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宏彤
近 日,深圳擬立法規范“轉基因”標識制度,新法擬明確規定:生產、銷售“轉基因”食品,如果不標識,將被罰款最高10萬元。據了解,這項即將出臺的新地方法規,將是國內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對“轉基因”標識的強制規范。新法規的意義是,在法規的保護下,讓消費者自己做出選擇,明白消費“轉基因”食品和非“轉基因”食品。
轉基因食品到底是個啥東西?很多消費者并不太清楚,也不了解“轉基因”的利弊。但是,大多數人想得到權威部門的一個明確說法———轉基因食品到底對人體健康有無害處?
專家指出,轉基因只是一個生物學手段,它本身并不代表有害或是沒害,好或是不好。轉基因食品是不是有利,取決于轉什么基因,或者基因轉到什么食品里。
轉基因食品,是指科學家在實驗室中,把動植物的基因加以改變,再制造出具備新特征的食品種類。所有生物的DNA上都寫有遺傳基因,它們是建構和維持生命的化學信息。通過修改基因,科學家就能夠改變一個有機體的部分或全部特征。
國內實施標識管理的第一批農業轉基因生物有17種農產品,其中直接進入零售市場的有大豆、大豆粉、大豆油、玉米、玉米油、玉米粉、油菜籽油、鮮番茄、番茄醬共9種食品。近期,湖北武漢超市售賣轉基因水稻被曝光后引發社會關注。當地10多畝正在大田生長的“轉基因”水稻已于2014年7月30日被集中銷毀,當地監管部門也在追查這批水稻種子的來源。
但是,目前國家相關的“轉基因”檢測機構處于空白狀態,也尚未公布一套完整的“轉基因”檢測辦法和標準體系。
在市場上,商家無序宣傳“非轉基因”產品,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消費者對轉基因生物產品缺乏科學認識,還有就是國際上有關轉基因生物產品安全性的爭論。
眼下,對于“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目前國際上并沒有統一結論,爭論的焦點主要是“轉基因”食物是否會產生毒素、是否可通過DNA蛋白質過敏反應、是否影響抗生素耐性等。
但總的來說,“轉基因”的優勢很明顯:在全球范圍內,極大解決了糧食短缺問題。在生產過程中減少了農藥使用,有效避免了環境污染。增加了食物種類,提升了食物品質,也促進了生產效率,極大帶動了相關產業迅猛發展。“轉基因”的弊端,同樣不容忽視:可能對昆蟲造成傷害,可能影響周邊植物的生長。可能使昆蟲或病菌在演化過程中增加抵抗力,或產生新的物種,之后同樣有可能會傷害到農作物。
目前世界各國已經試種的轉基因植物超過4500種,可是獲得政府批準上市的品種僅40個,不到試種物種的1%。這說明各國政府對“轉基因”仍采取謹慎的態度,在技術因素之外,還有生態健康和社會倫理等因素無法確定。
自從發生瘋牛病、二惡英污染事件后,歐洲人對“轉基因”更是心有余悸。一項調查顯示,79%的英國公眾反對試種基因改良作物。法國則禁止種植轉基因產品。歐盟暫停批準新的轉基因農產品投放市場后,又進一步暫停“轉基因”農作物的種植和銷售。
盡管爭論不休,利弊糾纏不清,但有一點國際社會已基本形成共識:為了保護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轉基因”生物產品上市時必須貼上標識。2013年12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談到轉基因問題時說,“我要強調兩點:一是確保安全,二是自主創新。轉基因農作物產業化,商業化推廣,要嚴格按照國家制定的技術規程進行,穩扎穩打,確保不出閃失,涉及安全的因素都要考慮到。”被稱為深圳生態文明基本法的《深圳經濟特區生態文明建設條例(草案)》,擬明確立法推動“轉基因”標識制度,無疑為國內的“轉基因”食品市場監管趟出了新路。