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繼成,關故章,何家海,袁著安,饒立平(潛江市綠色食品管理辦公室,湖北潛江433100)
湖北潛江地處江漢平原腹地,自然氣候條件優越,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優質油料、優質棉花、優質蔬菜、優質畜禽水產品生產基地之一。全市版圖面積2 004 km2,耕地面積7.21 萬hm2,其中旱地3.79 萬hm2,水田3.42 萬hm2,擁有水域面積2.67萬hm2,宜漁低湖田1.33余萬hm2。轄17個鎮、辦事處,6個國有農場(管理區)。全市總人口100.65萬,其中農業人口70.01萬,農業勞動力29.60萬個[1]。2009年,潛江市開始實施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項目,歷時5年,先后建成了國家級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區1個,省級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區2個,市級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區1個,形成了一整套標準化生產技術,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在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技術實施過程中,全面覆蓋肉牛、雙低油菜、蔬菜、潛江龍蝦、水稻等六大優勢產業;在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技術推廣中,應用推廣種植、養殖多品種集成技術模式,實行“統一品種、統一投入品、統一生產技術規程、統一病蟲害(疫病)防治,統一收獲加工銷售”的標準化生產措施[2];在技術服務上,創新了“種植、畜牧、水產橫向配合,市、鎮、村縱向聯動”的農技服務機制;在農產品標準化生產中組織化程度高,實現了種養標準化、規模化生產。
為抓好全市農產品標準化整市推進示范區建設工作,潛江市農業局制定了《潛江市農產品標準化整市推進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成立了由種植、畜牧、水產等方面專家組成的潛江市農產品標準化整市推進工作技術指導小組,負責對全市農業標準化生產提供技術指導。示范區所在的鎮、區、處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技術人員對示范區進行包片指導,確保示范區建設技術指導到位,嚴格按方案實施。
3.1 多品種示范,種養結合,整市推進 2012年實施肉牛、潛江龍蝦、蔬菜、雙低油菜標準化生產示范整市推進;2013年實施肉牛、潛江龍蝦、蔬菜、雙低油菜、西瓜、水稻(蝦稻共作模式)標準化生產示范整市推進。
3.2 廣泛篩選適宜品種,統一供應優質良種 示范區統一推廣國家或省審定、省、市農業部門主推的農作物優良品種,通過品比試驗,組織專家評審,篩選出最適宜品種在示范區推廣,保證示范產品產量和質量。
3.3 統一使用農業投入品 積極引導示范區農資經營戶建立統一的種子、農藥(獸藥)、肥料、飼料或飼料添加劑等農業投入品配送點,由基地技術人員統一指導示范區農戶科學合理使用農業投入品。
3.4 統一生產技術規程 組織制定了統一的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并印發到示范區每個農戶,分片派專人進行技術指導,督促示范區農戶嚴格按技術規程進行生產。
3.5 統一病蟲害(疫病)防治 龍頭企業(合作社)統一組織示范區農戶開展農業病蟲害(疫病)綜合防治,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人工防治、化學防治相結合,科學防治病蟲害(疫病)。大力推廣物理殺蟲方法。利用昆蟲的趨光性使用殺蟲燈殺蟲效果明顯,一盞殺蟲燈可控制約2 hm2的面積,使用殺蟲燈以后,田間蟲口數量可下降80%以上,基本不用農藥防治。農藥、獸藥使用嚴格執行國家或者行業相關標準。
3.6 統一推廣測土配方施肥 隨著同一作物種植時間長,土壤中的微量元素越來越缺乏,許多農民為求高產、盲目增加化肥的使用量,造成化肥浪費和環境污染。示范區全面開展測土配方,根據土壤養分含量和作物需肥量,科學制定施肥方案,以農家肥、作物專用肥為主,硫酸鉀型復合肥為輔,肥料使用過程中氮、磷、鉀、微量元素配合使用。
3.7 統一收獲加工 農產品成熟后由公司(合作社)統一收購,集中加工、包裝銷售。
4.1 建立健全了一整套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管理制度和體系
4.1.1 完善了示范產品標準體系。推廣應用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16項,制定生產技術規程25個,其中蝦稻共作生產技術規程等2個規程作為湖北省地方標準。累計印發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實施手冊15 000冊。
4.1.2 開展了核心示范區建設。依托潛江市海天牧業有限責任公司、湖北省姜有余龍蝦養殖專業合作社、潛江市首航小龍蝦生態科技有限公司、潛江市華山水產有限公司、潛江市萊克水產有限公司、湖北原野蔬菜有限公司、湖北巨源油業有限公司、湖北省國營周磯農場、湖北蝦鄉食品有限公司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或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創建核心示范區18 個[3]。
4.1.3 提升了標準化生產技術。每年對示范區各鄉鎮相關技術人員進行1~2次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培訓,對核心示范區種養戶標準化生產技術培訓2次以上,對示范區生產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技術負責人及相關生產骨干進行1次標準化生產技術培訓。累計開展技術培訓56次,培訓5 400人次,發放培訓資料7 800余份。
4.1.4 規范了農業投入品使用。示范區建立統一的農藥、獸藥、飼料及飼料添加劑等農業投入品合理使用制度。核心示范區推行投入品連鎖配送和定點銷售,在全市建立21個無公害農資配送點,并在示范區建立了可追溯的銷售檔案記錄,杜絕使用違禁藥物及添加劑。
4.1.5 開展了質量安全監測。由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對示范產品實行定點產地環境和產品質量安全動態監測,建立了質量安全信息定期通報和報告制度,制定了質量安全突發事件預警應急處置措施。兩年來,湖北省、潛江市農業檢測機構累計抽檢示范產品2 250份,產品檢測合格率達到100%。
4.1.6 探索了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示范區建立了質量安全追溯制度。完善了生產記錄檔案,包括種子種苗購買使用記錄;投入品購買、使用記錄;用藥休藥期(間隔期)記錄;收獲、貯藏、運輸記錄;包裝標識購買、使用記錄;銷售記錄等[4];建立生產記錄的基地面積達到4.7萬hm2,占全市耕地面積的66.27%,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31.47%。建立生產記錄的農戶數達到15 500戶。
4.1.7 培育了一批優質農產品品牌。示范產品100%通過“三品一標”認證,截至2013年12月,潛江市“三品一標”認證產品達到160個,其中無公害農產品149個,綠色食品10個,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1個。“三品一標”基地總面積5.12萬hm2,占全市耕地面積74.88%,占農作物播種總面積34.49%;“三品一標”產量17.62萬 t,占食用農產品總產量35.38%;“三品一標”總產值 18.32億元,占農業總產值20.01%[5]。
4.2 經濟、社會、生態三大效益顯著。 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整縣推進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4.2.1 經濟效益。示范產品全部推廣應用先進的種植(養殖)技術,嚴格執行生產操作規程,提高了示范產品的產量和品質,大多數示范產品均實行訂單銷售,優質優價,示范農戶真正實現增產增收。如潛江市周磯管理區(農場)開展綠色食品西瓜標準化生產示范,西瓜選用統一的優質品種8421,統一推廣使用綠色食品西瓜生產技術,西瓜熟期、產品質量基本一致,并且建立了西瓜質量可追溯平臺,通過追溯標簽可查詢西瓜生產、銷售各環節信息,確保了產品質量。吸引了當地超市以及大量的外地客商到基地采購,產品供不應求。示范產品西瓜產量67.5 t/hm2,平均批發價3元/kg,較示范前提高了1.2元/kg,西瓜增收8.1萬元/hm2,示范區年人均增收730 元[6]。
4.2.2 社會效益。示范區累計為社會提供優質放心農產品71.5萬t。示范區充分發揮農產品生產、加工、出口等方面的龍頭作用,全面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與管理,龍頭企業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實現了龍頭企業(合作社)帶動結構優化,產業升級,農民增收。湖北省姜有余龍蝦養殖專業合作社通過稻田標準化養殖小龍蝦示范,帶動了全市大面積稻田養蝦,蝦稻面積從5 670 hm2增加到1.4萬hm2。
4.2.3 生態效益。示范區通過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了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為示范區農業生產旱澇保收奠定了基礎。同時,示范區通過養殖場改造,養殖過程中廢棄物處理設施建設,科學合理使用農業投入品,減少了農業生產本身對環境的污染,改善了農業生態環境。示范區通過對農業投入品使用品種、數量、時期、方法等各方面加以規范與控制,把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降低到最小程度。據統計,示范區減施農藥29.6%,減施化肥22.5%。
4.3 成效顯著,社會反響好 潛江市2011年被農業部授予“全國農業標準化示范縣(農場)”稱號,多次得到省農業廳領導的充分肯定,在多次會議上介紹潛江市的做法,先后獲得省、市先進單位稱號,新聞媒體多次專題宣傳。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產品消費已由溫飽型向質量型轉變。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實現了數量和質量的完美結合,符合人類追求健康長壽和與大自然和諧共存的世界潮流。潛江市通過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整縣推進試點,探索了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整體推進的配套技術。該成果對縣域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整體推進具有借鑒作用。
[1]潛江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潛江調查隊.潛江統計年鑒.2013.
[2]王小龍,吳大付.河南省農業標準化生產現狀分析與思考[J].廣東農業科學,2010(7):304-306.
[3]盧嵐,邱先磊,王敬.中國特色的農業標準化體系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5(7):69 -75.
[4]孫繼成,關故章,何家海,等.潛江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對策與實施效果[J].現代農業科技,2014(1):293-294.
[5]孫繼成,關故章,何家海,等.潛江市“三品一標”開發運用現狀與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3(16):320 -321.
[6]關故章,饒立平,徐東,等.周磯農場西瓜質量追溯體系建設實踐與展望[J].湖北農業科學,2011(50):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