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經評論員 張敬偉
從蝸居到安居,這是國人浪漫主義的夢想。從那部《蝸居》電視劇中,“蝸居”的尷尬與人性異化,足可觀照到擁有一套大房子該是怎樣的幸福。
大房子讓人安居,卻未必讓人安心。現代的人對房子有著更嚴苛的要求——節能、環保。惟此,才能實現既安居又安心。按國家標準《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06),綠色建筑的發展理念和評價體系是“四節一環保”,即“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和環境保護”。
普通人并不諳熟綠色建筑的專業評價標準,但從相關數字中,可以了解到綠色建筑已經是中國安居的新常態。據統計,截至到2013年12月31日,全國共評出1446項綠色建筑評價標識項目,總建筑面積達到16270.7萬m2,其中,設計標識項目1342項,占總數的92.8%,建筑面積為14995.1萬m2;運行標識項目104項,占總數的7.2%,建筑面積為1275.6萬m2。平均每個綠色建筑的建筑面積為11.3萬m2。
這一成績取得著實不易。這一時期,是中國房地產飛速發展的時期,也是公眾對房價詬病最多的時期,如果沒有綠色建筑標準的跟進,樓市會引發更多的民怨。讓買者住進綠色建筑,讓居者安居安心,綠色建筑功不可沒。
現在是中國樓市的轉型期。新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編號為GB/T50378-2014)將作為國家標準,自2015年1月1日起實施。作為2006版標準的升級版,新標準“要求更嚴、內容更廣泛”---新標準評價對象范圍得到擴展,評價階段更加明確,評價方法更加科學合理,評價指標體系更加完善,整體具有創新性。媒體認為,在過去,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有六大指標。每個指標下,滿足一定的項目數即可被評為一星級、二星級或三星級綠色建筑。新的標準里則是采用打分的方式,總分達到45~50分是一星級,60分是二星級,80分是三星級。評審專家認為重要的就打8分、10分,有的雖然需要,但做起來容易,也不需要多少錢,就4分。這樣一來,不少過去被評為一星級的項目現在可能評不上,二星級可能降為一星級,三星級則降為二星級或者一星級。
這意味著,新的綠色建筑標準,對建筑主體的要求更嚴,對評價者的專業性要求更高,對居住者的訴求更為關注。總言之,新的綠色建筑標準,將讓中國建筑的“綠色”內涵更加實實在在,因而真正實現讓國人安心安居的目標。
不過,新的綠色建設標準尚未露出真容,專業界或輿論場對其評價,尚以送審稿為依據。盡管如此,新標準已經認為有十大亮點。對于非專業人士而言,也許對這些亮點并不在意,他們所期冀的是買來的房子,除了符合新標準的各項指標評價,更重要的是住的舒心安心,沒有后顧之憂。因而,專業化和高標準的綠色建筑,最終還是應該做到讓居者能體味到實實在在的好。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有了更高更好更科學的綠色建筑新標準,但中國建筑要實現從灰色到綠色的全面轉型,還有漫漫長路要走。據2013年初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發改委和住建部《綠色建筑行動方案》中,明確提出了“十二五”期間,完成新建綠色建筑10億m2,到2015年末,20%的城鎮新建建筑達到綠色建筑標準要求的目標。上述量化指標,還是按照老標準的要求所制定——可見,中國建筑業的生態革命依然是進行時。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中國建筑尤其是民用住宅,交付使用時大多都是毛坯房,精裝修建筑尚未完全普及。因而,即使整體建筑完全符合綠色建筑的標準,如果裝潢過程不合標準,這樣的綠色建筑也會失去安居安心的意義。因而,綠色建筑標準,除了建筑物主體本身須“綠色”外,裝潢標準的“綠色”也應同步。
再而言之,中國社會各環節都應跟得上建設生態文明的節奏,讓中國人的生活都“綠色”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