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志正
北京理工大學教授,1998年~2010年任國務院參事。我國著名的管理學家,質量、標準化和認證認可專家,“中國標準化科學家”,質量標準化領域的學術帶頭人之一,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2011年當選國際質量科學院院士。

今年5月,習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提出了“三個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這“三個轉變”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五位一體”總布局的環境下,黨和國家對我國發展的明確和具體的要求和目標。那么,這“三個轉變”又與標準和標準化有什么關系呢?怎樣理解標準和標準化在“三個轉變”中的作用呢?標準和標準化又怎樣為“三個轉變”服務呢?
轉變中所說的質量是大質量概念。大質量概念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質量,不僅包括產品質量、工程質量和服務質量,也包括經濟運行質量、經濟增長質量、環境質量、人口質量、教育質量、醫療衛生質量、武器裝備質量等,特別是國家、行業和企業的發展質量。這和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體”的發展思路是完全一致的。標準和標準化是質量的基礎和依據,大質量概念必然伴隨著形成了大標準化概念。因此,在“十二五”規劃中有關標準和標準化內容涉及了農業、工業、新興戰略性產業、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公共服務、環境、資源、節能減排、低碳與循環經濟、城鎮建設、信息化、教育、勞動就業、衛生醫療、食品安全、文化事業、行政體制改革等。是一個大標準化概念。
標準的本質是約束,這種約束是人為的約束,有利于發展的約束,取得效益的約束,具有特定的方法和形式的約束。標準化是這種約束的實施過程。從大標準化概念出發,標準制定和實施過程中的約束不僅是技術和管理范疇,也要考慮社會、環境、資源等的制約,還要考慮標準化對象在大系統中所處的位置。總之,大標準化概念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在2007年初,作者給國務院領導提出的關于資源節約標準體系的參事建議,得到了時任總理的明確批示:“似可把資源節約法律法規建設與標準體系制定一道進行,首先從能源做起”。之后,質檢總局和國家標準委認真貫徹總理批示,我國節能減排標準化工作有了長足的發展。資源節約的標準是對資源應用的約束,但也涉及對其他各類標準的約束。
建立中國特色的標準體系結構,必須以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和“五位一體”為指導,在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的基礎上,突出國家標準在頂層管理標準、通用基礎標準、安全標準、環境標準和資源標準等的強制性約束作用,其他方面的標準交給市場,充分發揮企業、企業聯盟、團體等在制定和實施標準中的積極作用。抓兩頭,特別是企業標準、聯盟標準和團體標準這個薄弱環節,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標準體系結構。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認為:計量、標準化和合格評定是一個國家的質量基礎。隨著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發展,標準作為質量基礎不僅僅是經過若干反復實踐才能產生的,特別是極具創新思維和創新技術的行業、產品和項目,在創新過程中常常先形成標準,或者其成果表現形式就是標準。這時,尚未形成產品和產業。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三代移動通信標準(TD-SCDMA)和第四代移動通信標準(TD-LTE)、無線局域網安全標準(WAP)I、數字電視地面傳輸標準(DTMB)等都是如此。創新過程中形成了標準,在貫標和實踐過程中才逐漸形成產品和產業,凸顯了標準的引領作用。2004年~2005年我給國務院領導多次遞交了這些關于自主創新的成果及其標準的參事建議,時任總理作了4次批示,使這些標準得到貫徹實施和應用,形成了長足發展的新興產業,打破了發達國家的壟斷,確立了我國在世界上相關領域的地位。
企業最接近市場,了解市場和顧客的需求,是各類標準中最具創新精神和活力的部分。在符合國家和社會安全、環保、資源節約等公共利益約束的情況下,企業可以獨立自行制定符合市場和顧客需求的企業標準,包括以產品標準為核心的技術標準,也包括適合本企業特點的管理標準和工作標準。政府不必干預企業標準的制定和貫徹以及企業標準化工作,做好為企業必要的服務,讓企業標準在市場中得到檢驗。
企業作為創新的主體,是創新與標準、標準化的結合點,也是標準制定、實施和標準化工作的主體,在企業發展過程和市場競爭過程中,越來越突出了創新標準和標準化工作的重要作用。企業產品標準為牽引的技術標準以及管理標準和工作標準形成的企業標準體系,是為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重要基礎之一,它形成了成熟的、可以放心選用的模塊,為創造準備了可靠的應用部分。如果企業標準體系的對象是組織,那么綜合標準化的對象是項目。在項目研發的同時運用綜合標準化方法,形成綜合標準化方法和規范,制定項目全過程適用的技術標準,管理標準和工作標準,形成綜合標準化體系,在項目建設全過程中嚴格實施。我國超高壓輸電項目運用綜合標準化方法,取得了創造性成果,顯現了綜合標準化在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的優異作用。
品牌就是市場,就是效益,就是競爭力。品牌內涵是“三品”品質、品格、品德。品質(質量)是品牌的基礎,它是產品(或)服務符合市場和顧客需求的固有特性和人們所賦予特性的總和,是產品一致性(均勻性)的體現,是創新成果的載體;品牌產品滿足不同層次和趣味顧客的喜好,具有獨特的品格;品牌產品承載著企業的社會責任、文化和誠信,體現了企業的品德。品牌的外延是“三精”——精育、精營、精評。精心培育產品和企業品牌的品質、品格和品德,不斷豐富品牌的內涵;精誠的為市場、顧客提供貨真價實的產品,不斷提高產品品牌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忠誠度;對產品和企業的品牌進行精確的評價,尋找改進的機會,不斷創新和發展產品和企業的品牌。
品牌產品必須重視產品標準的制定和實施,以敦實品牌的基礎,使之成為品牌的重要標志。產品標準還應隨著產品品牌的創新和發展不斷進行修訂,使產品品牌及其標準同步推向市場。
產品無國界,品牌有歸屬。中國產品應建設屬于中國自己的產品品牌,一味代工、貼牌、抄襲、仿造,不從科技創新、掌握核心技術、建立屬于中國自己的專利和標準上下功夫,是不可能造就屬于中國自己的自主品牌的。我國的高速列車、港口機械、核電、移動通信、超高壓輸電等著名的產品(項目)自主品牌無不與標準和標準化工作息息相關,為造就這些自主品牌作出了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