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明華
(文山學院 教育科學學院,云南 文山 663000)
云南新建本科院校發展的外部要求與基本策略
——基于合格評估、辦學轉型、國門大學、內涵發展等關鍵詞的思考
查明華
(文山學院 教育科學學院,云南 文山 663000)
合格評估、辦學轉型、國門大學、內涵發展四者之間既有側重又相互聯系并統一于內涵發展,提示了云南新建本科院校發展初期的基本策略:以合格評估為契機,為學校科學發展奠定基礎;以辦學轉型為導向,深化學校改革與發展;以國門大學為基點,促進學校特色發展;以內涵發展為統領,切實提高辦學質量。
新建本科院校;合格評估;辦學轉型;國門大學;內涵發展
本文所談及的云南新建本科院校指2000年以來未參加過院校評估的新建本科院校,即“教高12條”中規定的合格評估對象。這些學校的發展契約既有來自合格本科評估的壓力,又有辦學轉型的驅動,還有云南國門大學建設理念的感召,以及國家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推力。在這幾方面的共同影響中,需要學校明確工作主線,把握發展初期的基本策略,打牢辦學基礎,推進學校的進一步發展。
(一)合格評估是國家高等教育質量監控的一種手段
合格評估在本文中是對新建本科院校進行的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的簡稱。教育質量是各級教育管理部門常抓不懈的主題。1990年10月31日,當時的國家教委令第14號即《普通高等學校教育評估暫行規定》指出普通高等學校教育評估的主要目的是增強高等學校主動適應社會需要的能力,不斷提高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并將普通高等學校教育評估分為合格評估(鑒定)、辦學水平評估和選優評估三種基本形式,擬通過評估促使各高校在保證基本教育質量的基礎上辦出各自的特色。
2011年“教高12條”指出:教學評估是國家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促進高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政府的宏觀管理和分類指導,促進社會參與高校人才培養和評價、監督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同時強調了實施分類的院校評估,將院校評估分為合格評估和審核評估。合格評估的對象是2000年以來未參加過院校評估的新建本科院校,重點考察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基本教學管理和基本教學質量,學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能力以及學校教學改革和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和運行的情況。
不同時期,教育評估的具體分類和做法有所不同,但都堅持開展新建本科院校的合格評估,可以看到國家對新建本科院校的起點與走向給予了高度的重視。
(二)辦學轉型是國家高等教育分類發展的要求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第7章第23條指出:高等教育要“優化結構辦出特色,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建立動態調整機制,不斷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優化學科專業、類型、層次結構,促進多學科交叉和融合。重點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
定義 5 設(T,[·,·],α,δ)是Hom-Jordan李代數,(V,ρA)為T-模,則線性映射?2→V稱為2-上圈,滿足下面等式成立:
在《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12〕4號,以下簡稱“教高30條”)中針對高校辦出特色的問題強調,要克服同質化傾向。一是繼續實施“985工程”“211工程”,二是加強行業高校建設,三是支持有特色高水平地方高校發展,四是加強高職學校建設,五是加強民辦高校內涵建設。
從2011年貫徹“綱要”以來,高等教育分類發展有兩大走向。一是“綱要”提出的到2020年建成“一批國際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學校,若干所大學達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學水平,高等教育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這以北大、清華等“985”和“211”高校為主。二是各個學校辦出特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科學研究水平和社會服務能力。這以各省區高校,即地方本科高校包括新建本科院校為主,重點在辦出特色,支撐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第二走向的發展中,各省區有具體的分類發展措施。如2013年,安徽省教育廳、安徽省財政廳聯合出臺了《高等教育振興計劃》,在高等教育發展上分四類:一是區域有特色高水平大學建設,二是特色鮮明的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三是示范高職院校建設,四是支持高校轉型發展,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2]
針對新建本科院校,教高廳〔2011〕2號附件2中設定的評估指標體系及其所附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指標和基本要求》明確地引導學校培養應用型人才。其中,人才培養模式指標要求突出應用型人才培養,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在教師隊伍的數量與結構指標中,要求有一定數量的具備專業(行業)職業資格和任職經歷的教師,在實踐教學指標中,要求畢業論文(設計)與綜合訓練的選題緊密結合生產和社會實際,有50%以上畢業論文(設計)在實驗、實習、工程實踐和社會調查等社會實踐中完成。所以,新建本科院校辦學不再是機械模仿或是簡單向研究型高水平大學看齊,而是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深度結合。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6月28日,35所以應用技術類型高校為辦學定位的地方本科院校,在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的發起下成立了應用技術大學(學院)聯盟,并成立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研究中心。2013年11月,該聯盟和中心向教育部提交了《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實踐與政策研究報告》,該報告從剖析我國地方本科院校發展存在的問題出發,指出了我國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并借鑒歐美經濟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及結構調整的經驗得出結論,即: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方向為應用技術大學。報告說明了應用技術大學“重在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服務地方經濟發展,以學習者職業發展為核心,接受社會評價。其主要特征是:學校辦學與地方經濟發展對接;專業設置與地方主導產業對接;人才培養目標與行業需求對接;人才培養規格與工作崗位要求對接;企業參與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強化技術理論、注重技術應用、突出實踐教學;人才培養過程體現校企合作、工學交替;科學研究是以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應用技術研究為主”。[3]該報告鮮明地指出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類型,盡管該類型是否為所有地方本科院校包括新建本科院校的發展定格還待探討,但培養應用型人才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基本方向。
(三)國門大學是區域高等教育發展的特殊要求
云南是地處祖國西南的邊疆省份,國境線長4060公里,與緬甸、老撾、越南3個國家接壤。隨著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和中國面向西南開放的橋頭堡地位的確立,云南走到了對外開放的前沿。2006年7月,云南省委、省政府下發了《關于加快推進高等院校實施“走出去”戰略提高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的若干意見》,通過積極培養小語種人才、建立國際人才培養基地,建立孔子學院等多種方式,與多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建立教育合作關系,推動全省高等教育對外開放,強化了高校的國門大學辦學理念。2011年5月,國務院下發《關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設面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的意見》,進一步推動了高等教育的對外開放。云南大學、云南民族大學、云南師范大學等高校在對外開放中發揮優勢,各顯所長。大理學院、紅河學院等沿邊高校在對外開放中也積極作為。紅河學院不僅確立了“立足紅河,服務云南,輻射東南亞、南亞的較高水平的區域性、國際化的地方綜合大學”的辦學定位,提出了“地方性、民族性、國際化”的特色發展戰略,還明確了國門大學建設工作。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帶一路”戰略新構想。區位上,云南北上連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南下連接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唯一可從陸上溝通東南亞、南亞的省份,并通過中東連接歐洲、非洲,在“一帶一路”建設起有連接交匯的戰略支點作用。因此,如何提升云南高校辦學質量、功能及水平,如何發揮高校在國家和省對外開放中持續發展的作用,是云南高等教育發展的特殊要求。不同歷史時期,云南高等教育的發展都不能回避對外窗口作用,也不能回避國際化發展問題。為此,云南省政協將國門大學建設作為一個重要課題進行研究。2014年4月,省政協組織專家進行調研,擬為國門大學的建設提供全面、系統的參考。
(四)內涵發展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共同要求
“綱要”把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擺在首位,“教高30條”提出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全面工作體系,并在第1條強調堅持內涵發展。即要求高校牢固確立人才培養中心地位,樹立科學的高等教育發展觀,堅持穩定規模、優化結構、強化特色、注重創新,走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內涵發展的支撐是學科專業、類型、層次和區域布局結構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滿足人民群眾接受高等教育的多元化需求,前提是各高校合理定位,各展所長,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辦出水平。盡管不同高校內涵發展的具體方式將不盡相同,但堅持內涵發展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共同要求。
合格評估、辦學轉型、國門大學、內涵發展都是云南新建本科院校發展面臨的外在要求。合格評估從教學質量監控的角度提出要求并帶有強制性,辦學轉型是高等教育分類發展的要求,在本科教學合格評估工作中對新建本科院校進行了引導,也具有強制性。國門大學建設還在調研和探索中,但在高校辦學實踐中已顯示了積極的意義。尤其在發揮地域優勢方面,新建本科院校可以依據國門大學這一辦學理念,顯現辦學亮點,展示自己所長。內涵發展作為對各高校共同的要求也被廣泛認同,它涉及學校基本功能的發揮,也是學校社會價值的實現。
內涵發展的核心指向質量提升。合格評估促使學校從基本條件、辦學定位方面為今后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使學校不斷積累,逐步提升。辦學轉型則強化了新建本科院校辦學的方向意識或服務意識,促使學校對自身發展進行系統的調研和科學的論證,避免走彎路或少走彎路,提高辦學效益。國門大學則促使云南新建本科院校結合地域特點,開闊視野,多途徑尋找自身的辦學特色。這三者勢必涉及學校辦學理念、辦學定位、頂層設計、人才培養模式、學科專業布局、體制機制改革、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等方面的統籌協調,有利于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整體構建和學校的價值與功能的實現。因而這三者都統一于內涵發展。
合格評估、辦學轉型、國門大學、內涵發展從不同角度對云南新建本科院校辦學提出了要求,也提示了這些學校本科辦學初期的以下基本策略:
(一)以合格評估為契機,為學校科學發展奠定基礎
合格評估具有外在強制要求的特點,但對新建本科院校更具有督導和指引作用。教高廳〔2011〕2號附件2中設定的評估指標體系及其所附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指標和基本要求》提出的七個一級指標及下的二級指標和主要觀測點,就新建本科院校的發展從辦學思路與領導作用、教師隊伍、教學條件與利用、專業與課程建設、質量管理、學風建設與學生指導、教學質量等方面提出要求,使學校明確努力方向和工作著力點。在迎接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的過程中,學校對照指標立足建設,系統全面地反省自身,查缺補漏,完善規劃,使學校發展與國家需要相吻合,為學校科學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以辦學轉型為導向,深化學校改革與發展
辦學轉型既是新建本科院校在合格本科建設中需要深入思考并做出選擇的問題,又是高校分類發展大勢所趨。辦學轉型給新建本科院校改革發展提出了緊迫的任務。云南新建本科院校基本上以專科學校升格而成,每所學校都有一定的高等教育專科辦學歷史,因而也有一定的辦學定勢和慣性。尤其在升格后的一段時間內,已有的辦學經驗包括資金投入渠道、專業設置方式、人才培養模式、教師隊伍建設、學生就業渠道、與社會的關系等都會成為已有經驗沿襲到本科辦學之中。但這些經驗并非都適合本科辦學,特別是現階段本科學校發展的要求。從辦學轉型入手,促進學校理性、科學的定位,揚棄某些不適宜的經驗,并避免陷入辦學趨同化誤區,從觀念、行為,人才培養模式,以及辦學體制機制方面進行改革,使學校良性適應和創造性地發展。
(三)以國門大學為基點,促進學校特色發展
辦出特色的基本要求是高校分類發展。就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向應用本科轉型是辦出特色的前提條件,但也還存在不同區域、不同學校各展所長的問題。高校辦學特色的尋找有從辦學歷史中提煉的,有從地域資源出發的,有從區位優勢出發的,也有從民族性出發的。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高校而言,辦學特色的尋找更多依托于后面幾種。國門大學是云南高校特色發展的一個切入點。在國門大學的辦學理念之下,新建本科院校需考慮自身特色在對外交流特別是與云南周邊國家的教育交流中顯示價值,擁有話語權和示范性。由此,可促進新建本科院校在全面優化自身的基礎上尋求辦學亮點,腳踏實地促進學校特色發展。
(四)以內涵發展為統領,切實提高辦學質量
近年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落實教育規劃綱要,推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提高本科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聲音尤為強烈。新建本科院校在發展初期,需要認真貫徹內涵發展的要求。內涵發展促使學校認真思考本科辦學的方向、基本要素、中心和重點,明確思路,能夠做什么,怎樣做什么。內涵發展使新建本科院校將重心和著力點放在人才培養上,圍繞人才培養統籌各方資源,搭建基礎平臺,組織教學團隊,增強辦學合力。由此,促使學校標準化發展以符合合格本科要求,促使學校轉型發展以適應高等教育分類發展要求,促使學校特色發展,以凸顯辦學個性。
無論作為外部要求還是作為學校的應對策略,以上四個方面都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在辦學實踐中,適應外部要求的某一方面的側重都離不開其他方面的關聯。其中,內涵發展貫穿辦學的各個階段,合格評估、轉型發展和特色發展都離不開內涵發展這一主導。
總而言之,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云南新建本科院校將不斷出現,也必將面臨合格評估、辦學轉型、國門大學、內涵發展這幾方面的挑戰,應理清四者關系,解決好學校發展方向與辦學定位問題,做好頂層設計,選擇適合學校發展的道路,使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體系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1] 潘懋元.新建本科院校的辦學定位與特色發展[J].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教育學刊,2007(7):1-4.
[2] 陳婉婉.安徽省教育廳、財政廳聯合出臺“高等教育振興計劃”[EB/OL].[2013-05-10].http://www.gov. cn/gzdt/2013-05/10/content_2399987.htm.
[3] 課題組.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實踐與政策研究報告[EB/OL].[2014-01-06].http://www.moe.edu. 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271/201401/161967. html.
External Demands and Basic Strateg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ly-establish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in Yunnan Province
ZHA Ming-hua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Wenshan University, Wenshan 663000, China)
Qualification assessment, educational transformation, China border universities and intensive development interact mutually and each one has it’s own profile, but the last one covers the other three, which reveals the basic strategy at the beginning of development of the newly-establish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he college may consider the following strategies: hold on to the chance of evaluation to lay the foundation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guided by the educational transformation to deepen development and reform; base on ideas of China border universities to distinctively develop; base on the intensive development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Newly-established undergraduate college; qualification assessment; transformation in running a school; China border universities; intensive development
G648.4
A
1674-9200(2014)04-0081-04
(責任編輯 楊愛民)
2014-05-11
查明華(1965-),女,云南麻栗坡人,文山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教授,主要從事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和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