾天氣變化特征及影響因素[C]//中國氣象學會.第26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論文集.北京:中國氣象學會,2009:53-59.
[3]安徽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安徽調查總隊.2014《安徽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4.
[4]王新,何茜.霧霾天氣引反思看國外如何治理[J].生態經濟,2013(4):18-23.
[5]北京市環保局.借奧運成功經驗繼續推進北京大氣污染防治[J].城市管理與科技,2008(5):17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