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琴
(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重慶永川402160)
《水電站》是水利類專業的一門專業課。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獲得有關水力機械和水電站建筑物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綜合的思維方法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訓練和培養,為今后從事工程設計、施工、管理和科學研究等工作打下基礎[1]。《水電站》課程一般開設在大學二年級第二學期,主要包括水力機械的基本知識,水電站的類型及組成建筑物,進水口及引水建筑物的布置設計,壓力管道的布置及結構分析,水電站調節保證計算,調壓室布置及水力計算原理,水電站廠房布置設計等內容。因此,在授課階段開展行業素質教育,不僅有利于學生構建其職業能力所需的知識結構體系,更符合能力培養循序漸進的客觀規律性。
從職業能力培養體系上來看,《水電站》教學應注重學生行業素質的培養,即在了解水利行業的總體情況和最新發展狀況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工程素質、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技術應用和協調管理能力等。因此,《水電站》在教學中的職業能力培養目標應定位為:教師通過突出行業素質的教學模式設計,從水利行業背景入手調動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的行業興趣和自學能力;結合工程實例并引入行業規范,培養學生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工程素質;利用前沿技術革新啟發學生創新精神;采用學習型小組合作的模式培養學生協調管理能力,增強學生團隊合作意識;達到學生樹立行業意識和增強職業能力的課程學習目標,為后續專業技術課程的學習做好鋪墊。
2.1 學生在認識上存在誤區 高職院校生源情況復雜,學生個體客觀上的基礎差異也較大,學習能力參差不齊。學生普遍存在重專業技能、輕基礎知識的現象。學生的自覺性和自控能力較差,不能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對課本內容不感興趣,不愿意投入太多精力學習。由于《水電站》內容繁瑣、知識信息量大,涉及的水利行業技術范圍廣,學生在沒有專業基礎的情況下,對專業術語的理解就顯得相對困難,給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帶來較大的困難。
2.2 教師重視程度不夠 部分教師認為《水電站》是一門理論專業課,技術含量并不高,課程知識的內容是很簡易的,只需要簡單地介紹一下就行;同時由于學習課時少,所講授的知識內容多,教師在教學時沒有必要過分注重課程的講授和學生的理解。因此,造成了教師對課程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師生互動性差,很容易忽視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教師走馬觀花地將課本知識講一遍,學生學習效果較差,從而失去了一次培養學生行業素質的機會。
2.3 教學方法和教學條件單一 目前,高職院校對基礎課程教學一般采用的是相近專業的相同課程合班上課,教師基本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通過板書、PPT課件等形式進行課本講解教學。這種以教師為主體的大班制教學模式雖然有節奏恰當的優點,但通過學生反饋的信息得知,這種方法也具有很大的缺陷。《水電站》課程本身理論知識較多、內容覆蓋范圍廣、專業術語強,如果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大班制上課和照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傳教,勢必造成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沒有學習的欲望和激情,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行業素質。
3.1 從水利行業背景入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學能力 水利類高職學生大部分是高考分數未過三本線而選擇就讀高職院校的,他們的目的是為了學習具體的本領,以作為將來謀生的基礎。類似于高中文化理論課的教學讓他們從內心里厭倦和反感,但是涉及具體水利行業情況或者專業技術的內容則十分具有吸引力。因此,從水利行業背景出發的課程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對《水電站》的學習興趣,從而培養他們主動學習的意識,如善于在圖書館、資料室查閱相關文獻,不斷獲取新知識,擴大知識面,勇于實踐,善于實踐,勤于自主訓練等。例如:在講授第一章節緒論時,開篇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等教學手段,從身邊小河小溝的治理到大江大河的開發,從古代人對江河的治理到現代人在水利工程方面的成就,由淺入深地從時間、空間、地域三維立體地給學生樹立一個宏觀的水利行業背景。把課本上關于水利行業的概述與國家“十二五”規劃中水利部分內容結合在一起,讓學生簡略知道自己將來從事的行業情況和未來的發展方向,力爭第一堂課引起學生對行業的關注和對專業知識的強烈求知欲望。
3.2 引入行業規范培養學生工程素質 培養學生工程素質就要求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注重對技術符號、計算公式的工程意義和專業術語的理解,學會從總體上、宏觀上把握水利工程,達到理論概念、工程圖紙、實體結構的統一,同時注重文字表達、工程圖闡述和口頭講述的能力培養。《水電站》屬于概論性課程,所涉及的專業知識是很淺易的,而引入行業規范則有效提高了其工程實際操作技術,讓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就開始了解規范操作,達到增強職業技術,提高工程素質的目的。
3.3 結合工程實例培養學生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 未來的水利工程專業技術工作是多門課程的綜合應用,因此,在教學時,應注意與其他課程融會貫通,培養學生工程判斷決策能力,增強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講授重力壩時,可以列舉三峽工程;講拱壩時,可以列舉四川錦屏一級水電站;講土石壩時,可以列舉黃河小浪底水利工程;講水土保持、河道治理時,可以列舉當地中小河流治理的實例等。當列舉完實例后,可以就近分組原則,讓大家針對工程實例中的問題相互討論,然后每組出一人進行課堂問答。因為工程實例本身的綜合復雜性,所以學生更容易直觀地了解和理解課程所講授的內容,有助于學生形成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今后專業技術課程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2]。
3.4 運用前沿技術革新啟發學生創新精神 教學中將前沿科學技術與教材內容結合,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互動,啟發學生在學習中努力探索和發現,努力開拓進取,培養學生的發現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以三峽工程為例,三峽工程是世界級的大型水利工程,面臨的困難多,所取得的建設成就和科技創新更多,因此可以將三峽工程的科技創新與教材的教學內容結合起來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當講到遂洞開挖知識點時,可以將全斷面掘進機的相關知識和整體式全斷面鋼模臺車施工技術在三峽地下電站施工中的應用做成簡短的科普小知識讓學生了解;講爆破技術知識點時,可以就三峽RCC圍堰爆破時所面臨的困難提問,讓學生思考如果自己作為工程建設者該如何面對和處理這些問題,然后再結合RCC圍堰爆破技術的相關知識給學生以參考;講邊坡支護知識點時,可以將預應力錨桿、錨索在三峽工程壩肩的支護作為一個課題,讓學生自主學習,然后提交學習總結等。這些水利行業前沿科學知識的接觸有利于學生進一步了解行業前景和啟發創新思維。
3.5 采用學習型小組合作的模式培養學生協調管理能力 現代水利工程需要成千上萬的人努力完成,因此協調管理和組織帶動能力也極為重要。考慮到學生基礎和學習能力的差異,在教學過程中,應時刻以學生為中心,采用學習型小組合作的模式,培養學生的綜合協調管理能力。即全班學生自愿或隨機組成若干小組,在課堂或課外分工合作,完成實際的專業學習和工作等任務。例如當講授水利工程法規章節時,引入《水土保持法》和《水法》,學生不可能通過教師的講解對兩部規范進行全面了解。因此,可以以此為課題,確定所要解決的問題,讓學生課余分組學習,下次課后每個小組進行自我講解。當確定了小組選題任務后,組成該小組的學生自然會根據自己的專業基礎和能力情況選擇相應的分工,如有些學生負責檢索網絡資源,有些負責資料的整理,有些負責寫作和講解。每位學生在該項任務中都需記錄分工和完成情況、個人和小組收獲。小組協調管理不是通過教師指定,而是在形成學習型小組及開展工作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這種小組合作的形式,輔以教師的具體指導,使得每位學生都有發揮的空間,也更容易使學生正確處理上下左右的關系,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民主作用、語言表達技巧和團隊合作精神[3-4]。
《水電站》因涵蓋行業知識范圍廣,涉及專業術語多,專業基礎性強等特點,為培養水利類高職學生的行業素質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其課程教學中通過突出行業素質的教學模式的設計有利于學生樹立行業意識和培養職業能力。教學實踐表明,學生面對工程實例的課題分組練習時,團隊合作意識高,學習能力強,視野開闊,視角獨特,思維活躍,對問題的提煉和分析過程的參與程度高,分析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1]李前杰.水電站[M].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13.
[2]許新勇.水電站課程建設教學改革實踐方法的調查研究[J].科教導刊,2012(22):99-100.
[3]趙以琴,呂德生,李剛.水電站教學過程的優化探討[J].伊犁教育學院學報,2006(3):103-104.
[4]張偉,蘇國韶.水電站課程教學方法研究[J].廣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S1):271-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